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名饭庄——鸿盛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666
颗粒名称: 德州名饭庄——鸿盛楼
分类号: K295.2
页数: 6
页码: 209-214
摘要: 德州鸿盛楼饭庄建于民国十五年,座落于州城内喧哗角(西南角),掌柜(经理)系名厨师张鸿林、于盛二人。鸿盛楼前身为“德盛楼”饭庄,于盛独资,开业于民国初年,由于军阀混战,连年不休,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德盛楼入不敷出,渐渐支持不住,使于盛非常烦恼。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因张宗昌于民国十四年将“德州兵工厂”关闭而失业的师兄弟张鸿林,闻知后,前去商议,俩人合伙开一所饭庄,仍用德盛楼旧址,于盛欣然同意。议字号时,兄弟两人名字各取一字,以示平等相待,张鸿林取“鸿”字,于盛取“盛”字,合之为“鸿盛楼”。开业不久,于盛因患不治之症而病故,鸿盛楼便由张鸿林独自经营。承办丧葬白事筵席。
关键词: 德州 鸿盛楼 发展

内容

德州鸿盛楼饭庄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座落于州城内喧哗角(西南角),掌柜(经理)系名厨师张鸿林(北厂村人氏)、于盛(南门西街人氏)二人。鸿盛楼前身为“德盛楼”饭庄,于盛独资,开业于民国初年,由于军阀混战,连年不休,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德盛楼入不敷出,渐渐支持不住,使于盛非常烦恼。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因张宗昌于民国十四年将“德州兵工厂”关闭而失业的师兄弟张鸿林,闻知后,前去商议,俩人合伙开一所饭庄,仍用德盛楼旧址,于盛欣然同意。议字号时,兄弟两人名字各取一字,以示平等相待,张鸿林取“鸿”字,于盛取“盛”字,合之为“鸿盛楼”。
  鸿盛楼座西朝东,门面三间,后座南北房各三间,西楼二层六间,门首悬挂匾额一块,黑底金字鸿盛楼。
  门前还立一竖匾,两面题字,西北为:“鸿盛楼饭庄,包办酒席,如意小吃”;西南为:“鸿盛楼饭庄,南北大菜,任君选择”。字迹优美,系清末拔贡李承训所书。面貌一新的鸿盛楼,开业除傢俱桌凳洁净,餐具考究,热情周到外,饭菜讲究色、香、味、形、火候俱佳。荤素菜肴制作:煎、炒、烹、炸、馏。烧、烤、焖、炖、蒸,身手不凡,风味独特,与众不同。不但包办海参鱼翅、猴头燕窝,高级大件宴席,而且也欢迎个人随意点要小吃。鸿盛楼门前呈现一派“闻香下马,知味停车”车水马龙,食客盈门的兴隆景象。
  一、经营概况
  开业不久,于盛因患不治之症而病故,鸿盛楼便由张鸿林独自经营。店内掌柜(经理)、先生(会计)、红案(掌管刀俎)、白案(掌管面食点心)、水案(掌管海味鸡鸭)、学徒、伙计达十余人。鸿盛楼的技艺高超,饭菜味美,凡州城县署、机关、名门大户、商号店铺,迎来送往,祝寿乔迁,婚嫁丧葬,析产承嗣,宴请事宜,无不找鸿盛楼承办酒席。
  包办喜寿红事筵席。由客家随意指定时间、地址,什么规格席面,多少桌。大致可分三种:1.时间约定在饭庄设宴,普通房间或雅座房间,此类一般不超过十桌。2.定好时间,席面规格,用大食盒,送往客家府第,此类一般亦不超过十五桌。3.客家大操大办,场面隆重,宴席桌数过大,柜上派厨师带领人员,携带炊具前去客家临时搭灶,一切费用事后结算。
  承办丧葬白事筵席。小户人家白事不超过十桌,席面不太讲究,按时用大食盒,送往客家即可。富贵人家,有钱有势,丧葬之事,出大殡,要排场、宾客多,筵席数量过大,席面要求高,鸿盛楼可派厨师人等,前去客家搭灶制做,一切费用事后结算。
  日常接待来店便酌宴请的两三知己,三五友好,单间雅座,指名点菜,三桌两桌不等,或独自慕名前来品赏者,此类更可观,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常告座满。
  鸿盛楼餐具器皿,采用江西景德镇之细瓷,乌木筷、银制匙碟、广锡酒壶,可谓美食精器。凡用蔬菜鱼肉,每日专人上市采购,日进日销,要求一个“鲜”字。干货,如:海参、鱼翅、猴头、燕窝、木耳、口蘑,玉兰笋干……等,进货认真,质量为上,价格低的劣质货,坚决不进,做到“宁缺勿滥”。
  二、人员素质
  从掌柜、红白水案、头厨、二厨、到学徒伙计,人人须学有专长。手、眼、嘴、腿,要做到四勤。凡四方美食家进店,指名点菜,决不说“对不起,没有。”菜做好,还必须使客人满意。有一次,有一外地老者,进店要了一饭一汤,名曰“鸡爪炒饭,小白龙过江”。伙计高唱“马上就到”,报于师傅,师傅笑着答,简单的很,饭和汤端上,老者品尝后,笑着说“好”。其实那有用鸡爪炒饭的,而用嫩鸡肉丝,下油勺炒、把准火候,嫩鸡丝在勺内弯曲,呈鸡爪状,马上与白米饭炒,翻两翻,颠两颠即可。高汤做好,勿下酱油,捏上少许绿豆芽,豆芽白,汤亦白,清口味佳,故名“小白龙过江”。
  鸿盛楼伙计,不但做到礼貌待客,微笑热情,主动让座,询问客人要什么菜饭,动作敏捷,口齿清楚,还须有高度的记忆力和口算能力。一人管三四桌,各桌饭菜数量、品种、价格、各不相同,决不混淆。结算一面盘点餐具,一面累计金额,要准确无误的报出饭菜价格总数,并与先生账桌所结金额完全相符,这叫“一口清”。颇受客人赞许,这种过硬口算本领是从实践中,长期锻炼得来,非一日之功。
  经理张鸿林日常把关,菜饭质量一看“色泽火候”,二闻“香味浓淡”,三尝“咸淡适中”方可过关,否则色、香、味、形不合者,回灶另做,决不马虎。
  一九三五年,南京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来山东视察,山东省府主席韩复榘需殷勤接待,省府虽有高级厨师多名,但韩不满意,忽然想起干儿子德县县长李树德(李拜韩妻为干娘)曾向他谈起过德县厨师技艺高超,驰名南北。立即打电话催李树德亲带名厨师来济,李接电后,马上派人到鸿盛楼,把张鸿林召来县府,说明此事。张鸿林回店略作安排,随县长匆匆赶往省城。张鸿林来到省府大膳房,好几位大师傅都在准备个人拿手的绝活名菜。省府厨师们听说张鸿林是德县名师,心中顿生妒意,面上流露出不屑神色。有一师傅想考验一下张鸿林的技艺说:“请张师傅帮忙,先切点肉丝肉片吧。”张鸿林不亢不卑,解开用白布包着带去的“手艺刀”,把白布向案板上一铺,在白布上切起肉来。肉丝肉片切完,捏起白布两角,向案板上一抖,肉丝肉片粗细薄厚均匀,一刀不漏,一刀不连、布面完好。使在场的厨师们目瞪口呆,内心折服而惊叹。
  张鸿林想:这次进省府,要一炮打响,不能栽跟头,但不知这位部长大人平素喜爱吃什么菜?便独自遛出膳房,在院中碰到一青年卫兵。当得知他是何应钦的随身卫士,并获悉何平素喜欢食鱼时,张鸿林喜出望外,马上让小伙计速去万字巷小市,买来一条大个的活鲫鱼,把鱼宰好,置案板上用刀尖将鱼骨剔出,鱼肚内填上用各种佐料调好的海参、虾仁、蟹黄、木耳、口蘑、笋丝等,配上高汤,上笼蒸。
  何应钦在韩复榘和省府秘书长张绍堂及军政暮僚的陪同下,来到省府宴会厅。就座后,省府厨师们所做的道道名菜先后呈上,可谓五颜六色,香味四溢。何应钦在韩复榘和张绍堂不停地笑脸相让下,只是用筷子夹一点菜品尝而已,有许多菜根本就不品尝,好象面前满桌的名菜,都引不起他的食欲。当呈上张鸿林做的“酿鲫鱼”时,何应钦用筷子夹了一块放入口中,一种清淡香嫩的美味,把他吸引住了,高兴的称赞说:“向方,口福不浅,手下做的菜,味道美极了。”韩复榘忙把那盘“酿鲫鱼”端到他面前说:“那里,那里,部座过奖了,哈哈哈。”
  第二天何应钦面见了张鸿林,问话之后,张鸿林又为他做了一道“溜黄菜”,何品尝后,命赏大洋拾元。从此张鸿林进省府获奖赏,而被传为佳话。
  鸿盛楼从1926年开张,到1946年停业,二十年间,饭菜质量始终是“鹤立鸡群”,并得到四方美食家的称赞,可谓“驰名南北”。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第十六辑

《德城文史第十六辑》

本书复设了《古今人物》、《古迹寻踪》、《历史足音》、《春秋随笔》、《名老字号》、《文史长廊》等栏目,续写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珍贵资料,又展示了德城区政协与广大的政协委员,不负历史重任,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动德城区两个文明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而风雨同舟的历史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