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颜真卿书《东方画赞碑》的由来和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774
颗粒名称: 唐颜真卿书《东方画赞碑》的由来和变迁
分类号: K877.42
页数: 5
页码: 268-272
摘要: 陵县人民公园内,新落成三座碑亭,金瓦飞檐,雕梁画栋,玉槛回廊,浑然一体,既有传统民族特色,又有新的时代气息,这就是陵县文博苑的“颜碑亭”。主亭内矗立着一块高大石刻,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汉太中大夫东方朔画赞碑》复制碑。原碑系唐天宝十三年刻建,至今已一千二百三十余年,因年久失修,部分字迹剥蚀不清。为了保护原始文物,不使继续损坏,特将其保存在文化馆,另制此碑,以供游人观赏;右前亭中,另一碑刻是《东方先生墓碑》复制品,为颜真卿第二年撰书;左前亭之碑是清同治元年兵部马驾司员外郎王钟霖撰书的《颜鲁公画像赞碑》。
关键词: 碑亭 陵县 德州

内容

陵县人民公园内,新落成三座碑亭,金瓦飞檐,雕梁画栋,玉槛回廊,浑然一体,既有传统民族特色,又有新的时代气息,这就是陵县文博苑的“颜碑亭”。主亭内矗立着一块高大石刻,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汉太中大夫东方朔画赞碑》复制碑。原碑系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刻建,至今已一千二百三十余年,因年久失修,部分字迹剥蚀不清。为了保护原始文物,不使继续损坏,特将其保存在文化馆,另制此碑,以供游人观赏;右前亭中,另一碑刻是《东方先生墓碑》复制品,为颜真卿第二年撰书;左前亭之碑是清同治元年兵部马驾司员外郎王钟霖撰书的《颜鲁公画像赞碑》。
  《东方画赞碑》,是陵县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它既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又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为使人知其原委,故概述如下:
  一、撰写《东方画赞碑》的背景
  《东方画赞碑》又名《颜子碑》,是晋夏侯湛撰,唐颜真卿书。碑四面刻,碑阳、碑阴各十五行,左右侧各三行,每行十三字。碑阳、碑阴均为大字正书,阳额篆书,阴额隶书,碑文字大六公分,碑额字十公分,共1073字。
  东方朔的故里系平原厌次(今山东陵县神头镇),汉末属乐陵郡,唐代属平原郡。此地旧有东方朔祠庙,内有东方朔画像。晋夏侯湛之父夏侯庄为乐陵郡太守,湛自洛阳来此探亲,游历东方朔祠,“见先生之遗像”,“慨然有怀”,于是写了这篇赞文。唐玄宗八年(726年)由德州刺史韩思复刻石建碑。
  颜真卿(709—785年)是山东琅琊人(今山东临沂),唐玄宗二十二年(734年)考中进士,曾任节度使、尚书,殿中侍御史,后进爵鲁郡开国公,故人称为“颜鲁公”。他是唐代一位承前启后的大书法家,他的楷书既继承了魏晋以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艺术成就,又吸收了其他各书法家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被誉为继王羲之而起的第二位书法革新家,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写《东方画赞碑》时,年四十五岁,是他书法艺术发展成熟的高峰时期。颜真卿留下的碑刻较多,但字体的刚健雄浑,遒劲厚重的风格,当首推《东方画赞碑》为最,且在该碑上额的篆书和隶书,也是其他碑中不多见的。
  唐天宝十二年(753年),他因受奸相排挤,被贬为平原郡太守,治所在今陵县。此时,颜真卿敏锐地察觉到安禄山有叛逆迹象,且其治所范阳三郡距此非遥,须加防范,便以防霖雨为名修浚城池,训练兵丁,积极备战。安闻之便派使臣平冽、李史鱼等,以巡视为名,来此刺探军情。颜将计就计,陪同来使,游览当地名胜东方朔祠,因见原碑已残,故亲书赞文并撰书《碑阴记》,以惑其使者。李史鱼见颜一书而就,便说:“颜大人果然好书法,百闻不如一见,无愧为当代书法名家”。安禄山据报后,“果以为书生不虞也”。第二年举兵叛乱,河北二十四郡多被贼陷,独平原郡固若金汤。由于颜真卿在敌后的战略牵制,使其兵力分散,致安禄山最后一败涂地。他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的艺术实践为政治斗争服务的行动,至今都是很有教益的。
  石刻者根据颜书柔中有刚的特点,采用雄劲深邃的刀法,完美清晰地表达了原作的笔触美。因此宋代书法家苏东坡称赞说:“颜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所以它受到历代书法家的推崇和珍惜,争相拓摹,都以得到一份拓本,引为幸事。
  这样一块珍贵历史文物,在我国兵燹频仍的历史上,可说是历尽劫难。据《陵县志》载:相传元朝就把碑由神头东方朔祠,移到城内建亭于大堂之侧。康熙六年地震,大堂和碑亭倒塌,碑下半部埋入土中百年,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县令汪本庄才挖出来,重修碑亭,安置其中。后来碑亭又倒,颜碑复陷泥潭。日寇侵华期间,竟用此碑作厩门口的垫石,人践马踏,严重损坏,如今下部字迹已经脱落,难以辨认了。
  1945年,陵县解放了,历尽沧桑的颜子碑,才回到人民手中,人民政府及时采取了保护措施,1964年省文化局拨款重修碑亭加以保护。“文化大革命”中,将碑亭封闭,未受到破坏,1978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藏品。
  二、《东方画赞碑》的复制经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学文化的春天到来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除积极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外,对文化事业也非常重视。《东方画赞碑》为我国书法瑰宝,虽部分损坏,但原碑尚存。而颜真卿撰并写的《东方朔墓碑》则已遗失。1982年夏发现《墓碑》拓本,经县委研究,决定影印碑帖。由高登岩、窦金海、尼清云、李效祖、刘玉五位同志负责。后因印价昂贵,便决定复制《墓碑》。随于同年12月5位同志亲赴泰安,与中国建筑石雕公司商妥,并签订了复制合同。1983年1月,县委又认为《东方画赞碑》,系历史珍贵文物,既已剥蚀近半,也应另行复制,永传后世。于是高登岩等五位同志又去泰安,与石雕公司就复制《画赞碑》的方法和价格,达成了协议。为了碑石质地坚韧不易风化,他们选用了泰山花岗岩石。为不失颜书风貌和刀法深邃与原碑相同,推由李效祖同志负责,根据宋拓本与原碑字迹对照,进行双勾,并由大家边审、边讨论,然后定稿。李效祖同志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劳动,完成了双勾任务。雕刻开始,为慎重起见,先组织技术人员两次来县参观原碑。然后又采取一边刻,一边检查,逐字验收的办法,一点一画与原碑不同,也要纠正。同时还由谢龙堂同志拓片,再从拓片上检查缺陷,加以修改。石雕公司赵继盛、张广奎、李和勇三同志,也都各自发挥特长,一丝不苟,自始至终与之积极合作。于1983年末复制完成,运回陵县。1984年初,由曲阜古建筑队,修建碑亭,年底竣工。1985年6月10日,举行了隆重的“重修颜碑亭”落成典礼。至此,使《颜碑》》这座千余年的书法艺术瑰宝,又恢复了青春,重放光彩。1992年6月,陵县县委、县府拨专款建成《文博苑》,此碑现藏于《文博苑》中。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第一辑共筛选了28篇史料,分设9个栏目。包括抗日英烈、、人物春秋、历史足音、血泪史痕、伪匪乡霸、名人轶事、史海钩沉、往事追怀、德州揽胜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