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659
颗粒名称: 古迹寻踪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0
页码: 165-1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州旱馆驿概述,田公墓,诸葛亮的教子观的文史资料。
关键词: 文史资料 德城 古建筑

内容

德州旱馆驿概述
  孙寿昌
  一
  德州旱馆驿(即安德马驿),座落于德州城朝阳门外,四牌楼东税务街(现前进街)东首路北,现第五中学校址处。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其建筑古朴,历经多次修葺,仍保持明代建筑风格。“馆驿”为我国封建时代朝廷与地方,边疆大吏之间,传递诏书,谕旨,奏折,军报,密札……等公文官函,系官设供驿使中途打尖、寄宿、换马的场所。据《后汉书、西域传》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从汉代至清末,这种专差快马,奔驰传述俞令、书信的驿递制度,沿用了二千多年。
  据《德县志》载:“德州旱馆驿,明洪武九年置安德马驿于南关,安德水驿于西关。”《大明会典》卷一四五曰:“自京师达于四方,设有驿传。在京曰会同馆,在外曰水马驿并递运所,以便公差人员往来。其间有军情重务,必给符验以防诈伪。至于公文递送,又置铺舍,以免稽迟。及应役人等,各有事例。”文内云“会同馆”是在北京、南京所设的豪华馆舍,有天下首驿之称,负责接待各地王府公差,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以及外国朝贡使客,在京寄宿的住所。水马驿才是遍布全国驿传的网点,据史载:明初南京与四方边陲重镇,有水陆驿道十二条,共长达十四万三千七百余里,有驿站一千九百三十六处之多。明代的驿传制度,大致每隔六十里或八十里便设一驿站,以京都为中枢辐射全国,形成一个驿递网,由兵部车驾清吏司管辖;省级驿传主管部门,则属于按察使司的驿传道。但是还必须接受布政使司及所属府、州、县行政机构的监督、“稽核”。省级的主管官员是按察副使或佥事,驿站官员为驿丞(无品级)则直接由州县负责任免。
  公差驿使之身份凭证,明初颁发“符验”,它是一块织锦,上有“皇帝圣旨,公差人员经过驿分,持此符验,方许应付马匹”等字句,织锦符验上还印有两匹备好鞍的马。到了嘉靖朝又改为印在纸上的公文勘合,上面详细开列乘驿人员姓名、职别、到达地点、往返日期,及应得夫马车船廪给等内容。还有一种兵部与各边总镇而用的“火牌”,即“火速”、“火急”之意,是专为飞报边患、暴乱等重大军情而用的。万历年间,火牌又改为纸印的“火票”,随着明王朝官场的腐败,驿递制度也是弊窦丛生,高官大吏将驰驿人员收买,营私舞弊,以公济私,禁令松弛,驿递冗滥。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由兴盛而走向衰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明朝建立的一套完整的驿递制度还是可取的。它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清光绪六年(1880)八月十四日,清廷允准李鸿章奏设南北洋电报(架设天津至上海的电报)。当时电报只供官用,紧要公文仍派专差经由驿站传送。李鸿章命他干儿子盛宣怀任“总办”,这是我国利用现代电讯之始,而驿递与电讯同时并行了十六年。德州则到了光绪二十二年(1898)才设立邮电局,专差快马的驿递制度才完全废弃。昔日那身背黄包裹、扬鞭飞马的公差,鸾铃哗哗作响,尘土飞扬,行人急忙让路的场面,便一去不复返了。
  二
  德州旱馆驿座北面南,砖木结构,山门三楹。前檐中间是壹拾五尺宽的券门,券门左右为正园形花窗,门前砖阶五级、左右设置五尺高、朱红木版栅栏护卫(其形式与水馆驿山门相同)。入山门前行约三丈处是座砖木结构,小巧玲珑,造型别致的三间“骑道二马殿”,行道从中间穿过,左右两间各有一匹,泥塑彩绘的高头大马,一红色一黄色,塑技精巧,栩栩如生,故名曰“二马殿”。此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邑人石云倬捐建的(石云倬,字天章,德州枣市街人。清康熙朝,授御前侍卫。历任平凉游击、凉州参将、庆阳副将、江西南赣总兵、浙江、福建提督。雍正九年(1731)授西路副将军,对当时防御沙俄东侵,起到一定的作用。详见《德城文史》第十四辑70页)。
  步行出二马殿前行,便是后大殿,砖木结构三楹,前廊明柱,前檐通按朱红长木格棂门,台阶高约1米,进深约8米,长约15米。殿内塑有一尊关圣帝君的坐像。大殿前东西各有厢房6间,均砖木结构。院内有古槐三棵,枝繁叶茂,传说为唐代所栽。东厢房南山处,有座四条砖柱砌成的钟亭,亭内悬挂古钟一口,高约2米,直径约1米,何年所铸,不详。西厢房南山处,有一随墙便门,可通西跨院。东西厢房为明清两代专供驿使打尖、寄宿的居所。到民国初年,德州慈善界曾捐募款项为基金,于东西厢房设立“济贫工厂”,招收城内无家可归的青少年,授以染织技术,有木织布机10余架,使孤贫儿获一技之长,将来自立,后因亏损终而关闭。
  三
  西跨院宽阔,东西约40米,南北约50米,院内建有南北厦房各三间,俗称“南禅堂”、“北禅堂”。两禅堂之间,紧贴西围墙,建有座西面东的“串堂官厅”三楹,青砖台阶高约1米,官厅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造型雅致,明代风格。官厅是驿丞接待地方官员、士绅、看戏的地方(明清两代,馆驿每年古历五月唱戏,古历四月二十八日,为道教药王爷生日。药王庙赶会唱戏,四至五天,散会后,戏班再移馆驿唱两天),到民国六年(1917)大运河决口,洪水将馆驿西跨院泡倒。民国十年该街富户牛协臣家开设“祥和酒店”,于西跨院旧址修盖土房10余间,做为祥和号的酿酒作坊。直到1947年运河又决口,房屋坍塌,再无修复。
  四
  光绪二十二年旱馆驿废弃后,常年锁闭,后来州署命道教药王庙接管,因馆驿并无财产和收入,只是空荡荡的两所年久失修的古建筑院落,加之药王庙自己有庙产、有收入、很富裕,本不愿接管。药王庙道长赵巧练便把“旱馆驿”又送给了南关街“玉皇阁”庙接管,因两庙同属一道派,“玉皇阁”主持道士——周同真,是药王庙道长赵巧练的徒弟,无法推辞,免强接受。起初玉皇阁派一姓祁的道士来旱馆驿看守,初一、十五收取点寥寥的香火钱,后来祁道士也不来了,道教自动放弃了馆驿,又常年锁闭起来,这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事。到民国初年,忽然来了个苦行僧,人们叫他“武禅”(因他会武功),了解到馆驿常年锁着,并无出家人主持,便找该街街长张仁说项,住了进去。这位武禅和尚想结束自己苦行僧生涯,将这旱馆驿作为自己的“修法归宿地”,便不辞劳苦,到处募化,艰苦积累。几年后,积了一笔可观的款项,便将岁久失修的三楹后大殿翻新重修,并收了徒弟,定居旱馆驿。
  民国十年(1921)德州大旱,武禅和尚在旱馆驿扎起了祈雨天台,他上到天台上祈求上苍施降甘露,三天三夜废寝忘食,结果也未感动天公,他感到辜负了德州百姓,有失脸面,便悄然离德去了天津,再没返回。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城东郭家庵迁来和尚四人:觉明、觉和、能言、能文,他们住进旱馆驿,做小生意,磨香油维持生活。后来觉明、觉和、能文都走了,只剩下能言一人主持旱馆驿,以卖香油为业,直到1946年德州解放回藉。日伪统治时期,曾在旱馆驿设立伪警察所,后日伪感到不安全,时间不长即撤走。以后伪县府教育科又在旱馆驿成立“关帝庙小学”(初小)。日寇投降后不久德州解放,该小学与马神庙小学合并,名为“育才小学分校”。1947~1948年,连续两次大运河决口,旱馆驿所有建筑均被洪水泡倒,仅剩下山门和后大殿。1972年修建“德州市第五中学”,山门和后大殿被拆除,德州旱馆驿这所已有五百多年的古建筑,不复存在了。
  附言:写“德州旱馆驿”这篇史料,困难很大,笔者走访了许多老一辈知情者,这里应特别一提的是;税务街年已97岁高龄的杨文茂(1993年病逝),给予很大帮助,在此深表对亡友的怀念。此文错讹难免,请知情者斧正。
  田公墓
  田贵宝 魏秀山 李世明搜集整理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抬头寺乡杨胡店村(原阳谷村)南,原有田公墓一座,俗称田家坟。地势甚佳,系水环绕平原之地。
  屈复至今,已逾二百九十余载。此墓早为人知,虽墓中绝大多数筑建,已湮没无存,但在本世纪四十年代未,它还是一座完整的名墓。至于墓中一切筑建,更是德州古代建筑史上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使人们了解此情,不使湮没,今查其史籍记载,调查民众,走访老人,兼收民间传说,整理成文,以飨当今及后人知其梗概。
  据《清代碑传全集》和《安德田氏家谱》载:“公姓田氏,讳雯,字纶霞,号蒙斋,济南德州人也”(今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吕家街)。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五月二十三日,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二月二十三日。“高祖至考并进士起家,不至尊位。曾祖己下以公爵显,其经术、文章、行谊、家乘载之。”“公性天内蕴,幼从贤母之教,淬历于学,六岁由父蓼庵(田绪宗,清顺治年间进士,浙江丽水知县)授始学《孝经》、毛诗等古藉;十二岁学诗成文,出口成章;十六岁而兼冠军,深受当时名士称赞”;清顺治十八年(1651)科举人;康熙三年(1664)中进士,殿试二甲四名,授官内阁中书。在朝中先后任户、工部司员。康熙壬子年(1672),分校顺闱,最称得士。后督学江南,力崇古学。旋督粮湖北,抉糟政十二弊,捕南粮大蠹,置诸法,深得朝廷器重,擢光禄寺少卿、大理寺丞、鸿胪寺卿。继巡抚江南,为官清正廉洁,有迹。调总河务,因同事中伤,遂巡抚贵州,和蕃爱民,教化蛮异,不用剿杀,深得诸蛮夷拥戴。处蛮荒三年,声震三苗,威服遐荒。丁内艰,去黔,民泣送者百里。后入京,特简刑部、户部左右侍郎。功勋卓著,声闻遐迩。康熙四十一年(1702),因病致仕归里,三年卒世。康熙四十五年(1706),入贵州名宦祠,德州乡贤祠。
  田公一生为官清正,勤政恤民,是一位颇有政绩的治世能臣和学识渊博、著述颇丰的文学巨匠。他不仅宦绩著称,而且诗名誉满朝野,有“以其诗振骚坛,与阮亭(王士祯)并声驾”的说法,可见其诗名之尊。
  他留下的著作甚富,有《古欢堂文集》十二卷、《古欢堂诗集》十五卷、《黔书》二卷、《长河志藉考》十卷、《幼学篇》四卷、《诗传全体备义》等,皆被收入《四库全书》中。
  田公墓址,由于历史的演变,已不复存。据当地老人回忆,此墓址共有两座墓,一座大墓和一座小墓,占地约一百四十多亩。
  大墓:即田公墓,此墓四十米见方,高约二十多米,有四条弯道可以到达墓顶,真可谓“侍郎村傍古河滨,百尺青松丈五坟”(李清渭《山姜村拜田司农公墓》)。在当地有站在墓顶望德州之说。墓前,除面隶刻“田雯之墓”四个大字的小碑外,还有四座大碑。四座大碑高大厚重,分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额高约六十公分,宽一点二米,厚四十公分,两刻二龙戏珠图案,两刻琪麟图案;碑身高三米,宽一点二米,厚四十公分;碑座均筑刻石龟,高八十公分,宽一点八米,长二米(包括头部)。四碑分立东西,两为康熙四十五年(1706)赐建,上刻御文、祭文,一为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分守济东道兼理通省驿传事务佥事宋广业立,面刻内阁撰写的墓铭文;一为山东济南府知府肃为立,面刻田公生志。莹前,依次南向设有石桌(长四米、宽一点五米,厚四十公分)、石香炉、石瓶等祭祀器物;雕筑有石人、石马、石羊、石狮,所筑石人为东文西武,高约三米;在石狮前,筑盘龙石柱两根,高五米,柱顶上端各雕筑望天猴一只。所雕筑石物,分列两旁,形状逼真,栩栩如生,雄伟壮观。可惜,一代名筑,于1958年毁坏,焚成石炭,运往袁桥用于他建。
  距盘龙石柱前二十米,还雕筑建碑坊一座。不知何因,只有碑座,无有碑楼。相传,是被一风水(阴阳)先生的两个徒儿,为师眼睛复明,将此碑楼锯倒运往他处,故此,只有碑座,无有碑楼。究诘事因,是田公在出抚贵州期间,前往“雹神词”验泉,偶遇一风水先生,屈尊相谈,很是投机。随邀入官舍,共餐数日。一日,先生言:“我已来舍数日,大人对我如此盛情,身表歉意,不知大人信我于否?如大人信于我,乃为择选一块风水宝地,保你等世世做官,高官居首,永列朝班。”田公闻言说:“先生若能如此,我将求知不得,不胜感激。”先生言:“我为你择选此地后,将双目失明,需你等奉养一生,时到卒年。”田公说:“先生为吾世代光擢,理应奉养,请先生放心就是。”当时田公并对天盟誓。……先生言:“我迹遍济南府地,距大人乡居城东南三十里,有一阳谷店(今杨胡店),村南徒骇河(今马颊河),左有黄龙路,前有黑龙潭,右有白龙湾;北有东文(今文庄)西武(今武庄),实为蹬潭(坛)坐店(殿)之宝地也。”田公闻后,随将此地择治,并把先生接至家中奉养。后来田公因病卒世,安葬时,先生亲临墓地为其安葬,随即双目失明。后田氏后裔家人,对先生逐渐冷淡,并把先生赶出了家门。先生在外终日乞讨,被两徒儿撞见,问起因果,先生随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知两徒儿。两徒儿听后非常气愤,言“你为他(指田公)世代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他们(指田氏后裔家人们)确对你如此这样,真是岂有此理。他们既然不仁,那咱也不义,可有何法能使你老复明?”先生言:“要我复明也不难,你等可在深夜子时将墓前碑坊锯倒,运往别处;再在墓后三百零三丈处,挖一条东西沟,将沟内粗似碗口的龙根(即苇根)截断,用根里流出的水,滴入我眼,即可复明。”两徒儿按照老师的嘱咐,一一做后,先生果然复明。据说,挖沟时,白天挖,夜间长,五十余名民工挖了月余,未有进展。两徒儿请教先生,先生言:“你等可在午后申时(15至17点钟)开挖即可,”果然,两月后将苇根挖出斩断,从苇根内流出的不是水,而是血,一共流了七七四十九天,至此田家风水被破。这一传说,虽为迷信,可久传不湮,一直传到现在。
  小墓:距田公墓东南三十多米处;此墓二十米见方,高约六米。墓前有墓碑一座,上隶刻“马氏之墓”。为田公之妻马夫人原墓(马氏,马琨之女,十六岁嫁于田雯为妻,卒于康熙四十年十一月初五日,封夫人)。
  墓地四周筑有土墙,长、宽各五百多米,墙厚五十公分,高约三米。除留有南大门外,在墙的东南角还留有一小门,供看墓之人进出使用。墙内遍植松柏,苍劲翠绿,郁郁葱葱,庄严肃穆。株行距均为三米左右,纵看纵成队,横看横成行。德州解放前,田氏后裔到此用纸条贴数,均未数清。在当地有“田家坟的松柏数不清”之说。大的松柏有两搂多粗,甚称“八仙板”(即过去做棺木时,用八块即可)。进去游玩,如不做好标记,就很难走出,俗称“迷糊阵”。昔日的苍松翠柏虽已不存在,可人们对此还十分惋惜。
  墓墙东面修有六米宽南北大道一条(现已成深沟),在道两端墓墙角处,各筑建神道碑(俗称镇道碑)一座。道北首一座,面刻“皇清通奉大夫户部左侍郎田公神道”,碑背刻有“内阁撰文,中书舍人门生倪璠谨误”的“神道碑铭”;道南首一座,只面刻“皇清通奉大夫户部左侍郎田公神道”十五个大字,碑背无文。
  距墓墙东南(今抬头寺乡沟李村西南)百米处,修水井一口,建房屋三处,约计四十多间。所建房屋,一处供看墓之人使用,两处供田氏后裔前来祭祀休息使用。现除水井保存完好处,其已无存。据说,田公在此居住过,并自命“山薑村”。据《蒙斋续年谱》载:“壬午府君六十八岁,正月二十四日奉旨,田公著解任回籍调理。”“散发抽簪,知足知止,肆情濠濮之间,绝意于宠荣之事,所居是郭外别业徒骇名堂。”这说明田公在此确实住过。
  房屋正南二百多米,马颊河(原徒骇河)北岸,建有田家花园一处,除养花共赏外,还植有瓜、果、梨、桃等,约计三十多亩。每当春光明媚季节,桃红梨灼,柳绿草青,骇河浪唱,碧水清波,故有“骇水春波”之说。游人到此,站立骇河岸边,俯首粼粼河面,流水漪涟,春风拂煦,银光闪闪,使人忘忧生乐,心旷神怡。相传,田公为官时,夫人马氏病故葬后不久,因怀念夫人,告老还乡,在此种瓜养花,写诗绘画,修神养性,去忧解悲。这里虽不是世外桃源,但是“赖有童劳土,秧菊待编篱,乐存山水外,学与圃民低。”在这里他经常与劳动人民交往,关心和同情人民,对人和蔼可亲,从不以官位高而欺人,对老人视同尊长,对孩子如同亲生子嗣,据说,他种的瓜果从不出卖,均分给人们食用,切谁家有难,他都尽力相助。一次,有一刘姓村夫生病,奄奄一息,他出资请医为其诊治,使村夫死里逃生。并教人学文写字,讲古论今,“一对(双)春鸟屋上(檐)鸣,树梢(秒)风声如(似)雨声”的诗句,在有些老人中仍有记颂。由于长期的田园生活,使他逐渐体会到“与乡人乐无町畦,与官人乐多芒茨。”“木密来禽谷雨后,黄瓜紫李春分前”。
  据《长河志籍考》载:“瓜隐园,在城东二十五里徒骇河岸上,山薑村中园也。邵平秦东陵候,后种瓜于长安,俗谓之东陵瓜;汉施延沛人种瓜自给;姚俊常种瓜灌园;郭平原以种瓜为业;刘义庆函明记;韩珍种瓜营葬;孙钟富春人种瓜为活,以上数人,昔人谓之瓜隐,故以名园也。”又绝句云:“一双春鸟屋檐鸣,树秒凤声似雨声。吾辈从来非解事,全凭鸠妇道阴情。”根据以上记载来看,当时山薑村瓜隐园,就是此地,山薑即田公之号,此诗系田公在瓜隐园居住时,所作十绝之首,由此看来,此花园即是瓜隐园,并非相传。再就是从清末学者李清渭的《送瓜与田经畬》诗句中,也充分说明这一点。诗曰:“屏迹荒村似隐沦,茅齐恰与卖瓜邻。今朝博得东陵种,一半平分到故人”。
  德州解放后,1947年阴历正月十七,曹村、抬头寺区委组织辖区各乡,在地方武装部队的配合下,将此墓挖掘。
  田公墓,系白灰、沙土混合封顶,墓内青砖结构,内南北长约十多米,东西宽约八米,总面积约一百多平方米,分前、中、后、侧共八室,布局均衡,气魄宏伟。墓内有大红棺木两口,均放在中轴线上,二棺外均有棺廓,上各盖黄稠一面,头北脚南。左为田公,右为马氏。棺廓、棺木均系抽式结构,内外均用松香灌实涂封。二棺廓前依次设有:墓志一盒(一盖一底),长、宽各六十五公分,呈正方形状;三角杏黄旗一面,上绣青龙图案;黄仙水缸一个,金鼎子一顶,放于仙水缸之上。墓志盒,上分别篆刻“皇清户部左侍郎田雯墓锯”、“田侍郎蒙斋之妻封夫人马氏墓锯”;下分别正刻田雯、马氏的“墓志铭”。墓内左右还有陶俑、陶狗、陶猪、陶羊、陶仓、瓷缸、瓷盒、瓷碗、花瓶等。另外,还有石椅、木箱等物。
  据当时参与和围观者讲,棺木内除马氏尸体已腐烂外,田公尸体完好,衣着鲜艳。田公头戴官帽,脖系朝珠,身穿丝制紫蓝色绣龙官衣,腰系玉带,脚蹬朝靴,身铺一绣龙图案黄色褥子,褥下铺有“七星板”,身盖一绣有八仙、太阳图案天蓝色被单。马氏,虽尸体已腐烂,但头发、衣物完好,头戴珠冠,发别金制凤簪,盘之秀雅,身着天蓝色下绣龙图案丝衣,脚穿绿色绣凤鞋,身铺一绣荷花图案褥子,身盖一绣有八仙图案被单。二棺内共有金坠、玉镯各两个,铜钱十四枚。
  该墓,由于是地方人员挖掘,当时又没有考古专家和文化部门参加,致使墓中文物,除马氏墓志铭、墓锯基本完整,田公碑铭仅存部分外,其他全部损坏。马氏墓铭、墓锯,刻工精湛,字迹清晰,书方峻道,朴拙庄重,可谓石刻中之瑰宝,对考察清史文化,可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据调查,田公墓铭、墓锯尚在,被一村民建房时埋入地下。再就是在挖掘此墓时,田公葬穿的官衣,被沟李村一刘姓村民收藏,原放在土地庙内,“文革”中将土地庙拆除,后不知移存何处。致于金鼎子,挖掘不久将其销售,更不知流往那里,无法查找。
  如今,这一带河岸蜒蜿,林果茂密。虽没有娇艳的红梅,但那古老的冲积平原,沃野坦荡如砥。春则林木郁葱,菜田畦畦,禾稼苗壮;秋则红果累累,五谷丰登。田间道路纵横交错,村舍人家、学校,相互映辉。昔日的田公墓址,已变成丰硕果园,过去的黑龙潭,已被建成电灌站,扬水沿渠而北,分流东西,灌溉着万亩良田,较过去更增添了无限生机。
  诸葛亮的教予观
  诸葛亮不但在政治、军事、文学方面有造诣,而且教育子女很得法,即使在今天,他的一些做法仍值得我们借鉴。
  从教子的内容上看,诸葛亮一是教育子女要“志当存高远”,“非志无以成学”,人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就不会有伟大的成就;二是教育子女要自甘淡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认为君子的品德,是靠着“静”和“俭”来养成的,不抛开功名利禄的追求,难以树立远大的志向,不清心寡欲,难以达到深远的境界;三是教育子女要勤奋学习,“非学无以广才”,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不断增长才干;四是教育子女生活要俭朴,他在给后主刘禅的表中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饶馀。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雨。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诸葛亮眼光非常远大,让子孙生活俭朴一点,正是为了锻炼他们的求生本领,使他们将来生活得更有出息。
  从教子方法上看,诸葛亮一是以身作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给李严的信中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作为一丞相,生活如此俭朴,令人钦佩。他严于律己,当马谡失守街亭时,诸葛亮曾上疏要求自贬,这些都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二是严格教育,当初诸葛亮未有儿子,他过继了哥哥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乔作儿子抚养。诸葛乔后来拜为驸马都尉,尽管这样,诸葛亮仍然对他严格要求,从不溺爱。当诸葛亮北伐曹魏政权驻守汉中时,粮食需从蜀地运输,诸葛亮派诸葛乔当了运粮官,率领五、六百人,常年累月奔波在崇山峻岭中,效力蜀国,为了让哥哥能理解这一番爱子的良苦之心,他特意给哥哥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按理讲诸葛乔能回成都,但诸将子弟都在解运军需物资,我们不能特殊,应该和大家同甘苦,共荣辱。就这样,诸葛乔既完成了运粮任务,又锻炼了才干。三是身教与言教相结合。诸葛亮写下了著名的《诫子书》、《诫外甥书》,文章言简意赅,词句惊警,道理深远,发人深省,至今仍令人爱不释手。
  诸葛亮教子有方,其子诸葛瞻在蜀地“美声溢誉”,后奋勇抗击魏将邓艾的入侵,壮烈战死,年仅37岁。诸葛亮的教子内容和方法,后人评价甚高,认为按照诸葛亮的所作所为去做,“为国足以致安,立身足以成名”。其中有一些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摘自《联合日报》)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第十六辑

《德城文史第十六辑》

本书复设了《古今人物》、《古迹寻踪》、《历史足音》、《春秋随笔》、《名老字号》、《文史长廊》等栏目,续写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珍贵资料,又展示了德城区政协与广大的政协委员,不负历史重任,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动德城区两个文明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而风雨同舟的历史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