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椿亭和他的《蚕丝韵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085
颗粒名称: 许椿亭和他的《蚕丝韵言》
分类号: K825.6
页数: 3
页码: 378-380
摘要: 许椿亭是山东省临朐县下五井西村人,原名许仁德,字耀山。生于1872年,卒于1927年。许椿亭出身于贫寒的农民家庭,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幼年丧父,在家中一面从事生产劳动,一面从学于长兄许新德。由于他赋性聪慧,勤奋好学,故博学多才,21岁时就中了附生,书法绘画无不精妙。清光绪三十二年,他虽然考取了省立高等学堂,但因家境贫困而未入学。后由朱音庄族家一个名叫许翰华的冒名顶替上了高等学堂。《韵言》由天津胡家祺作序,并附有自序。《韵言》较为详尽地记载了民国初期我省桑蚕饲养及丝织业的生产情况和技术水平,对推动我省桑蚕生产的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 山东 许椿亭 《蚕丝韵言》

内容

许椿亭是山东省临朐县下五井西村人,原名许仁德,字耀山。生于1872年,卒于1927年。
  许椿亭出身于贫寒的农民家庭,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幼年丧父,在家中一面从事生产劳动,一面从学于长兄许新德。由于他赋性聪慧,勤奋好学,故博学多才,21岁时就中了附生,书法绘画无不精妙。,
  清光绪三十二年,他虽然考取了省立高等学堂,但因家境贫困而未入学。后由朱音庄族家一个名叫许翰华的冒名顶替上了高等学堂。自此,许仁德改名许椿亭(因在家中和在塾读书时院内皆香椿树,故名椿亭)。同年许椿亭又考入了官办的省农林学堂,清宣统二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
  自民国7年以后,在省立蚕丝劝业场(现在的益都蚕场)养蚕部任技士。民国14年(1925年),在临朐县女子蚕校任校长,教授新法养蚕,该校因战乱中途停废,许椿亭也因时变返里,此时他心情沉郁,病困交加,于1927年农历七月十日病逝。
  许椿亭主要著作有《蚕丝韵言》、《鲁桑述》、《中国实用养蚕论》、《养蚕浅说》、《栽桑》等。
  《蚕丝韵言》(以下简称《韵言》)是用五言写成。《续蚕丝韵言》从暖种、收蚁、饲育、培桑、伐桑,直到上簇、采茧、制丝、抽绵线均用七言写成。
  《韵言》由天津胡家祺作序,并附有自序。正本找不到出版的年代。据已掌握的现有资料分析,成书时间大约在民国10年前后。
  许椿亭由于长期生活在盛产蚕茧的临朐农村,加之家庭对他的影响,自少年时代就对蚕茧生产感受颇深,他热爱桑蚕生产,更热爱他所从事的桑蚕教育事业。为了裨益于世人,他利用教学之余,潜心著书,即使在战乱的晚年和病中,仍日勤著作不辍,坚持写完了《养蚕浅说》一书,可惜手搞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焚毁。
  《韵言》针对当时“一般农民素乏普通学识,知有中而不知有外,知有旧而不知有新……致天产美利,甘自暴弃”的实际情况,将“旧规中之弊端及新式上之要件,对照互证,编为音语道以俗言”,编著了《韵言》这本民生切要之作。这本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当时实业家的高度重视,而且也深受广大蚕农的热烈欢迎,曾印行省内外,对蚕业生产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1930年前后,在临朐各乡的村学里,还一度作为学生的启蒙读物。在许椿亭的故乡下五井一带农村,凡受过初等教育的老者,每提起《韵言》一书,尚能熟练地背诵几句。
  《韵言》的突出特点是“面向农村,为蚕民生产服务”。从收蚁养蚕、到缫丝以及抽绵线各个生产环节,都是运用通俗易懂的庄农口语,并经过作者加工提炼成真正的文学语言,句句段段都有完整的意思,而且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转折自然。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运用了诗的韵律,用写诗的形式,撰写学术专著,实为罕见。每写一件事,都是一韵到底,读起来流畅、清新、明快、亲切、实在,大有“贴肉”之感。譬如开头一段:“世界四蚕国,日本伊法兰,惟有我中华,诸事俱占先”。观点鲜明,意思完整。再如写“暖种”:“暖种无秩序,伤热复伤寒,病根已埋下,焉望丰收蚕?”仅仅用了四句话,二十个字,就把旧法暖种的弊端作了扼要的概括。随后把当时蚕丝生产上的技术措施,一桩桩、一件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当“一一重要事,逐段略说完,待要知详尽,续编有七言”之后,把话锋一转,紧接着写“消毒”一节:“养蚕诸多事,消毒最为先,室要洒扫净,器具刷洗完,日晒最有效,阴天亦罔然,洗用石灰水,有效除净难,硫磺甚有力,臭味待多天……。”不仅谈了养蚕注意的首要事项,而且读起来流畅,自然,脍炙人口。《韵言》最后用“此时西陵氏,拍手笑九天”两句结尾,巧妙地运用了黄帝元妃西陵氏开始养蚕和教民饲蚕的神话传说,使《韵言》显得格外形象生动,更加富有风趣。至于用七言写成的《续蚕丝韵言》,因受篇幅所限,不再举例赘述。
  《韵言》较为详尽地记载了民国初期我省桑蚕饲养及丝织业的生产情况和技术水平,对推动我省桑蚕生产的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作用。《韵言》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部好农书,时至今日,虽然桑蚕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韵言》仍有它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和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著名科学家郭永怀烈士、杰出物理学家王淦昌、我国早期原子能物理专家王普博士、忆束星北教授、著名力学专家刘先志、著名航空工程专家丁履德、电子计算机专家王正、“西圣”孙学悟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永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许椿亭
相关人物
许椿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