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随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650
颗粒名称: 春秋随笔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6
页码: 73-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漫话德州城垣,德州牌坊,祁维华先生创作《义和团》始末的文史资料。
关键词: 文史资料 德城

内容

漫话德州城垣
  孙寿昌
  地尽东藩接北平,高楼南望暮云横。天波近落明河水,飞鹢斜临却月城。冰雪寒深迟禹贡,鱼龙夜永卫神京。故乡粳稻参次发,为想来年春草程。
  这首诗是清初江南才子李雯①登德州城楼有感而作。诗中赞美德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奔流不息的大运河,船头画着鹢鸟的船只横浮在城下,虽然冰雪未消,没有《尚书·禹贡》中所写的“厥土置故,厥草惟繇,厥木惟条”那样的情形,此时鱼龙船夜间向京都急驶,故乡江南稻苗已经开始生长……这优美的景色,勾起诗人心旷神怡,遐想联翩,仿佛宋人赵千里②的一幅绝妙城河风景图。
  今年,是古城德州建砖城六百周年,人们值得纪念的日子。昔日那高大的青砖城垣,顶部凸凹有序的城堞,雄伟壮观的四门城楼,方形重檐造型秀美的四角谯楼,城下环绕着护城河……她在鲁西北大地上巍然屹立了近六百年之久,比明成祖朱棣1420年建成的北京砖城,还要早二十三年。解放后因改造旧城而被拆除,至今在一些老年人脑海里,还留有深刻的印象。
  说起古城德州的城垣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志载:“县城,魏太和间筑”(见《山东通志》),经过隋、唐、宋、元,漫长的九百多年岁月,历代政权更迭,兵燹战乱,到元朝末年“土城岁久而圯”,《德县志》载,明洪武三十年(1397)“易土城为砖城”。这是德州城廓建设史上一条非常重要的分界线。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建元洪武。朱元璋是个非常精明的封建皇帝,为巩固大明王朝的统治,他逐步翦除功臣武将,自己独揽兵权;分封他众多儿子为王,派驻全国通都大邑镇守,拱卫京师;经过休养生息,人力、财力充足,凡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所处重要位置之城池,改筑砖城。
  德州为鲁西北重镇,北拱京畿,南接藩省,西临漕运,东连齐鲁,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故属建砖城之列。当时负责建城官员都督张文杰,徐福等绕城巡察烧砖的好土,都不够满意,当觅到城南近二十里处的运河东岸一片宽阔的土岗时,发现土质良好,又便于运输(水运),决定在此筑窑烧砖。一船船优质的大城砖,顺流而下直抵德州西城根,给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六百年前烧砖的窑场和匠人们吃饭的伙房,便是如今德城区黄河涯镇的“窑上”、“伙房”这两个自然村的形成和由来。
  德州砖城,既不是方形,也不是长方形,从平面图上看,好象一只靴子:南城墙是靴子口,西北城角是靴子尖,东北城角是靴子后跟,北城墙是靴子底,东西城墙是靴子筒帮,难怪土生土长的德州人,世世代代称州城为“靴子城”(见附图)。
  州城周长十里一百八十步,城内面积三千七百二十亩,墙厚三丈、高三丈七尺,上窄下宽;外用大青砖白灰膏砌筑、白灰浆灌缝,内衬不规则的小青砖,共砌砖厚约五尺,内用素土层层夯实,顶面用灰土夯实,整座城垣墙身非常坚固,当时工程之巨,要求之严,可想而知。
  城门四座,并有瓮城,南门名朝阳,北门名拱极,东门名长乐,西门名定边。除南城门,内外两门都面南,规模尺寸相等,门前护城河上设有木吊桥外。东、西、北三面,从正面看,只看到城楼,并看不到城门,这是州城在设计上与其他各城廓不同之处。东、西、北三面采用“扭头门”形式,扭头门就是内外两门方向呈90°弯,两门洞深度大小亦不相等。如:北门外门面东,内门则面北,外门洞比内门洞浅而小。东门外门面南,内门则面东,外门洞比内门洞浅而小。西门外门面南,内门则面西,外门洞比内门洞浅而小。筑“扭头门”可能是从当时地理环境和战略角度来考虑设计的。
  当时建城只有南北东西四门,并没有小西门(广川门)。砖城建成后,德州大大小小的官署衙门,官宦豪门的府第宅院,大多都集中在城内的北部,首先使他们感到不便的是“用水”。奔流不息的大运河近在咫尺,却被挡在了大墙之外,去西门拉水,路途较远,只好在西门以北又辟一小城门,既没有瓮城,门洞亦比其他四门小,人称“小西门”。因小西门去运河取水非常便利,因此人们又称小西门为“水门”,从此州城便有五座城门。
  明代和清代初叶,大运河在州城西侧流过,河道呈“U”字形,到雍正年间,清廷在治理京畿河道的同时,考虑到运河汛期,将会危及德州城的安全,于雍正四年将城西弯曲河道挑直,从此大运河距州城就远了,而残存的旧河道,到今犹存。人们称这段废弃的河道谓“旧河”。
  明代大修砖城,老百姓称谓“劳民伤财”、“猪打圈”。因“猪”与“朱”同音,来讽刺朱元璋父子对建砖城怀有非常浓厚兴趣。无穷的徭役,人民的血汗,全国筑成星罗棋布般的座座砖城,加强和延长了封建专制统治。在挥舞大刀长矛,拼杀血肉之躯的古代战争中,高大坚固的砖城其防御功能是非常巨大的。它使对方感到“固若金汤,束手无策”,而产生“望城兴叹,涣散斗志”的作用,砖城,帮了明王朝许多大忙。如:明正统十四年(1449)昏君明英宗听信宦官王振谗言,率五十万大军亲征蒙古瓦刺部,至土木堡(河北怀来东)全军覆没、英宗被俘,十月大举入犯北京,兵部侍郎于谦率老弱残疾官兵和城内百姓,保卫北京,凭借高大的砖城,顽强低抗。瓦拉部头领也先围困相持五日,进犯者望城兴叹束手无策而遁去。
  再如明正德六年(1511)河北霸县刘六(名宠)刘七(名宸)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众至数万,流动作战,破邑数百,纵横数千里,杀官吏,放狱囚,反抗明朝的黑暗统治,而转战山东,围攻德州。由于德州砖城高大坚固,久攻不下,最后义军撤退离去。
  坚固的德州砖城,经过风风雨雨二百多年,开始老化。明万历四十年(1612)知州孙森,大规模地重修州城,耗银五万两,并在东南城角上,增修雁塔一座,使游人可登高望远,增添乐趣(参阅《德州文史》第十一辑《德州雁塔》史料)。在西城墙上(广川门以南)增建振河阁一座,可远眺城西南大运河上溜溜运粮船,片片白帆,顺流而下,引人入胜的河景,使州城焕然一新,锦上添花。孙公并将西门“定边”易为“聚秀”。
  寒暑交替,春秋轮回,一晃一百三十多年过去了,到清乾隆八年(1743)发帑银十四万多两,再次重修德州城,九年(1744)兴工,十四年(1749)竣工,费时五年,使德州城倍增了风采。到光绪元年(1875)山东布政使李元华护理巡抚时,筹银三万多两,会同知州张锡纶,只修了城垣的东面,由此可以看到腐败的晚清统治者已无力对城廓大规模地重修,只好权宜之计,补补贴贴。
  解放后五十年代随着旧城墙改造,古城墙拆除,建成了宽阔坦平的环城柏油马路,两旁绿树成荫,行人可在人行道上漫步,中间快车道,各种机动车,风驰电掣,川流不息,使州城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德州牌坊
  孙寿昌
  明洪武三十年,德州在元代陵州土城基础上,重建了砖城。随着大明朝进入“天下得安,国运强富”之期,德州亦发展迅速,经济繁荣,文风兴盛。州城内外,大街小巷,几乎都有老夫子寓教学童的私塾,加上官办的州学和书院,随处可闻学子琅琅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子曰,学而时习之……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封建时代,学子把“十年寒窗,科举应试”,视为扣开富贵之门的唯一途径,期盼着“金榜题名,出仕为官,光宗耀祖,流芳百世”实现人生追求之最高目标。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攻读圣贤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社会风气熏陶下,德州人才辈出,造就了许多学有成就的文人学士。明代德州籍中进士者,就有六十人之多,(秀才举人众多,此不录)。他们“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为了“标榜功德,显赫门庭”,纷纷建造牌坊。
  一、名士牌坊交相辉映
  明代德州牌坊较多,是该城一大特点。
  ▲德州督粮道署辕门外,就有三座四柱三门重檐木石牌坊,三坊匾额是:正中名曰“军国重寄”坊;东曰“司计转漕”坊;西曰“持筹积贮”坊,雄伟壮观。
  ▲德州州署辕门外,有东西两座四柱三门重檐木石牌坊,东曰“燕南都会”坊;西曰“齐鲁屏藩”坊。
  ▲德城西侧南北御道上,有四柱三门重檐骑道木石牌坊,名曰“九达天衢”坊(请参阅《德州文史》第十一辑《德州九达天衢牌坊及其传说》史料。)
  ▲德城聚秀门(大西门)外,通衢十字路口,有东西南北四座四柱三门重檐木石牌坊(俗称西四牌楼)。东曰“东连齐鲁”坊;西曰“西通漕运”坊;南曰“南接藩省”坊;北曰“北拱京畿”坊。显示出德州地理位置重要的气派和神京门户的雄姿。
  ▲城内城隍庙山门前,有东西两座四柱三门重檐木石牌坊,东曰“电察”坊;西曰“鉴照”坊(明代城隍庙规模按该城行政署衙建制,封建时代人们视城隍为守护城池之神,故州署建两坊,城隍庙亦必须建两坊。请参阅《德州文史》第六辑《德州城隍庙》史料。)
  ▲城内学宫(孔庙)棂星门前有东西二坊,东曰“德配天地”坊;西曰“道冠古今”坊。
  ▲学宫东侧文昌阁前,有“擢英启秀”坊。
  ▲学宫南门外有历朝多座小型“旌表节孝坊”。封建时代、官府为“忠孝节义”之典型人物,树立牌坊宣传表彰,叫做“旌表”,以贞孝来宣扬维护封建伦理道德,达到长治久安的愚民目的。
  ▲学宫以南,李家角以北,十字路口有东西南北,四座四柱三门重檐木石牌坊(俗称北四牌楼)。是大明嘉靖朝户部郎中张子顺,户部主事陈志,布政使司李逢时,都御史王楠,四位官员在家乡建立的。时光经过百余年,到晚明崇祯时期,北四牌坊改为御史赵继鼎、卢世〓,布政使司金炼,太常寺王都重建。
  ▲德城朝阳门(南门)外,枣市街,南关街,税务街,马神庙街,四街交叉十字路口,有东西南北四座四柱三门重檐木石牌坊(俗称南四牌楼),东曰“谏议坊”嘉靖进士,官给事中叶洪所建。西曰“翰林坊”嘉靖进士,官光禄寺卿卢宗哲所建。南曰“都宪坊”弘治进士,官都御史袁摈所建。北曰“亚卿坊”贡士入国学,官刑部侍郎宋性所建。
  ▲南关大街外,泰山行宫前,有“瞻礼如在”坊。
  ▲朝阳门(南门)内,有“历朝进士”坊。
  ▲“恩纶世锡”坊,在朝阳门内,分别是嘉靖进士、官布政使司程瑶为父程贤;万历进士、官工部侍郎程绍为父程讷所建。
  ▲“恩纶洊锡”坊,是嘉靖朝诰封工部侍郎程纳所建。
  ▲“两朝忠义”坊,是万历布政使司程瑶所建。
  ▲“永介寿祺”,“洊锡宠渥”二坊,是嘉靖朝为诰封工部侍郎程讷所建。
  ▲“金榜题名”,“内台秉宪”二坊,是嘉靖进士李逢时所建。
  ▲“少司马”坊,是成化进士,官兵部侍郎张海所建。
  ▲“父子传芳”坊,是嘉靖举人马亨衢,嘉靖进士马九德所建。
  ▲“祖孙接武”坊,是成化进士马碁,嘉靖进士马九德所建。
  ▲“兄弟联芳”坊,是隆庆举人李汝栋,万历举人李汝材所建。
  ▲“进士坊”是嘉靖进士,官主事姚绍祖所建。
  ▲“大中丞坊”是嘉靖进士,官都御史马佩所建。
  ▲“世科坊”,是嘉靖进士,官都御史王汝楫所建。
  ▲“进士坊”,是嘉靖进士张大业所建。
  ▲“进士第坊”是嘉靖进士,官都御史丁永成所建。
  ▲“青琐纳言坊”是嘉靖朝官给事中石存仁所建。
  ▲“蟾宫坊”,为举人石伦所建。
  ▲“忠孝两全坊”是成化进士,官户部郎中邹祥建。
  ▲“两世完节坊”是天启间工部员外郎何显宗为其祖母王氏,母郑氏所建。
  ▲“一门双节”牌坊,在南门内东街,是天启中刘嘉允为其母徐氏,张氏所建。
  ▲“孝行坊”是嘉靖进士尹伦所建。
  ▲“孝子坊”是天启朝朱之龙所建。
  ▲“孝子坊”是正统朝张泰所建。
  ▲“姜家贞节坊”是嘉靖间为姜淳妻曾氏所建。
  ▲“党家贞节坊”是为千户党恭妻陈氏所建。
  ……。
  表彰,叫做“旌表”。以贞孝来宣扬维护封建的伦理道德。
  ……。
  那朱红大柱支撑着斗拱重檐,金甍碧瓦,雕刻精美,古朴可爱的座座牌坊和它们的主人之文名,才名,官职联在一起,交相辉映,给这座古城增添了无限的气派和光彩。翻开德州历史的长卷,明代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古德州的黄金时代在大明,从人才涌现数字看,就是很有说服力的答案,明代德州学子赴京殿试中进士者,就有六十人之多(请参阅文后所附“明代德州籍进士名录”)。
  二、牌坊、古城,锦上添花
  牌坊属世界东方文明,而又中国独具的一种古建筑形体,它造型古朴典雅,巍然壮观,给人一种庄严肃穆雄奇可爱的印象和感觉。在中国传统的古建筑中,牌坊是最讲究雕刻艺术的,无论是石雕、木雕、砖雕,其技法又分:浮雕、透雕、圆雕等。所雕刻的图案:鸟兽虫鱼、草木花卉、山水云朵、神话人物等,必须达到细腻逼真,活灵活现,玲珑剔透,栩栩如生。龙凤图案是皇家专用,任何人都必须回避,如若用者,被叫做“僭越”,是有罪的。封建时代的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
  牌坊的种类可分:先贤纪念坊;功名坊;节孝坊;名胜古迹坊;装点河山坊;陵园坊等。
  从结构上看,有:石坊、木坊、砖坊、木石坊、砖石坊等。其规模有大、中、小之分,大者为“五门六柱式”,中者“三门四柱式”,小者“独门二柱式”。地方一般建立牌坊中小型为多,大型坊只有皇家和京都才有。如:明十三陵总神路南端,东西横列着一座“五间六柱十一楼”汉白玉石牌坊,气势雄伟,精美壮观,可谓世界无双的石雕艺术品,这种大型牌坊,只有皇家才修得起。他人即使富有,也没有建此坊的权利。
  牌坊是标榜功德,显示门第,无尚荣耀的标志。有官建、私建两种,私建必须上奏朝廷,皇帝恩准;或呈文具报地方官府,备案批准,方可建立。如:明代万历年间,兵部尚书晋爵太子太师的王象乾(山东桓台新城人),在家乡建立“四世宫保”砖石牌坊,这样一位官至极品的功臣,事前亦必须上奏朝廷,当获得万历皇帝恩准才敢施工的。封建专治时代,无论文臣武将,达官显贵,名公巨卿,豪绅士族,其地位再高,银子再多,未经朝廷或地方官府审批恩准,是不准随意建坊的。
  德州地处“燕齐扼塞之冲,水陆通会之道”①(《万历德州志》卷一“舆地志”。)之鲁西北平原,山石奇缺,故德州的石坊较少,大多数为木石混合结构坊,修建木石坊必须选用坚硬木材,每根大立柱前后还必须加立两根扒柱(斜柱)加固,大立柱基部还必须用夹柱石加固,横梁上是结构复杂的斗拱承托着檐枋和金甍碧瓦的顶盖。木石坊亦非常坚固,它可以巍然屹立一二百年无恙,所以牌坊的造价非常昂贵、耗资巨大。
  明代大运河畔的德州城垣修筑得美,城内外那纵横相连的街道上,一座座古色古香,雕刻精美,造型雅致的牌坊更美,使州城犹如锦上添花。
  古城德州“齐鲁风教犹存,故土重廉耻,敦礼义,庸人妇女尽知尽孝仗节、人文飚起、名卿蝉联,实甲山左”②(《山东通志》卷二十三“风俗”(乾隆元年刻本)。)这样评述是非常中肯而又恰如其分的。
  祁维华先生创作《义和团》始末
  刘金忠
  《义和团》是原德州市京剧团编导祁维华先生创作的一部新编历史剧。初名《德州烽火》,后更名为《义和团》,该剧是根据德州近郊陵县土桥镇薛庄村实有其人的义和团英雄薛登奎的事迹编创的。可以说,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乡土教材。我从一九五九年到“文革”中期,在这个村生活了近十年之久,每天和薛登奎的后人们一起下地劳动;我家住在薛庄大队部的“后园子”,与薛登奎的“马童”薛福博大爷是一道之隔的邻居,他经常兴致勃勃、绘声绘色的给我讲起“俺登奎大爷”的故事,耳濡目染,因此对义和团这个戏所反映的史实事迹知之甚详,且有将来写一写的愿望,所以对这个剧目格外关注。当该剧在德州人民剧场上演时,我又正在二中读书,有看戏的方便,就不止一次的看了这出戏,也就目睹了这出戏问世之初的盛况,以及它的大的修改与上演的情况。
  薛登奎的事迹在土桥一带流传甚广。一九〇〇年,清政府日趋腐败,丧权辱国的劣迹败行层出不穷,“洋教”即天主教势力在德州越来越大。南关街和吕家街都有了教堂。一些土豪恶霸根本不懂任何教义,也无天主教的“宗教信仰”,甚至压根就不知道耶酥基督为何物,只是见洋教吃香,也就象见了“有奶的娘”般纷纷依附。这些人依仗洋人势力,欺压良民,横行霸道,无法无天。“压迫越甚,反抗愈烈,蓄之既久,其发必速。”终于,在这一年爆发了如火如茶的义和团运动。在泗水人朱红灯的首倡下,义和团以原恩县为腹心,逐渐发展到高〈唐〉恩〈县〉夏〈津〉武〈城〉平〈原〉五县。与恩县、平原均接壤为邻的陵县薛庄处在义和团运动的强烈冲激下,于是,就有一个名叫薛登奎的杰出人物起而响应了。
  薛登奎,薛庄人,清秀才,少有大志,性情刚毅,在本村一带教私塾为业。儒家的文化传统使他仇视洋教的文化侵染;满清的腐败又使他对依靠正统思想抵御外侮、富国强民的理想彻底幻灭;蓬勃发展的义和团运动适成他喧泄个人才华的“出路”,于是他亲笔大书了“天灵大震、五虎群羊”〈“鸣呼群洋”意〉揭杆而起,组建了以薛庄为中心的陵县义和团。在留下了一段轰轰烈烈的斗争事迹后,终于“千篇一律”的被“反动的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下去”了。薛登奎潜逃东北深山老林。后终于隐忍不住“晚年思乡怀土”之情,又潜回陵县压虎寨教书。据陵县县志办收到的一份材料说,他不幸被乡亲发现,这个乡亲就去告了密,薛登奎被德州官军抓获并斩首于德州南关外。积贫积弱的中国什么都缺,唯独不缺靠告密卖活人鲜血希图发点小财的人。薛登奎死了,给民族史册又增加了一段本来就不缺少的悲壮故事。
  据说,村里至今还保存着当年把薛登奎的尸首推回来时使用的那辆车子,上有那动人心魄的英雄的鲜血……
  这样一个近在身边的英雄人物,理所当然的引起了作为德州地区首府的德州市那些有识之士的注意。一九五九年,大半生从事教育事业、晚年以民主人士身份出任德州市副市长的许效农先生到市京剧团看节目,和剧团领导成员谈起创作新剧目、发掘乡土历史题材的问题。许市长说,明年是义和团革命运动六十周年纪念,我们德州地区是义和团的策源地,应该有人创作反映这一伟大革命的剧目。我们作为首府驻地的文艺团体,应该走在全地区前列,责无旁贷。他又具体出题目说:“比如义和团英雄薛登奎,他是城东薛庄人,为义和团事业慷慨捐躯,就该搞个戏嘛!薛庄距德州仅三十里,了解情况也方便。过些年后老人们都过了世,再搞就更困难了。……”这番话引起了时为剧团业务股股长的祁维华的注意。舞台创作经验极为丰富的祁维华先生,时年三十一岁,三十岁时编剧的“十二寡妇征南”,演遍大河南北、中原大地、东北三省,成为市京剧团独创的长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当下许市长的话引起了他的深思与重视。他当即向许市长请问在哪儿可以找到薛登奎的文字资料。许市长建议他去找宣传部的姚庆贞同志,说他手里有一本乡土教材,上有薛登奎的史料。就这样,祁维华在姚庆贞处找到了一本德州乡土教材,上有关于薛登奎的史料三百余字,因记述过简,只能算是个线索。这就是祁维华搞义和团这部戏的初始动机和原始资料来源。后又经过了一番艰苦的采访,充分汲取了德州人民反抗外侮的斗争史迹,这才开始了写作过程。从一九五九年初动笔,经过近一年的艰苦笔耕,写出了《德州烽火》的初稿,在德州市有关领导的首肯下,于当年就搬上了舞台试演出。试演出效果强烈,场场爆满。观众对于当地素材写成剧本搬上舞台表现了极大的兴趣。这无异大大鼓舞了祁维华精益求精的搞好这部戏的信心。此时省里又曾抽调祁维华赴省修改《德州烽火》,著名戏剧家包干夫、翟剑平等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祁维华依据他们的意见作了一些大的修改,并将剧名改为《义和团》。
  从《德州烽火》到《义和团》,这部戏始终采用了薛登奎的真名实姓,剧情设计了两条线。一条主线是外国传教士博特尔要在土桥一带勘查地形、准备找矿,激起薛登奎与乡亲们的反抗,义和团因而起事;副线是外国传教士借传教之机,奸污了德州秀才文顺的夫人,文顺为报仇起而加入了义和团,薛登奎率团众攻打德州受挫,退守药王庙,后在朱红灯派兵协助下攻占德州城,全剧以义和团大获胜利结束。这是一个传统戏剧中习见的大团圆的结局。布景制作采用土桥一带的平野桃林、德州南关街的天主教教堂钟楼、柴市街东口的药王庙等为主,全是德州人很熟悉的景象。尤其为了追求义和团时代的生活真实,武打使用真刀真枪。一九六〇年,德州市京带着这部戏去东北巡回演出,在沈阳胜利剧场连演十七场,由于效果极佳,指名光要“义和团”。“你们的其他剧目我们看过,义和团看着新鲜!”剧团只得重排了演出计划。后又去哈尔滨,在友谊宫演出,哈市先安排十三级以上高干看了专场,尔后在三个月的演出中,“义和团”的上演率也很高。……东北之行大获成功。剧团为此购置了全套服装道具,舞台上焕然一新,蔚为壮观。
  在哈市演出时,还发生了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小插曲,此时正值薛登奎的两个孙子因生活困难流落在此,见海报有家乡剧团演出,就去观看。主角一登场,念定场诗道:“俺,薛登奎,祖居城东薛庄人氏……”哥俩不禁泣不成声。因害怕看到爷爷被斩首的悲惨场面,哥俩遂中途退出,在无人处抱头失声痛哭了一场。
  《义和团》从问世起,到“文革”前夕,以江青一伙“使唤着挺顺手”的“金棍子”姚文元批判《海瑞罢官》为契机停演一切古装戏为止,在舞台上“火”了七年之久,共演出了二百余场。除在本市和东北三省的演出外,还到过胶东、惠民等地,所到之处备受欢迎。这个戏在一切关心京剧的德州人的心目中都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他的人物原型所在地——陵县土桥公社薛庄村,人们更是奔走相告:“咱老爷爷的事编成大戏了!上了台了!”一时进城看义和团成为时尚。这部戏“文革”后没有恢复,没有修改发表,是令人婉惜的事情。如果当时发表了,他将是全国第一部反映义和团的大型文艺作品。仅在初稿阶段,一九五九年,德州市为纪念建国十周年,编印了一本《东风劲吹百花红》,收入了《德州烽火》,这才留下了一点可资研究的资料。另剧团在大连演出时自印了演出本。追寻它没有进一步挖掘发展的原因,也不能仅仅归因于京剧的全国性萧条。首先,1964年省戏研室就有人指出:“设置文顺这个人物并使他成为义和团战士〈而不是叛徒或动摇妥协分子〉有美化地主阶级”之嫌,已给这部戏的夭折埋下了伏笔。进而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剧团的一些人,指剧中的薛庄老农出场时的念白“叹叹叹,荒旱年……”为诉社会主义之苦,更是荒谬绝伦。这无疑挫伤了祁维华的创作热情。“文革”中的批判属愚昧无知或别有用心,姑置不论。另一种意见来自权威,却颇为费解。其实,祁维华先生在剧中设置“文顺”这个人物是很有见地的,义和团缺少的是知识分子的参与,提出这样一个典型是需要胆略的;在该剧中,文顺夫妇的戏也是最有戏的,精彩而成功的片段。
  现在,距《义和团》的创作和演出,已是近四十年前的旧事了。往事如烟,既成历史。使我们从一个老观众的角度分析一下这出戏的得失利弊成为可能。作为一种先天不足,不妨说这出戏从一开始创作,就带着“因人设戏”“适应本团需要”的实用色彩。从剧团客观条件的限制来看,薛登奎作为主角,应是文武老生应工更好,既可以通过武打表现他的骁勇善战,又可以通过唱段表现他的内心世界。但市京剧团显然缺少这样一位文武兼工的优秀老生。扮演薛登奎的演员张少楼先生,武功称职有余,唱功则差强人意而已。因此这个戏抒情优美的大唱段明显不足。另外,从剧作家主观条件说,祁维华先生既有通过这部新编历史剧,在艺术上实现比之“十二寡妇征南”有所突破的强烈愿望,又似乎有以完成任务“不被挑眼”为前提的顾虑。这是一种矛盾心态,终于屈从世俗,把一个很有特色的悲剧写成了一个大团圆的故事了。而这一点甚至是违背史实的。如果搞成悲剧,肯定更具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愚见如此,不知祁先生以为然否?当然,极左路线的步步进逼,“文革”的脚步声已经清晰可闻,这些条件都大大的限制着作者,是这个戏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
  现在,当年出演《义和团》的演职人员,多已年逾古稀。祁维华先生今年适七十岁,还在辛勤笔耕,撰写老“市京”的史料。几位主演〈扮演薛登奎的张少楼、扮演文顺的张啸林等〉则已经作古了。但他们毕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给德州舞台留下过一页辉煌,联系到京剧现状,令人时有不胜唏嘘之慨。因写下这篇小文,以备文史之需,而为纪念之忱。一切为人民作过好事的人都有权利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而能够长久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必是那些有价值的人和事。

附注

附注: ①李雯,字舒章,江南华亭(今上海)人,明崇祯十五年(壬午),举人。入清,廷臣以才子推荐,授官中书舍人。 ②赵伯驹,字千里,宋朝著名的山水画家。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第十六辑

《德城文史第十六辑》

本书复设了《古今人物》、《古迹寻踪》、《历史足音》、《春秋随笔》、《名老字号》、《文史长廊》等栏目,续写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珍贵资料,又展示了德城区政协与广大的政协委员,不负历史重任,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动德城区两个文明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而风雨同舟的历史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