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果树技术管理六十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089
颗粒名称: 从事果树技术管理六十年
分类号: S66
页数: 7
页码: 388-394
摘要: 1908年我出生在威海陶家夼村一个农民家庭,9岁上学,20岁那年毕业于教会办的安里甘堂。因我不信奉耶稣教,学校不给介绍工作,便回家栽培果树。从下学至今已近60年了。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使我在果树的技术管理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除把它全部献给了我市的果业生产外,还先后发表了苹果树技术管理论文17篇,被邀到十几个省市的130个单位传授技术。这60年中,虽然也受过挫折和痛苦,但每想到自己曾为我国果业生产的发展尽了一点义务,就感到欣慰。为小国光这个品种在威海地区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放后,人民政府很重视果业生产。解放以来,果业生产与其他行业一样,都在迅速发展,我心里也特别高兴。
关键词: 山东 果树技术 陶遵祜

内容

1908年我出生在威海陶家夼村一个农民家庭,9岁上学,20岁那年毕业于教会办的安里甘堂(初级中学)。因我不信奉耶稣教,学校不给介绍工作,便回家栽培果树。从下学至今已近60年了。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使我在果树的技术管理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除把它全部献给了我市的果业生产外,还先后发表了苹果树技术管理论文17篇,被邀到十几个省市的130个单位传授技术。这60年中,虽然也受过挫折和痛苦,但每想到自己曾为我国果业生产的发展尽了一点义务,就感到欣慰。
  一
  我中学毕业后就回家种田。在当时能够念到中学毕业,是为数不多的;作为一个中学毕业生,不能在外面谋个所谓的高尚职业,而回到农村务农,那就更少了。我为此受到村里人的鄙视,说什么“念了一肚子书还要种地,真没出息!”在人们议论纷纷时,我的父亲吃不住劲了,满肚子的怨气无处发泄,便朝我大发脾气:“家里这么穷,神断了腰筋供你念这么多年书,指望你找个好职业,结果落了空;托亲求友给你找个事你也不干,就想摆弄果树,你白念了这么多年书,真给老子脸上抹黑!”我默默地承受着来自村里人的冷嘲热讽和家长的呵斥。但这双重压力,却使我暗暗地横下一条心,我坚决要搞一辈子果树,并一定要搞出个名堂来。
  我先在村前场西的一块地上栽上了苹果、梨、杏、桃等果树苗子。第二年,就把里山河套帮上的5亩多地全部都栽上了果树。我一面管理着果树幼苗,一面在果树的空档种果树植庄稼,还用了半亩树档子栽植了草莓。第三年在果园里盖了两间小园屋子。此后,我成天泡在果园里,遇到雨不能从事农田生产时,就在园屋子里自学。那几年有人给我提亲,都被我一一回绝了。那时候果业技术书籍奇缺,费了不少周折才托人在东北买了本宋馨远编著的《果树园艺》。我除了对照自己的生产实践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外,遇有疑难问题,就到外村访师求教。
  第四年我栽的果树开始结果了,草莓的收入也有所增加,庄稼也收了不少。这时我父亲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村里人也逐步改变了对我的看法,并且有的人也开始栽种果树。
  又过了两年,我栽的果树陆续进入了结果期,但这些刚刚结果的小树又遭到了病虫的侵害。因当时缺乏管理经验,按果业书上所说的方法防治,又买不到药物,而且对有些病虫的防治问题,在书本上也找不到答案。面对着这些受害的果树,看着红艳艳的大苹果受着病虫的侵害,心里急得火烧火燎也没办法。我父亲这时对栽种果树又有些动摇,产生了刨掉果树改种庄稼的念头。要刨掉这些我一手培植起来的果树,说什么我也不能答应,于是我就到别的村去访师求教,又托人到外地购买除虫药剂,同时我自己也动手试种除虫菊和软皮根子等杀虫药草;在果树虫子为害的季节里,成天围着果树捉虫。经过两年的摸索,终于掌握了治虫的基本方法。
  1938年,我又将村前南山上的6亩地栽上了果树。这些树苗多是我自己培育的,也有从外地买来的。栽上后的第四年陆续结果时,才发现当初买树苗子时受骗上当了。那时威海地区的苹果品种大部是花皮、倭锦,质量低劣。而住在威海的外国人的果园里已有红香蕉和黄香蕉等优良品种,但他们封锁得很严,连修剪下来的树枝都全部烧掉,怕流传出去。这时我深深体会到,要搞到好的果树品种,就必须亲手培育。经过一个时期的观察,我发现小国光这个品种,在我们威海地区适应性强,具有抗病虫害的优点,果品质量好,贮藏期限长。于是我就大量培育,在我的鼓动下,本村许多果业户找我帮忙,我也认真向他们传授嫁接、管理苗木方法。为小国光这个品种在威海地区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那时候威海有许多村栽种果树,为了很好学习他人的经验,我经常到果树多的村庄找老果农交流栽培果树的经验,我们经常凑在一起研讨一些技术性问题,交流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毕家疃的老果农刘福义,虽然不识字,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根据本村果树多植于沙滩地上的特点,在整形修枝上采用矮干矮冠的办法,促进了果树早结果多结果。当时我就认为,这种整形修剪方法,在我村山顶薄地上一定适用,后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的效果是很好的。
  我深深体会到,要在果树管理方面搞出点名堂,必须要突破陈旧思想的束缚,勇于创新。当时不管是我见到的,书本上说的,还是老果农多年的习惯做法,一亩果园最多栽36棵果树,从没有人敢于突破这个范围。那时我在南山上有一片划破地皮即是酥石的脊薄地,我准备把它栽上果树,反复琢磨,在这样的薄地上栽果树,一定不会长得高大,于是便产生了试验密植的念头。我先在1亩3分地上栽了89棵苹果树,与常规栽植株数相比增加了一倍多。四五年后,小树长起来了,看到一片果实累累的幼树,真为自己的试验成功而高兴。12年后,那片地上的苹果树基本都进入盛果期了。与稀植园相比较,产量提高了三分之一还强。在修剪方面,我采用了因势利导的方法,不管它什么规范树形,为了照顾群体关系,有的树头竟被剪成长方形。我的原则就是,只要光照条件可以,就充分利用空间。
  二
  解放后,人民政府很重视果业生产。乡政府曾多次组织我们几个村的老果农一起交流经验,市政府的干部还率领我们到兄弟县参观学习。市政府除每年召开一次果业生产会议外,建设科还按果业生产季节召开会议,随时总结生产经验,布置各个阶段的管理任务,使全市的果业生产迅速走上了正规化。上级对果业生产的重视与支持,在精神上给了我很大鼓舞,我下了决心,不仅要把自己和本村的果业生产搞好,还要帮助邻村把果树管理好。于是每到冬季,我就组织本村技术较高的果农,带着午饭,朝出夜归,不取报酬,到各村帮助修剪果树。
  1949年,市政府为了大力推进我市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我们的收入,从外地搞来一批优良树种,让我组织具有一定技术的果农培育树苗,次年我培育的800余株树苗出圃,卖了1600多元,我购买了公债100元。这不仅增加了个人收入,而且对发展我市的果业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56年高级生产合作社成立后,由我提议在牛头山下挖了一个小方塘,并修了水渠,使我村的大片土地浇上了水,加上其他管理措施的配合,我们村的果业生产获得大面积的丰收,那密植园亩产高达22800多斤,创当时全国单产最高纪录。省委书记谭启龙同志来我村视察时,感到十分惊奇。他说:在山顶薄地上能长出这么好的果树,结这么多的苹果,真是人间奇迹,你们要总结一下经验,我回去后发动其他县到这里参观。
  我们不仅充分利用村外的山沟薄地大力发展果业生产,而且还在河套边,路边,街头巷尾、房前屋后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闲地,以至农户的庭院内栽植葡萄。这些葡萄长成后,架上一串串黄、紫、红、绿各种颜色的葡萄晶莹透明,人们在葡萄架下走路、乘凉,就会觉得香味扑鼻,馋涎欲滴。此后,人们便把陶家夼誉为“葡萄夼”。《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和其他报刊都做了大量报道,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来我村参观。大量地栽植葡萄,在改善了我们村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
  三
  解放以来,果业生产与其他行业一样,都在迅速发展,我心里也特别高兴。尤其是1958年我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回来后,觉得浑身都是劲儿,上级也再三鼓励我把几十年积累的果树生产经验认真总结出来。我虽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却有着将我的一切贡献给发展果业生产的决心。这时我更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是很重的,必须继续从书刊上和实践中不断学习,以提高技术水平。我曾订阅了《中国果树》、《山东果树》、《烟台果树》等多种业务性杂志,还充分利用到外地传授技术的有利机会,学习别人的经验。从1962~1984年(“文革”间中断)我先后曾被派往河南、河北、甘肃、山西、陕西、天津、北京、唐山及东北等地做过修剪示范和讲演。当时河北唐山市有一处全国最大的果园,总面积达数百亩。河北省委于1962年起聘请了全国18名果树修剪能手(我也应邀参加)和一些全国著名的园艺专家、教授,每年冬季集会于唐山,共同研讨果树修剪技术。可惜这样好的例会“文革”中被迫中断了。
  在我到外地参观学习和参加各种果业技术研讨活动中,接触过许多果树科研单位和技术人员,事后又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如中国果树所、山东果树所、青岛科研所、河北果树所及一些农业院校都经常与我通信。我外出则登门拜访,向那里的专家和教授求教。因而唐山有定期集会和经常地向专家、教授的请教,不仅大大地丰富了我的果树修剪知识,把我在生产实践中的感性认识逐步升到理性认识,还激发了我在果业上创新的强烈欲望。如果树的整形方面,有圆形的、主干形的,还有塔形的、开心形的和十字形的等等,究竟哪一种产量最高,就值得很好研究。我围绕着这个课题,经过几年的实验,终于创出了主干疏散分层形的新树型。它的特点是:基本适应了苹果树体自然发展的规律,骨架承受量大,修剪量轻,结果枝组较容易培养和控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空间,可以较充分地利用光照条件,树下管理也很方便。实践证明,这种树形可以早结果,产量也可以提高30%以上。这一研究成果整理出后,1959年发表于《中国果树》上。又如我就树体内部生理机能和立地条件也进行过探讨。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苹果修剪时应注意地上部和地下部、局部和整体、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大小年等关系和修剪方法。写出文章后,又刊登在1974年《中国果树》3—4期上。鉴于树体整体结构和局部关系,以及修剪对于机体生理上的影响和作用,我又提出了“结果枝组”的新概念,1963年在省召开的果树工作会议上,我发表了《论幼龄苹果结果枝组》的论文。我认为在幼龄果树整形修剪上的重要技术管理措施中,除了有计划安排好各级骨干枝外,对结果枝组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所谓结果枝组是指生长在主枝、侧枝和中央领导干上,并主要依靠它们开花结果的那些枝条。按它的形状、结果部位和结果习性等大体可分为单轴延长枝组、中等枝组(短果枝群)、大型枝组3种,这些枝组的培养,可分为利用主、侧枝的直立枝、利用主侧枝的背下枝、利用主侧枝的两侧位置和利用中央骨干枝上的辅养枝共4个部位去培养。这一论文的发表,曾轰动了果业界,对于幼龄果树的修剪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方便果农学习新技术,我还用顺口溜的形式编写了万余字的《苹果综合管理口诀》,后被山东农学院和有关单位印成小册子,流传甚广,对推动果业生产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著名科学家郭永怀烈士、杰出物理学家王淦昌、我国早期原子能物理专家王普博士、忆束星北教授、著名力学专家刘先志、著名航空工程专家丁履德、电子计算机专家王正、“西圣”孙学悟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陶遵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陶遵祜
相关人物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