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爱迪生——王仞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078
颗粒名称: 中国的爱迪生——王仞千
分类号: K826.1
页数: 5
页码: 361-365
摘要: 王先生是山东博兴县北关人,25岁以前还是一位地道的乡下佬!于是找来有机器说明的简单书籍,一面跟人学识字,一方面研究各种简单机器图的构造。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苦读——由小学自然课本而中学物理学——与潜心研究,首先造成了一架指南针和一架磨墨手摇机,这架手摇机半小时可磨完一顶大龙门墨,以后又造成了一架蒸气磨墨机,也是半小时可磨完一顶大龙门墨。这是发明的开始。因为蒸气机的制造成功,王先生感觉到火车能自己行动实在好玩,于是试造火车。经过一年多的苦心试验,居然造成了一个小火车。缝纫机虽然是成功了,但王先生因劳心过度,躺下一睡便是八天,醒后全身无力,终日心跳,如此半年,几乎送掉性命。
关键词: 山东 王仞千 科学研究

内容

王先生是山东博兴县北关人,25岁以前还是一位地道的乡下佬!二十几岁的时候,从别人的传说中知道机器的巧妙,引起了研究机器的兴趣,可是连字都不认识怎么办呢?于是找来有机器说明的简单书籍,一面跟人学识字,一方面研究各种简单机器图的构造。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苦读——由小学自然课本而中学物理学——与潜心研究,首先造成了一架指南针和一架磨墨手摇机,这架手摇机半小时可磨完一顶大龙门墨,以后又造成了一架蒸气磨墨机,也是半小时可磨完一顶大龙门墨。这是发明的开始。
  因为蒸气机的制造成功,王先生感觉到火车能自己行动实在好玩,于是试造火车。经过一年多的苦心试验,居然造成了一个小火车。一段丈多长的铁轨,摆成圆形。放在室内田地上,用一盅酒燃起小火炉,产生蒸气开动发动机,小火车就在铁轨上跑起来。汽笛也响,电灯也亮,且能自由倒转行动。那时王先生除了看到书本子上的图形外,还没见过真正的火车呢!后来他到了胶济路才看到了真正火车,竟和他所造的火车是一样的。
  曾问过王先生是用什么做蒸气锅的,王先生说是用两个烟袋锅对着焊起来的,它只容一酒杯水,用酒作燃料。
  有一天,一位做裁缝的朋友从关东回来,告诉王先生洋裁缝(缝纫机)的方便,并详谈如何使用,多么大小等。又碰巧在杂志上看见一部缝纫机图,王先生便下决心要试造一架来用。于是即按着友人所告诉的大小尺寸(并未见过真缝纫机)费了几个月的时间,一切零件就都造成了。这时城里各机关知道了这件事,一起来参观,但是安装起来一试,竟不能用,一动线即断。王先生此时感到太丢脸,一时心急,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每天只喝点水,终日苦思如着了魔一般。如此八天,终于找出原因,加以修正,制成了一架能用的缝纫机。缝纫机虽然是成功了,但王先生因劳心过度,躺下一睡便是八天,醒后全身无力,终日心跳,如此半年,几乎送掉性命。
  有一天,忽然人们都说去看神灯。原来是王先生家里安上了电灯,发电机一开,所有灯都一齐亮了,乡间那里见过,真是怪事!王先生生病后研究的兴趣转移到了电汽,于是开始研究电力,后来竟自己造了一架小发电机,买了电灯泡、电线,在自己家中装设了电灯,乡间人在家里自己安电灯,这恐怕是第一家吧。王先生制造发电机,是从研究简单的马达起,为了造马达,还附带造成了一架缠线机。
  王先生自从造成了发电机以后,更加认识到电的神妙,遂用全副精力,研究电学,尤其对电话,特别有兴趣,于是即着手研究电话的构造。那时还在北伐以前,他还没有见过电话机。他费了一年多的时间,竟研制成了一架完全国货电话机。一切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没有从外边买过一点现成的零件,譬如颤动板,才下手是纸片,发音不清楚,后来改用薄铁片就成功了。王先生的三个院落,都架起了电话,可以随便通话。这事传出后,附近的人都当怪事似地到处宣传。
  他多年来的研究,基本上是利用农事以外的闲暇时间,为了研究各种机械,时时受父母斥责,因为既误时间又花费钱财。
  北伐成功后,山东建设厅要在各县架设电话,开设一电话训练班,并附设修理厂。当训练班开学的那一天,负责人报告训练目的并延揽电话专门人才,有一位博兴县的学生,站起来介绍了王先生,当时都不相信,一个庄稼人会制造电话机,于是就让这位学生函请王先生进省一谈。王先生带着他自己造的电话机,穿着乡下农民的衣服,来到省城,见了负责人。当时,谁也不相信这个人能懂得电话机的原理与构造,于是以考试的态度,问了他一些有关电话机的各种问题。王先生讲的头头是道,那位负责人立即吃惊地说:“真想不到你懂得这么多,这么深。”当即请王先生作电话制造厂厂长,王先生答以厂长做不了,愿充任技师。关于电话机制造修理方面有什么问题,他负责研究解决,从此脱去农民的服装,一变而为工业界的人物,济南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王先生到了济南不久,便同几位朋友组织了一个小电机行,他白天在工厂里工作,晚上回到家便从事他个人的研究,他研究有线电话,也研究无线电收音机。山东省政府需用大批电话机,王先生便自己开设了一个电话机制造厂,后来又设立一个电池制造厂,专供给建设厅用。因那时山东普遍架设电话,故产品供不应求。王先生订了很多有关电话的刊物,每晚研读,从未间断,夜晚两点钟以前没有睡过觉,不是试验,便是读书,三餐饭都怕多占了时间。最有趣的是,他早晨不能早起来做饭(因为睡得太晚),自己便造了一套特别电炉,晚上将明早应做的饭,都放在锅里,在钟摆上装了两个特别插销,一个连接电炉,一个连接喇叭。一到早晨六点时,通电炉的电线即自动通了电,一小时后饭即做好了。到七点半,电炉的电流便自动中断,接喇叭的电线也自动接通电流,呜呜的一阵响,王先生便立刻起床,吃罢已备好的早饭,恰恰正是八点办公的时间。大家都奇怪得不得了,不懂得电学的人,认为是神术。
  “七七”事变后,王先生以电话机及电池有关军事,乃将工厂结束,但认定战事不会太久。当我军反攻打到山东时,必然大量需要电话机和各种有关电话机的材料,乃同他的一位同事刘君,闭门潜心研究两年的时间,凡电话机所用的材料,都研究成功了一种本地材料制的代用品,成本低,又耐用。到此,他才真正成了电话制造专家了。这期间还有两件事值得一提:
  (一)炭精的制造。王先生以当时建设厅急需大量电池,需要大量炭精,向外国购买来不及,加以那时提倡国货的空气正浓,于是自己决心试造炭精,但炭精究竟是什么东西,自己不知道,乃揣测炭精一定是炭的精,于是千方试验,果然造成了一种效用等于舶来品的炭精代用品。
  (二)高温度表的制造。试验炼钢炉的温度,非用高温表不可,当时买不到也不知道怎样制造。他便潜心研究,费时年佘,高达一千多度的温度表果然成功了。一年多后虽然看到了这种高温度表的制造法,但是,同他的制造法及所用的材料全然一样。
  再补充一句,也许有人在济南曾注意到国货陈列馆里的一架电话机,那就是王先生自造的第一架电话机。
  因为王先生专门研究电话机,过去又经营制造电话机,引起了日伪的嫉视,于是把他逮捕起来,以无实在罪名,得未丧命。王先生因此感到在敌人铁蹄之下,不容易苟生,乃毅然于去年(1942年—编者注)大雪纷飞时,逃到自由的后方,决计以其所长,贡献国家,借能裨助于抗战大业。王先生虽然成了专门的科学家,但并不注重个人发财,兴趣依然是研究。对于我国科学不发达,焦急万分,尤其听到敌人在东北和其他沦陷区搜刮我们的矿产时,便瞪大了眼睛,提高嗓子说:“我们的好东西,叫鬼子弄了去真是心痛,我们永无翻身的日子!”
  王先生现在服务于西安、成都的三家铁工厂,正忙着设计制造几十种机器。王先生脑子里装着很多计划,如果政府机关或学术团体,能够给他充分的研究机会,完备试验场所,今后他的成就是无可限量的。如果今日的教育当局能请王先生造一套发动的机器,如蒸气机、发电机、火车、汽船、电话、无线电等,供中小学实验之用,对于激发青年的科学研究兴趣,定有不可思议的大影响。
  关于王仞千先生研究科学的历史,是可写成一大部书的,我所写的只是零星的记忆,粗枝大叶地介绍了王先生的一点轮廓而已。
  记者曾去参观过,王先生的作图和正在制造中的机器,图样详确,机器精良。如果不知道他的底细谁能相信他是一位未曾进过学校的人呢?记者称他为“中国的爱迪生”一点不过火。并且假设爱迪生生在中国,恐未必有什么成就。
  (原文载于《田家半月刊》第十一卷第一至二期合订本,1944年1月1日新年号,第19~21页。)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著名科学家郭永怀烈士、杰出物理学家王淦昌、我国早期原子能物理专家王普博士、忆束星北教授、著名力学专家刘先志、著名航空工程专家丁履德、电子计算机专家王正、“西圣”孙学悟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刘龄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