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城位置和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193
颗粒名称: 二、连城位置和分布
分类号: K928.6
页数: 4
页码: 126-129
摘要: 十二连城在德州市今长庄乡境内,据当地老人说,从前打仗,这里都是驻兵的地方,这里曾出土过很多铜火器,而其中铜火铳出土为最多。笔者将铜火器的出土地点进行了考查证实,这些铜火器是在前后苑以东、芦家院西南、慧家桥西北、哨马营东南等处发现。总之,十二连城南自张庄村、北达哨马营、东到长庄王家道口、西至运河东岸,东西2.55公里,南北4公里。在连城遗址西南隅,尚有明建粮仓,它地处卫运河东岸旁的台地草滩中,迄今尚未淤塞。据《德县志》记载:“德州城北二里许,土垒十二所,周方数里,绵亘连峙”。“十二连城在城北十里,明建文元年李景隆将兵五十万众讨燕,都督韩观筑十二连城以护北厂仓储”。
关键词: 德州 连城位置 分布

内容

十二连城在德州市今长庄乡境内,据当地老人说,从前打仗,这里都是驻兵的地方,这里曾出土过很多铜火器,而其中铜火铳出土为最多。笔者将铜火器的出土地点进行了考查证实,这些铜火器是在前后苑以东、芦家院西南、慧家桥西北、哨马营东南等处发现。总之,十二连城南自张庄村、北达哨马营、东到长庄王家道口、西至运河东岸,东西2.55公里,南北4公里。在连城遗址西南隅,尚有明建粮仓,它地处卫运河东岸旁的台地草滩中,迄今尚未淤塞。据《德县志》记载:“德州城北二里许,土垒十二所,周方数里,绵亘连峙”。“十二连城在城北十里,明建文元年李景隆将兵五十万众讨燕,都督韩观筑十二连城以护北厂仓储”。
  十二连城,是史书记载或传说的名称,现本地村民称此为“十二连营”,据被调查者回忆往年所见所闻,今分述于下,望读者补充指正。(附图一)
  一、鲍家营。列诸营最南端,位于原张庄村西北近百步,西南距卫城1公里,城为东西向长方形,四面土筑城垣,城壁外侧各有马面四个,中部辟一门和瓮城。由于人为的破坏,城垣被开垦为田地,但尚存一些断断续续的城垣残基。
  二、王家营。在鲍家营东北,即座落于现齿轮厂东。城为正方形,四面夯土所筑,设四门,城垣毁损较甚,但尚存其残壁。
  三、夏家营。置于现园林场西南隅。城为正方形,四面城垣皆由夯土筑就,城壁外侧各有马面四个,中部设有一门。由于洪水和人为的破坏,墙已颓坍成土丘状,其高低不等。
  四、肖家营。位于现齿轮厂西北隅,四面城垣由夯土筑就,呈正方形,开辟四门。由于几经洪水破坏,毁损较甚,但尚存断断续续城垣残迹。
  五、顾家营。在肖家营西北、运河湾(老虎仓)东岸。沿河向西偏南距运河渡口(宋家渡口)1.857公里,城略呈南北向长方形,城垣由夯土所筑,四面墙壁各有马面数个,中部各辟一门。由于水土流失损毁较甚,但还都看出断续的夯土遗迹。
  六、何家营。座落于西长庄以南,正居诸营中间。从尚有的残基看,城垣为长方形,由夯土所筑,四面各有马面四个,中设一门,城内北端,可见一方形大土台,此台夯土层依然可辨,台基为胶泥、红土,以上沙土等为板筑成,城高约七米左右,当地人传说,狼烟墩(即烽火台),故又称“大营台子”。
  七、瞿家营。在诸营(城)最东侧,置于长庄的王家道口北首,过慧家桥向西,城垣即建筑在小河北侧,略作东西向长方形,四面土筑城垣,设三门,因损毁较甚,尚存断续残壁,其中已开垦成耕地,故又称“营圈”。
  八、白贺营。座落于索庄村东南隅,约两节地(距离),东南与瞿家营相邻。城垣略呈正方形,四面由夯土筑成,开辟三门,在每道墙外都挖有壕沟。由于受自然与人为的破坏,损毁较甚,但还能看出一些断断续续的夯土遗迹。
  九、钱家营。位于索庄村东北部(即张家洼)。
  城为正方形,板筑城垣,四面中部各辟一门,每面城壁各有马面数个,墙外挖有城壕。虽长年水土流失,遗存毁损较甚,但依然可辨。
  十、哨马营。在连城西北隅,靠近卫运河东岸,因被后来房舍复盖,遗存毁损较甚。原哨马营,城垣呈南北向长方形,为夯土所筑,设三门,外有护城壕沟,残基已坍成断续的土垣状,还能辨认。
  十一、边家营。在哨马营村东偏北处,居诸营北首。从尚有的遗存看,城原来可能是正方形,土筑城垣,城中蔓草丛生,中间有一大道横贯城中,辟城为两半,即有东西墙,而无南北墙,故名“半边营”。依东西壁为例,两面城壁外侧各有马面四个,中部辟有一门,依然可辨。
  十二、陈家营。在哨马营以南偏东处,从断断续续的城垣遗存看,原来城呈东西向长方形,皆由夯土筑成,设三门和瓮城,城外环绕有城壕,城垣南端,至由闸子向东的小河北侧。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记述了德州文史,内容包括州城往事、名人轶事、古迹寻踪、今古人物、文史长廊、名老字号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胡树林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