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使用时期(1956年至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066
颗粒名称: 三、使用时期(1956年至今)
分类号: TV213
页数: 6
页码: 322-327
摘要: 1956年11月30日,打渔张引黄闸正式放水,第四干渠率先投产使用,在王旺庄举行了隆重的放水典礼。水利部何基沣副部长,山东省王卓如副省长以及1500多名干部、民工和当地群众参加了庆典。中国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山东打渔张灌区引黄闸”十个红色大字镶嵌在引黄闸引水面上,滔滔黄河水驯服地穿过十二道巨大的闸孔,顺着密如蛛网的各级渠道,流向田间……1956年8月,正式组建灌区的专业管理机构——山东省打渔张引黄灌溉管理局,归省水利厅管辖。当然,农业生产的上升与下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水利仅是多种因素的一项。
关键词: 山东 打渔张引黄灌区 开发史略

内容

1956年11月30日,打渔张引黄闸正式放水,第四干渠率先投产使用,在王旺庄举行了隆重的放水典礼。水利部何基沣副部长,山东省王卓如副省长以及1500多名干部、民工和当地群众参加了庆典。中国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山东打渔张灌区引黄闸”十个红色大字镶嵌在引黄闸引水面上,滔滔黄河水驯服地穿过十二道巨大的闸孔,顺着密如蛛网的各级渠道,流向田间……
  1956年8月,正式组建灌区的专业管理机构——山东省打渔张引黄灌溉管理局,归省水利厅管辖。1958年体制下放,交惠民专署领导。1983年12月,省人民政府(1983)第133号文件决定收归省统管。
  1956年冬灌小麦5万余亩,比常年每亩增产80至110市斤,共增产500万斤左右;当年还灌饮水湾塘278个,使四干渠范围内的居民破天荒地吃上了清甜的黄河水。
  当然,农业生产的上升与下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水利仅是多种因素的一项。但是,开灌后灌区产量的大幅度变化,也足以说明引黄灌溉对农业生产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非但作物增产,20万人和数万头牲畜的饮水也得到了解决,还改造荒碱地29.3万亩。
  初灌的成功,使人们认识到了引黄灌溉的好处。但是,另一方面,在当时“左”的思想影响下,逐步产生了片面性,很少考虑引黄可能产生的弊端。到了“大跃进”年代,水利建设“大呼隆”,大引、大蓄、大灌;农业措施又不能相应跟上,以水代肥、代耕……招致了次生盐渍化急剧发展,产量下降,引黄灌溉事业蒙受了非议,遇到了波折。
  1962年3月,中央关于引黄灌溉问题的会议在山东范县(现划归河南)召开。会议决定全部停止引黄灌溉。对打渔张灌区,会议有两条特殊规定:第一,一干渠(仅小清河以北部分)至五干渠保留干渠,其他渠道废渠还耕;第二,仅保留管理局机构,撤销局属各所、站。编制名额40人(原编制300多人)。全局下放回家职工89人,外调至商业、银行、粮食部门50人。
  1962年7月,按中央有关规定,将引黄闸交河务部门管理,惠民专区修防处接收,转去干部、职工15人。
  对停灌后打渔张灌区的各类问题,中央和省都极为重视。水利电力部、农垦部共同组织了规划组,深入调查研究,1962年春提出了《山东省打渔张灌区灌溉改碱方案》。
  1962年6月,“山东省打渔张灌区排浑治碱工程指挥部”成立。实际上,指挥部和灌溉局是一个机关两个牌子。指挥部和灌溉局总编制80人,各占40人。但并没有具体划分某人在“局”还是在“部”。
  停灌期间完成的重要灌溉和排水工程有:(一)四干渠防渗,当时在国内属首创。防渗段从西南李闸到北隋闸,长11公里。主要是石灰掺土的防渗,另外还有塑料薄膜、粘土等试验段。(二)灌区最大排水河道支脉河疏浚。(三)骨干排水河道广蒲沟、湾杨沟、莱家沟、斜里沟、武家沟的开挖疏浚。(四)老广蒲沟从垦利县耿井村改道东北流向至辛镇附近入广利河。(五)广利沟在沙营向东新辟河道至旺河口独流入海,并改名叫广利河。
  停灌期间,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共同领导的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灌溉研究所,山东水利科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派出大批科研人员常驻灌区调查试验,为恢复灌溉做了技术准备。
  经过三年的调整、改建,基本具备了复灌条件。省水利厅于1964年12月提出《关于打渔张灌区1965年恢复灌溉的报告》。适值1965年春旱,群众强烈要求灌溉,遂于5月首先在四干渠复灌。尔后,二、三、五干渠也相继放水(一干渠复灌后由博兴县建管理所自管)。复灌后,新建十个管理所。
  复灌后灌区粮食产量明显提高。见附表。
  当然,这些产量变化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单是水利一项因素的影响。
  “文革”期间,打渔张管理局是“重灾户”。广大干部、职备受“十年浩劫”之苦,灌溉管理事业遭到严重摧残。1968年至1969年,灌溉局70%以上职工被惠民地革委统一安排下放沾化县农村劳动,打渔张管理局改名“服务站”,仅留14名职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政策在打渔张管理局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
  首任灌溉管理局长是穆长胜。不久,根据局长必须是副专级的要求,调惠民专署副专员王玉华任局长(兼党委书记)。1965年1月,省水利厅党组任命了新领导班子,孙金庄为党委书记,熊清运为局长。
  打渔张管理局收归省统管后,为便于解决灌区重大问题,省府还建立了“打渔张引黄灌区协调小组”,由省水利厅长、东营市副市长和惠民行署副专员组成。
  灌区所在地黄河三角洲,还是一个地下宝库,蕴藏着丰富的石油。为了油田开发需要,1966年在垦利县窝头寺建成胜利引黄闸,使六干渠独立引水,六干渠已改名胜利灌渠。
  从油田开发以来,灌区就逐渐转轨定向,从单纯为农业增产服务改变成为工业和农业生产服务。胜利油田在灌区内星罗棋布的油井和四、五干范围内众多的农副业生产点,一直受到打渔张引黄闸引出的黄水之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后,灌区粮棉产量大幅度增加。粮食亩产,灌区开发前平均114.5斤,1983年是574斤,1984年达641斤,分别是灌前的五倍和5.6倍;棉花灌区开发前亩产是37.4斤,1983年103斤,1984年137.6斤,分别是灌前的3倍和3.7倍。
  为探索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灌区采取了两项重大措施。一是1969年结合黄河大堤加固修建的淤背条渠,长11公里,共两条。经放水实践,效果良好,起到了既沉积贮存泥沙又加固黄河大堤的双重作用。二是1979年在总干渠以东建的二级沉沙池,效果也不错,使3500亩以上荒碱地沉沙淤积后变成良田。
  1980年,正式恢复魏家试验站,陆续开展起了各项试验研究工作。1983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试验站内安装了在国际上也属先进的水盐动态观测仪器,长期试验观测,积累资料,以便取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从1979年起,灌区在四干六支进行了暗管排水试验。这是项国内才起步不久的新课题,试验历时六年。此项成果荣获1983年度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1年在原引黄闸后又新建一座引黄闸,以适应黄河逐年淤高的防汛要求。新闸为开敞式,六孔,每孔宽6米,高3米,设计流量仍是120立米/秒,加大流量180立米/秒。
  1984年在东营市曹店新建引黄闸一座,流量35立米/秒,并新修9公里干渠接至五引渠进水闸,这样五干渠既可从总干渠水,又可以从曹店干渠来水,可以比较充分地满足胜利油田及其副业点的用水需要。
  1983年开始,胜利油田投资搞五干防渗工程,并在五干渠尾海滨修建山东省最大的平原水库——广南水库,库容一亿立方米。预算经费8000多万元,其中五干防渗2600万元,防渗段长49.4公里,全部用混凝土衬砌。设计流量35立米/秒,比降七千分之一。由于比降大,因此可把泥沙输往滨海滩涂,淤积后开垦耕种,这是灌区处理泥沙的又一新方式。
  灌区开发以来,除去试灌和停灌的年份,均征收水费。至1984年,已征收23年。是原惠民地区征收水费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引黄灌区,也是山东征收水费最早的灌区之一,共收水费337.9万元,年平均征收将近15元。
  根据1982年完成的《三查三定立案报告》提供的复查核实资料,灌区设计毛面积241万亩,净面积169万亩,配套面积110亩。近几年实灌面积80~100万亩(灌区历史是最大灌溉面积是1959年的157万亩)。从开灌至1984年,总引水量近90亿立方米。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不到0.4,即每从引黄闸引一方水只有不到0.4方用在田间,其余六成蒸发、渗漏损失。这个数值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每生产一斤粮食需水量1.01吨。
  根据中央和省的安排,1989年建成了引黄济青工程,从打渔张引黄闸引水,向290公里外的港城青岛送水支援四化建设,这是打渔张引黄灌区历史上新的一页!也是灌区人民的光荣!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著名科学家郭永怀烈士、杰出物理学家王淦昌、我国早期原子能物理专家王普博士、忆束星北教授、著名力学专家刘先志、著名航空工程专家丁履德、电子计算机专家王正、“西圣”孙学悟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常时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