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制大煤球的动机和经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081
颗粒名称: 一、试制大煤球的动机和经过
分类号: TQ536.1
页数: 3
页码: 370-372
摘要: 建国前,郭文德在北京市南布巷子与友人合资经营新民布庄,因生意萧条,至1949年冬季已无力继续经营,只好申请停业。在办理停业手续期间,同仁们各自考虑自己以后的生活出路,以便养家糊口。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萌生了研制大煤球的想法。想到这里他苦思冥想,反复考虑煤球的形状,制做方法等问题,兴奋得再也睡不着。此后他茶饭无心,反复考虑这个问题。煤球的形状为圆柱形,径11.5公分,高10公分。按“井”字形设计12个孔,一个炉膛内能容纳两个煤球,上下对孔燃烧,其下部燃烧后的煤球能够在更换新煤时,从上端往下压,其下端炉灰即可落入底部,使更换后的煤球继续燃烧。1950年初,新民布庄正式停业。
关键词: 山东 大煤球 蜂窝煤

内容

建国前,郭文德在北京市南布巷子与友人合资经营新民布庄,因生意萧条,至1949年冬季已无力继续经营,只好申请停业。在办理停业手续期间,同仁们各自考虑自己以后的生活出路,以便养家糊口。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萌生了研制大煤球的想法。当时北京市民做饭取暖都是烧手工制做的小煤球,夜晚用碎煤球末加水调和后将炉火土封住,再用火著在中间扎一小孔,这样可使炉火一夜不灭,第二天照常使用。有一天晚上他半夜醒来,看见炉眼中冒出旺盛的火苗,这一现象使他受到了启发。他想:一个煤孔的火苗就这样旺盛,如果把煤泥能制成有十几个孔冒火的大煤球火力岂不更旺?炉火是千家万户都离不了的。如果能研制出一种比小煤球火力旺盛,既省事又节煤的大煤球,一定能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那时个人的生活问题也能解决。想到这里他苦思冥想,反复考虑煤球的形状,制做方法等问题,兴奋得再也睡不着。此后他茶饭无心,反复考虑这个问题。
  有一次他与友人闲聊,谈起这个问题,友人说在日军侵华期间,他曾见过日本人用一种简易炉子焖饭,炉子如同香炉大小,下部有一寸大小的长方形小门能控制炉火的强弱,但对其内部构造及燃烧何物则说不清楚。根据这位朋友的提示,他对大煤球的试制有了初步设想。
  煤球的形状为圆柱形,径11.5公分,高10公分。按“井”字形设计12个孔,一个炉膛内能容纳两个煤球,上下对孔燃烧,其下部燃烧后的煤球能够在更换新煤时,从上端往下压,其下端炉灰即可落入底部,使更换后的煤球继续燃烧。
  煤球的形状确定之后,他又着重考虑制造工具的问题,然而当时既没有资料可查,又没有技术人员的指导,用什么样的工具能生产这种煤球?真是一筹莫展。那时他忽然想到他舅父和表弟都是钳工,又都在天津的工厂里做工,如果找到他们也许有办法,于是他专程到天津向其舅父求教,并对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为便于他们设计模具,他把自己设计的煤球形状,通气孔的安排、规格等做了详细说明,但因当时天津市居民也是烧的小煤球或煤饼子,要制造这种新模具是没有资料可资借鉴的。他们虽经反复设计,先后试制了两套模具,都因不适用而失败了。
  1950年初,新民布庄正式停业。郭文德回到德州市住在北厂街他岳父家中。春节过后他仍继续寻找技术人员联系研制模具问题。后经亲戚介绍与建华铁工厂(现机床厂前身)的朱技术员相识。在朱技术员的大力协助下,经过反复试制,终于将模具试制成功。
  模具由三部分组成:
  (一)底座,24公分的方形铁板一块,中间按“井”字形焊接16毫米粗,25公分长的铁立柱12根,立柱顶端呈圆锥形,两侧各置约20公分的铁板一块,铁板距离略宽于圆筒,铁板上端做一凹槽。
  (二)圆筒及底盘,用内径约13及高约13公分的圆铁筒一个,外面中间两侧各焊接12公分长手柄一根,再用相同内径的圆铁板一块,上面按底座立柱规格钻12个圆孔当底盘。底盘下面焊接高约13公分的铁板两块,铁板底部略大于圆筒,把底盘放入圆筒内,在圆向下部焊一圈铁丝,使底盘不致脱落。
  (三)手把,在和底盘同样的圆板上均匀的焊上四根铁棍,上端聚拢一处,再焊上一个手柄套,套内装一木柄,大小以手握合适为度。
  老郭根据当时居民烧饭取暖的燃料是用砟末掺入适量黄土,加水和后摊成煤饼子的比例配制后,装入模具,左手握手柄,右手执铁锤,将配制的砟末,砸制出成形的大煤球样品。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著名科学家郭永怀烈士、杰出物理学家王淦昌、我国早期原子能物理专家王普博士、忆束星北教授、著名力学专家刘先志、著名航空工程专家丁履德、电子计算机专家王正、“西圣”孙学悟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