明清时期发生在德州的重大兵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196
颗粒名称: 明清时期发生在德州的重大兵事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9
页码: 133-141
摘要: 明建文元年3月,惠帝朱允炆鉴于诸王拥兵自重,决定削藩,遂派都督韩观屯兵德州,加强了实战演练。是年8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靖难之役”爆发。翌年5月,李景隆又率大军攻燕,大战于白沟河,再次败北撤回德州。燕将陈亨、张信率燕兵乘胜追击,于6月攻占德州,缴获军粮百万余石;又攻济南,失利撤回。9月,都督盛庸、山东参政铁铉等率军与燕兵交战,收复德州。惠帝遂命盛庸为平燕将军,在德州屯兵备战。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大批义和团民撤回家乡,坚持斗争。当日夜间,义和团将德州至济南的3路有线通信线路全部割断,砍断电线杆20多根。正在南关外继续砍电线杆的义和团民梁成等6人被逮捕,清军对其严刑拷打后于14日押赴市曹杀害示众。
关键词: 德州 兵事 明清时期

内容

一、“靖难之役”与德州
  明建文元年(1399年)3月,惠帝朱允炆鉴于诸王拥兵自重,决定削藩,遂派都督韩观屯兵德州,加强了实战演练。
  是年8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靖难之役”爆发。惠帝急命大将耿炳文率兵30万讨燕,不敌。10月,又命李景隆为大将,在德州合兵50万攻燕,过营河间。韩观则率兵在德州卫城以北(今长庄、北厂一带)修筑十二连城,周方数里,绵亘对峙,将兵屯驻,以保护德州正卫于1397年在德州城北运河东岸修筑的大批军粮仓库,仓储粮食。12月,李景隆战败,率兵退回德州休整。
  翌年5月,李景隆又率大军攻燕,大战于白沟河,再次败北撤回德州。燕将陈亨、张信率燕兵乘胜追击,于6月攻占德州,缴获军粮百万余石;又攻济南,失利撤回。9月,都督盛庸、山东参政铁铉等率军与燕兵交战,收复德州。惠帝遂命盛庸为平燕将军,在德州屯兵备战。
  明建文三年(1401年),盛庸统兵20万攻燕,激战于夹河,惨败后又退回德州。至此,明廷掌握的军队元气大伤。燕王朱棣乘胜进军,仅在德州一带就先后击败明廷的80万大军,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最终战胜惠帝,夺取了明朝政权。
  二、刘六刘七起义军攻打德州城
  明朝中叶,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剧烈,赋役苛重,自然灾害连年不断。以刘六、刘七为首的34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在河北平原发动起义,流民、饥民、“响马”和屯兵等群起响应,仅数月时间,刘六刘七农民起义军就发展至10余万人。
  据清乾隆五十三年《德州志》记载:为防止刘六刘七农民起义军攻占德州和德州屯兵响应起义,保护德州这一明都北京的粮食供应基地,德州知州宁河、守备桂勇“命妇女居城内,丁壮在关厢筑罗城以卫之”,“罗城绕东关铁佛寺、南关玉皇阁、西运河堤”。
  明正德六年(1511年)初春,刘六、刘七率起义军数万人,由河北进入德州境内,在城西南豆腐巷一带集结,随之攻城。刘六、刘七意欲攻占德州,控制南北水陆交通要冲和建在德州的水次仓、常丰仓等大型粮仓,切断德州至北京的供给线,为进攻北京做战役准备。德州知州宁河和守备桂勇,见起义军声势浩大,不敢主动应战。“宁公率丁壮守罗城,桂公勒兵严备,城门洞开。”为防中计,起义军“移攻东南,入罗城者二十余人”,皆被杀死。又“移攻北门”,与桂勇布署的伏兵激战终夜,损失较大,被迫撤离。后来,起义军转战吴桥、宁津、乐陵、济阳、禹城、夏津等德州外围等县,复逼德州,因明军在德州防守严密,终未攻克。
  刘六、刘七农民起义军攻占德州的作战计划虽屡遭挫折,但仍于是年相继4次进逼北京。后终因转战中明军主力的围追堵截,损失惨重,刘六、刘七先后战死,起义失败。
  三、李自成大顺军攻占德州
  李自成大顺农民起义军以不可阻挡之势,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攻占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李自成攻占北京后,旋即派大将郭升率骑兵万余人进军山东。郭升选择了在军事、经济、交通等方面具有战略意义的“神京门户”德州为突破口,于同年四月初八一举攻占德州,并在德州建立起大顺地方政权,由阎傑任武德道,吴徵文任知州,郭升率其大部继续挥师南下。
  据有关资料记载,阎傑、吴徵文在署理德州事务期间,勒令原明朝的地方贪官污吏和富商大贾出钱出物,筹措军资粮饷;惩治旧顽势力和地主恶霸;割富济贫,开仓散粮,赈济饥民;并允许农民认领回被地主霸占的土地,实现大顺军“均田免粮”“平买平卖”的主张,受到德州百姓的拥戴。立足稍稳,又在德州周围各县设大顺政权地方官员,西南至夏津,东北至庆云。
  正当大顺起义军将胜利成果扩大至山东及全国各地之时,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原明军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共同镇压起义军。李自成退出北京后,德州的明朝旧顽势力向德州的大顺地方政权发动了反扑。据清乾隆五十三年《德州志》记载:“州人御史卢世〓、赵继鼎,主事程先贞,推官李赞明,生员谢陆等合谋”,暗杀了阎傑、吴徵文等人,并“诛景州、故城、武邑、东光”等地大顺军设立的地方官员,是年七月,德州落入清军之手,“清遣官抚定德州,卢世〓等全城归附。”
  四、德州黄河涯之战
  清军入关后的烧杀抢掠和清政府的民族高压政策,严重破坏了清初的社会经济。在德州,原有中等可耕地7500顷,经战乱破坏,大量土地荒芜。据清乾隆五十三年《德州志》记载:“顺治四年查出抛荒地1125顷”,且清政府下令旗兵圈地,“四旗官兵原圈877个汉子地,每汉子地系35亩,共计三百零六顷九十五亩”。“满兵圈此民地,以德卫地抵补”,加重了德州百姓和德州卫军户的负担,抗清事件不断发生。
  清顺治四年(1647年),德州南乡的“张二幌子、祁和尚、唐喝子”等人,秘密发动农民进行抗清斗争,组织农民千余人,占据乡镇,开仓放粮,赈济饥民,并抵抗清军的搜捕。为筹措武器,发展壮大农民起义势力,12月间,他们选精壮义民潜入德州城内,伺机行事。一日深夜,义民化装摸入武德道署,砸开武器仓库抢取武器,旋即打入州衙。德州知州刘思文仓促组织清军抵御,义民不敢恋战,主动撤出战斗。德州武德道祝信文率清军追击,双方在黄河涯发生激战,义民受到重创。后在清军合力围剿下,农民起义失败。
  五、义和团抗击清军
  义和团活动在德州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德州东乡的大刘庄最早建立起以马朝林为首的义和团坛口,继之发展至小刘庄、小站庄、小孙庄和薛庄。大刘庄的马朝林、小站庄的刘旺和薛庄的薛登魁等人,成为德州义和团较有影响的首领。此后,义和团又相继发展至城东七里辅、城西坟台、滩头、三里庄等德州城近郊村庄,并有了明确的口号和旗帜。薛登魁在旗帜上横书“天灵大旗”,竖写“五虎群羊”,其他人在旗帜上书写“保清灭洋”“扶清灭洋”等大字,把斗争的矛头直指西方侵略者。因德州城当时无外国教堂,德州义和团便经常派队伍赶赴外地,惩罚外国传教士和不良教民。
  德州的义和团活动使清政府极度不安,是年6月,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奉荣禄之命,率武卫右军8营开赴德州;12月8日,山东巡抚毓贤令驻德州的山东督粮道尚其亨和德州知州宋森荫,悬赏缉捕牌子赵庄的义和团首领李发祥、李德海、张开祥和赵家集的首领郑凤亭等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月,新任山东巡抚袁世凯派督粮道尚其亨督佐字中营在德州布防。2月,武卫右军先锋队右路统领孙金彪率其各营驻防德州,专门在永庆寺设立了对付义和团的城防局。同年夏,登州镇总兵夏辛酉率部6营驻防德州、支应天津。龚元友率武卫右军右翼第一营亦在德州布防。清军派出强大的兵力,四处侦察义和团的行踪,查禁拳场,缉捕义和团首领,李德海、郑凤亭、李金荣等相继被逮捕,他们所领导的义和团亦遭到镇压。德州义和团被迫转入河北境内继续开展活动。
  义和团破袭德州邮电通信设施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大批义和团民撤回家乡,坚持斗争。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7月13日下午,义和团200余人拥入德州邮电局,欲捣毁为清政府镇压义和团服务的通信设施。清军管带钱锡霖率兵前往镇压,义和团被迫撤离。当日夜间,义和团将德州至济南的3路有线通信线路全部割断,砍断电线杆20多根。清军急派前营前哨副哨官关彦斌率兵查修线路,并派兵连夜搜捕。正在南关外继续砍电线杆的义和团民梁成等6人被逮捕,清军对其严刑拷打后于14日押赴市曹杀害示众。义和团不畏清军的屠杀,14日夜间又更大范围地破坏了清军刚修复的通信杆线,使德州的上奏电文只能寄至济南转发。
  义和团药王庙前重创清军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7月20日,小站庄义和团首领刘旺率团民200余人,焚毁小史庄不良教民的房舍5所,杀死不良教民史姓夫妇,然后分散撤退。团民刘平、赵瑞田、张得明3人在撤退途中,与清军防营哨兵遭遇,被拘捕后交州署审讯。7月22至23日,义和团民们络绎不绝地赶到德州城,要求保释刘平等3人。德州知州宋森荫拒不放人,且强令刘旺等人立即解散团民,速离州城,否则将“以匪论处”。义和团遂决定联合行动,武装进军德州,夺回被捕团民。
  7月24日,义和团在黄河涯集结。清军侦知后,武卫右军先锋队统领孙金彪亲督部队前往黄河涯“围剿”,当清军赶到时,义和团已无影踪。义和团的神出鬼没,使德州城内的官吏们惶惶不可终日。知州宋森荫一面派人在城内张贴安民告示以图安顿人心,一面加派侦探四处侦察。
  7月26日下午4时,2000余名义和团团民头裹黄巾、黑巾,背负黄榜、香袋,携带抬枪、抬炮和大刀长矛,列队抵达德州城东南柴市街东首药王庙前(今新湖公园假山义和峰一带),贴出告示,声讨袁世凯“袒护洋人”的罪行,申明“本团奉旨征讨,致民心颇有所感”,强烈要求释放刘平等人。孙金彪以刘平等人已交州署,应赴州署求释为由相答,乘机脱身。山东督粮道尚其亨、德州知州宋森荫等人一面以缓兵之计出城同团民见面,一面会商清军防营出兵镇压。孙金彪遂令前营并右营管带钱锡霖、左翼第一营右队领官张允泰等人率兵从东西两面堵截。孙金彪强令义和团立即解散,交出首领,否则将武力镇压。义和团团民们怒不可遏,“刀矛竞进,枪炮环施”,“拼死直前,四面抄袭,愈聚愈众,层层包裹”,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使清军“军心慌乱,势不可支。”据战后德州军政官员的上奏电文记载:“清军前营帮带钮廷唤、右营帮带张玉山、先锋官守备潘克随、徐伯徵先后被义和团杀死”。张允泰率兵抄袭至义和团背后,双方激战4小时。此时,天色昏暗,又有大队清军赶来增援,义和团势不力敌,乘夜幕突围撤出战斗。是役,义和团共杀死清军官弁5人,打死打伤清军勇丁20人;义和团有30人壮烈战死。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记述了德州文史,内容包括州城往事、名人轶事、古迹寻踪、今古人物、文史长廊、名老字号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郭新中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