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备时期(1951~1956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064
颗粒名称: 一、准备时期(1951~1956年)
分类号: TV213
页数: 3
页码: 318-320
摘要: 1951年底,中央军委把山东省东北部滨海地区划为军垦区,农建二师进驻广北,开挖了六户——丁屋运料沟。1952年春,华东棉垦委员会决定开垦山东滨海荒地。同年6月山东棉垦委员会成立,决定兴办引黄灌溉工程,并做了大量测绘和调查工作。1952年9月,山东棉垦区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初步设计完成,设计灌溉面积66万亩。12月1日,中央水利部转达中财委批示:同意兴办。1953年3月中旬,中央水利部、农业部负责人陪同苏联专家沙巴耶夫、拉普图列夫到灌区考察。苏联专家建议,“应进行一系列勘测研究工作,收集土壤、水文、水文地质等资料。”1955年4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和中国科学院顾问、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柯夫达为一组。
关键词: 山东 打渔张引黄灌区 开发史略

内容

1951年底,中央军委把山东省东北部滨海地区划为军垦区,农建二师进驻广北,开挖了六户——丁屋运料沟。1952年春,华东棉垦委员会决定开垦山东滨海荒地。同年6月山东棉垦委员会成立,决定兴办引黄灌溉工程,并做了大量测绘和调查工作。
  1952年9月,山东棉垦区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初步设计完成,设计灌溉面积66万亩。12月1日,中央水利部转达中财委批示:同意兴办。随即,隶属省农林厅水利局的打渔张灌溉工程局(有一阶段,“局”改称“处”)成立。
  1953年1月,工程的技术设计完成,随即开始备料,并计划9月份全面开工。
  1953年3月中旬,中央水利部、农业部负责人陪同苏联专家沙巴耶夫、拉普图列夫到灌区考察。苏联专家认为,本工程资料不足,应缓施工,要转向基本工作:“打渔张灌区因地处滨海,土壤含盐量多,地下水位较高,土层分布较复杂,因之打渔张灌区工程设计,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土壤改良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首先对有关土壤改良问题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加以确定。又因引黄灌溉,必须有处理泥沙的资料作为设计依据。同时,水文、水文地质、土壤等资料也不完整,不足以作为设计依据。”苏联专家建议,“应进行一系列勘测研究工作,收集土壤、水文、水文地质等资料。”
  遵照中央水利部指示和苏联专家建议,1953年9月,停止工程备料,全面转入试验研究工作。6月,在渠首建立王旺庄水文泥沙实验站;9月建立六户土壤改良试验站和六户地下水观测站;1954年4月建立窝头寺(即佛头寺)沉沙试验站;1953年6月,建立马家楼子、侯家辛庄两处潮位站。经过三年的观测和试验研究,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相当数量的科学数据。
  对灌区引水口的位置,在准备阶段进行了详细的勘查和反复的研究。备选引水口一共7个:齐东县的马扎子、高青县的刘春家、博兴县的大道王、蒲台县的道旭、王旺庄、麻湾、打渔张,上下相距160余华里,都一一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方案比较。还到陕西省西北水工试验所做过模型试验。
  最初,多数人同意设在打渔张村附近。根据惯例,灌区名称一般和引水口地名一致,所以,这个黄河下游最大、山东省第一个使用闸门引用黄河水的灌区就命名为打渔张灌区。
  可是,后来又出现了新情况。经过进一步比较、研究,把引水口设在现在的渠首——王旺庄更为有利。这里是一段“S”形河道,黄河中泓流向直冲闸后沉沙区,引水十分方便;根据黄河水沙运行规律,弯道处能多引水,少引沙;还有,水位比打渔张高,能多浇地……
  但是,灌区名称已在国务院备案,更改手续复杂,况且名称仅是个代表符号,名字叫什么,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引黄闸虽迁至王旺庄,灌区名称仍叫打渔张灌区。
  经过3年的观测、试验、研究,1953年和1956年,灌区工程开工前,中央曾先后派出两个考察组来考察。1955年4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和中国科学院顾问、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柯夫达为一组。他们认为:“几年来的试验研究工作,方向是正确的,得到的资料是宝贵的,甚至有些资料具有全国性指导意义,为灌区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956年春,由水利部钱正英副部长、苏联专家康德拉什克和省水利厅张次宾副厅长等人为一组,他们建议:为确保渠首险工段溜势稳定,在开发灌区的同时,由河务部门加固上游对岸龙王庙护滩工程。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著名科学家郭永怀烈士、杰出物理学家王淦昌、我国早期原子能物理专家王普博士、忆束星北教授、著名力学专家刘先志、著名航空工程专家丁履德、电子计算机专家王正、“西圣”孙学悟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常时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