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渔张引黄灌区开发史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063
颗粒名称: 打渔张引黄灌区开发史略
分类号: TV213
页数: 11
页码: 317-327
摘要: 打渔张引黄灌区是一个位于黄河下游右岸,以滨州市为顶点的黄河大三角洲内的大型灌区。50年代开发时,灌区的设计面积为320万亩;尔后灌区开拓扩大,设计面积达512万亩,涉及当时惠民、昌潍两个专区的博兴、蒲台、广饶、利津和寿光五县。现在,灌区实际控制面积169万亩,涉及东营、滨州两市、地的博兴、广饶、垦利三县和东营区。建国伊始,百废待举,党和政府就着手治理和开发黄河。数
关键词: 山东 打渔张引黄灌区 开发史略

内容

打渔张引黄灌区是一个位于黄河下游右岸,以滨州市为顶点的黄河大三角洲内的大型灌区。50年代开发时,灌区的设计面积为320万亩;尔后灌区开拓扩大,设计面积达512万亩,涉及当时惠民、昌潍两个专区的博兴、蒲台、广饶、利津和寿光五县。现在,灌区实际控制面积169万亩,涉及东营、滨州两市、地的博兴、广饶、垦利三县和东营区。
  灌区开发以前,这里地广人稀,土地严重碱化。在农业生产方面,人们开荒躲碱围种,今年种这块,明年抛荒这块种那块。建国初期,六户、大许一带的五个初级社,有居民2872户,土地51973亩,男整劳力1267个,每个劳力平均占有耕地多达41亩。但是,由于盐碱为害,收入寥寥无几,土地虽多却难以养活它的主人,人们不得不抛弃家地,远到100里外的孤岛开荒。虽然地下水位浅,一般仅1到3米,但是含盐量大,每升地下水含盐高达16~30克,苦咸不能饮用。多少年来,人们的生活用水多用水缸积存雨水的方法解决。
  建国伊始,百废待举,党和政府就着手治理和开发黄河。数千年为害的黄河,开始造福人民了。在渤海之滨,打渔张引黄灌区在开国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作为国家重点工程拔地而起!
  一、准备时期(1951~1956年)
  1951年底,中央军委把山东省东北部滨海地区划为军垦区,农建二师进驻广北,开挖了六户——丁屋运料沟。1952年春,华东棉垦委员会决定开垦山东滨海荒地。同年6月山东棉垦委员会成立,决定兴办引黄灌溉工程,并做了大量测绘和调查工作。
  1952年9月,山东棉垦区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初步设计完成,设计灌溉面积66万亩。12月1日,中央水利部转达中财委批示:同意兴办。随即,隶属省农林厅水利局的打渔张灌溉工程局(有一阶段,“局”改称“处”)成立。
  1953年1月,工程的技术设计完成,随即开始备料,并计划9月份全面开工。
  1953年3月中旬,中央水利部、农业部负责人陪同苏联专家沙巴耶夫、拉普图列夫到灌区考察。苏联专家认为,本工程资料不足,应缓施工,要转向基本工作:“打渔张灌区因地处滨海,土壤含盐量多,地下水位较高,土层分布较复杂,因之打渔张灌区工程设计,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土壤改良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首先对有关土壤改良问题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加以确定。又因引黄灌溉,必须有处理泥沙的资料作为设计依据。同时,水文、水文地质、土壤等资料也不完整,不足以作为设计依据。”苏联专家建议,“应进行一系列勘测研究工作,收集土壤、水文、水文地质等资料。”
  遵照中央水利部指示和苏联专家建议,1953年9月,停止工程备料,全面转入试验研究工作。6月,在渠首建立王旺庄水文泥沙实验站;9月建立六户土壤改良试验站和六户地下水观测站;1954年4月建立窝头寺(即佛头寺)沉沙试验站;1953年6月,建立马家楼子、侯家辛庄两处潮位站。经过三年的观测和试验研究,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相当数量的科学数据。
  对灌区引水口的位置,在准备阶段进行了详细的勘查和反复的研究。备选引水口一共7个:齐东县的马扎子、高青县的刘春家、博兴县的大道王、蒲台县的道旭、王旺庄、麻湾、打渔张,上下相距160余华里,都一一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方案比较。还到陕西省西北水工试验所做过模型试验。
  最初,多数人同意设在打渔张村附近。根据惯例,灌区名称一般和引水口地名一致,所以,这个黄河下游最大、山东省第一个使用闸门引用黄河水的灌区就命名为打渔张灌区。
  可是,后来又出现了新情况。经过进一步比较、研究,把引水口设在现在的渠首——王旺庄更为有利。这里是一段“S”形河道,黄河中泓流向直冲闸后沉沙区,引水十分方便;根据黄河水沙运行规律,弯道处能多引水,少引沙;还有,水位比打渔张高,能多浇地……
  但是,灌区名称已在国务院备案,更改手续复杂,况且名称仅是个代表符号,名字叫什么,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引黄闸虽迁至王旺庄,灌区名称仍叫打渔张灌区。
  经过3年的观测、试验、研究,1953年和1956年,灌区工程开工前,中央曾先后派出两个考察组来考察。1955年4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和中国科学院顾问、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柯夫达为一组。他们认为:“几年来的试验研究工作,方向是正确的,得到的资料是宝贵的,甚至有些资料具有全国性指导意义,为灌区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956年春,由水利部钱正英副部长、苏联专家康德拉什克和省水利厅张次宾副厅长等人为一组,他们建议:为确保渠首险工段溜势稳定,在开发灌区的同时,由河务部门加固上游对岸龙王庙护滩工程。
  二、兴建时期(1956~1958年)
  1956年初,中央指示:打渔张引黄工程当年开工,1958年完工,工期3年。
  1956年2月28日,中共惠民地委根据山东省指示,组建中共打渔张工程委员会。刘习斌任书记(后调闫清俊为书记,刘改任副书记),邢钧、刘鸣平为副书记。
  由于灌区范围涉及惠民、昌潍两个专区,1956年2月,中央指示,由省组建“山东省打渔张引黄灌区工程指挥部”,人员编制750人以内。3月末,山东省水利厅正式成立了“山东省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指挥部”,实际编制714人,驻广饶县牛庄(现胜利油田物探公司大院)。
  指挥:张次宾(水利厅副厅长、党组书记;1957年后王志廉任指挥);
  副指挥:邢钧、刘鸣平、蔡惠民。
  由于器材料物供应任务大、时间急,为保证工程如期开工和顺利进行,专门建立了采购、转运机构:济南采购供应站和黄台、泺口、王旺庄、石村、博昌桥、东三岔等六处转运站。
  国家建设委员会于1956年3月29日以第56021168号批准书正式批准“山东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初步设计”,并列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项目。
  根据省人民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从惠民、昌潍、胶州、泰安四个专区的20余县抽调25万余名干部、民工组成11个民工团和1个杂工团。基本上是一个县组成一个民工团。唯胶州、泰安两个民工团,由该两个专区的有关县组成。参加胶州民工团的除本专区的胶县、高密、诸城三县外,还有莱阳专区的即墨县;泰安民工团由东平、肥城、长清、章丘、新泰、历城、平阴、莱芜八个县的干部、民工组成。
  1956年4月2日(原定3月30日),打渔张工程首先在四干开工。尔后,沉沙地、总干上段也陆续开工。
  开工不久,6月16日,苏联专家儒可夫来灌区考察,就施工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灌溉制度试验问题发表了意见。
  1956~1958三年施工期间,在修建各级灌溉渠道的同时,疏挖了各级排水沟和骨干排水河道。1958年还建了支脉河防潮闸,筑了新防潮堤。新防潮堤位于滨海2.6—3米(大沽零点计起)的高程上,在旧防潮堤以外10至20公里,全长52.4公里。
  三年施工期间,共修建大、中、小型建筑物53830座,其中大、中型3340座,东、西沉沙池两处,总干渠1条,干渠8条,支渠72条,渠道总长度12800余公里,排水沟总长度9216公里。完成土方10793.4立方米,砌石83545立方米,砌砖32167立方米,用民工2057.3万工日,技工193170工日,普工51.5万工日,总投资3639万元。占计划总投资580万元的62.7%。
  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24万亩,后扩大至512万亩。
  1959年,山东省水利厅对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进行了技术总结。编辑成《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试验研究》和《灌溉管理》四篇,共140余万字。1959年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1984年这套丛书又重印出版,烫金漆布成二册,总书名为《资料汇编》。
  三、使用时期(1956年至今)
  1956年11月30日,打渔张引黄闸正式放水,第四干渠率先投产使用,在王旺庄举行了隆重的放水典礼。水利部何基沣副部长,山东省王卓如副省长以及1500多名干部、民工和当地群众参加了庆典。中国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山东打渔张灌区引黄闸”十个红色大字镶嵌在引黄闸引水面上,滔滔黄河水驯服地穿过十二道巨大的闸孔,顺着密如蛛网的各级渠道,流向田间……
  1956年8月,正式组建灌区的专业管理机构——山东省打渔张引黄灌溉管理局,归省水利厅管辖。1958年体制下放,交惠民专署领导。1983年12月,省人民政府(1983)第133号文件决定收归省统管。
  1956年冬灌小麦5万余亩,比常年每亩增产80至110市斤,共增产500万斤左右;当年还灌饮水湾塘278个,使四干渠范围内的居民破天荒地吃上了清甜的黄河水。
  当然,农业生产的上升与下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水利仅是多种因素的一项。但是,开灌后灌区产量的大幅度变化,也足以说明引黄灌溉对农业生产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非但作物增产,20万人和数万头牲畜的饮水也得到了解决,还改造荒碱地29.3万亩。
  初灌的成功,使人们认识到了引黄灌溉的好处。但是,另一方面,在当时“左”的思想影响下,逐步产生了片面性,很少考虑引黄可能产生的弊端。到了“大跃进”年代,水利建设“大呼隆”,大引、大蓄、大灌;农业措施又不能相应跟上,以水代肥、代耕……招致了次生盐渍化急剧发展,产量下降,引黄灌溉事业蒙受了非议,遇到了波折。
  1962年3月,中央关于引黄灌溉问题的会议在山东范县(现划归河南)召开。会议决定全部停止引黄灌溉。对打渔张灌区,会议有两条特殊规定:第一,一干渠(仅小清河以北部分)至五干渠保留干渠,其他渠道废渠还耕;第二,仅保留管理局机构,撤销局属各所、站。编制名额40人(原编制300多人)。全局下放回家职工89人,外调至商业、银行、粮食部门50人。
  1962年7月,按中央有关规定,将引黄闸交河务部门管理,惠民专区修防处接收,转去干部、职工15人。
  对停灌后打渔张灌区的各类问题,中央和省都极为重视。水利电力部、农垦部共同组织了规划组,深入调查研究,1962年春提出了《山东省打渔张灌区灌溉改碱方案》。
  1962年6月,“山东省打渔张灌区排浑治碱工程指挥部”成立。实际上,指挥部和灌溉局是一个机关两个牌子。指挥部和灌溉局总编制80人,各占40人。但并没有具体划分某人在“局”还是在“部”。
  停灌期间完成的重要灌溉和排水工程有:(一)四干渠防渗,当时在国内属首创。防渗段从西南李闸到北隋闸,长11公里。主要是石灰掺土的防渗,另外还有塑料薄膜、粘土等试验段。(二)灌区最大排水河道支脉河疏浚。(三)骨干排水河道广蒲沟、湾杨沟、莱家沟、斜里沟、武家沟的开挖疏浚。(四)老广蒲沟从垦利县耿井村改道东北流向至辛镇附近入广利河。(五)广利沟在沙营向东新辟河道至旺河口独流入海,并改名叫广利河。
  停灌期间,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共同领导的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灌溉研究所,山东水利科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派出大批科研人员常驻灌区调查试验,为恢复灌溉做了技术准备。
  经过三年的调整、改建,基本具备了复灌条件。省水利厅于1964年12月提出《关于打渔张灌区1965年恢复灌溉的报告》。适值1965年春旱,群众强烈要求灌溉,遂于5月首先在四干渠复灌。尔后,二、三、五干渠也相继放水(一干渠复灌后由博兴县建管理所自管)。复灌后,新建十个管理所。
  复灌后灌区粮食产量明显提高。见附表。
  当然,这些产量变化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单是水利一项因素的影响。
  “文革”期间,打渔张管理局是“重灾户”。广大干部、职备受“十年浩劫”之苦,灌溉管理事业遭到严重摧残。1968年至1969年,灌溉局70%以上职工被惠民地革委统一安排下放沾化县农村劳动,打渔张管理局改名“服务站”,仅留14名职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政策在打渔张管理局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
  首任灌溉管理局长是穆长胜。不久,根据局长必须是副专级的要求,调惠民专署副专员王玉华任局长(兼党委书记)。1965年1月,省水利厅党组任命了新领导班子,孙金庄为党委书记,熊清运为局长。
  打渔张管理局收归省统管后,为便于解决灌区重大问题,省府还建立了“打渔张引黄灌区协调小组”,由省水利厅长、东营市副市长和惠民行署副专员组成。
  灌区所在地黄河三角洲,还是一个地下宝库,蕴藏着丰富的石油。为了油田开发需要,1966年在垦利县窝头寺建成胜利引黄闸,使六干渠独立引水,六干渠已改名胜利灌渠。
  从油田开发以来,灌区就逐渐转轨定向,从单纯为农业增产服务改变成为工业和农业生产服务。胜利油田在灌区内星罗棋布的油井和四、五干范围内众多的农副业生产点,一直受到打渔张引黄闸引出的黄水之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后,灌区粮棉产量大幅度增加。粮食亩产,灌区开发前平均114.5斤,1983年是574斤,1984年达641斤,分别是灌前的五倍和5.6倍;棉花灌区开发前亩产是37.4斤,1983年103斤,1984年137.6斤,分别是灌前的3倍和3.7倍。
  为探索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灌区采取了两项重大措施。一是1969年结合黄河大堤加固修建的淤背条渠,长11公里,共两条。经放水实践,效果良好,起到了既沉积贮存泥沙又加固黄河大堤的双重作用。二是1979年在总干渠以东建的二级沉沙池,效果也不错,使3500亩以上荒碱地沉沙淤积后变成良田。
  1980年,正式恢复魏家试验站,陆续开展起了各项试验研究工作。1983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试验站内安装了在国际上也属先进的水盐动态观测仪器,长期试验观测,积累资料,以便取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从1979年起,灌区在四干六支进行了暗管排水试验。这是项国内才起步不久的新课题,试验历时六年。此项成果荣获1983年度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1年在原引黄闸后又新建一座引黄闸,以适应黄河逐年淤高的防汛要求。新闸为开敞式,六孔,每孔宽6米,高3米,设计流量仍是120立米/秒,加大流量180立米/秒。
  1984年在东营市曹店新建引黄闸一座,流量35立米/秒,并新修9公里干渠接至五引渠进水闸,这样五干渠既可从总干渠水,又可以从曹店干渠来水,可以比较充分地满足胜利油田及其副业点的用水需要。
  1983年开始,胜利油田投资搞五干防渗工程,并在五干渠尾海滨修建山东省最大的平原水库——广南水库,库容一亿立方米。预算经费8000多万元,其中五干防渗2600万元,防渗段长49.4公里,全部用混凝土衬砌。设计流量35立米/秒,比降七千分之一。由于比降大,因此可把泥沙输往滨海滩涂,淤积后开垦耕种,这是灌区处理泥沙的又一新方式。
  灌区开发以来,除去试灌和停灌的年份,均征收水费。至1984年,已征收23年。是原惠民地区征收水费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引黄灌区,也是山东征收水费最早的灌区之一,共收水费337.9万元,年平均征收将近15元。
  根据1982年完成的《三查三定立案报告》提供的复查核实资料,灌区设计毛面积241万亩,净面积169万亩,配套面积110亩。近几年实灌面积80~100万亩(灌区历史是最大灌溉面积是1959年的157万亩)。从开灌至1984年,总引水量近90亿立方米。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不到0.4,即每从引黄闸引一方水只有不到0.4方用在田间,其余六成蒸发、渗漏损失。这个数值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每生产一斤粮食需水量1.01吨。
  根据中央和省的安排,1989年建成了引黄济青工程,从打渔张引黄闸引水,向290公里外的港城青岛送水支援四化建设,这是打渔张引黄灌区历史上新的一页!也是灌区人民的光荣!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著名科学家郭永怀烈士、杰出物理学家王淦昌、我国早期原子能物理专家王普博士、忆束星北教授、著名力学专家刘先志、著名航空工程专家丁履德、电子计算机专家王正、“西圣”孙学悟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常时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