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的助手陈西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057
颗粒名称: 詹天佑的助手陈西林
分类号: K826.1
页数: 6
页码: 261-266
摘要: 詹天佑是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界的先驱,毕生献身于我国早期的铁路建设事业。陈西林先生是詹天佑总工程司的有力助手。詹天佑是广东省南海县人,陈西林是山东省惠民县人,相距万里,为了一个共同的的目标,携手前进,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888年,天津铁路公司聘请詹天佑为工程司,参加修筑芦台到天津的铁路。当他终身为中国铁路建设事业而奋斗的时候,感到国家迫切需要技术人材。这个消息一传出马上轰动了全国。京张铁路长约200公里,经过内外长城间的燕山山脉。10月2日在南口举行茶会,中外来宾万人争相观看,各界代表致词庆祝通车。张绥铁路择线时,亦费很大周折。
关键词: 山东 詹天佑 陈西林

内容

詹天佑是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界的先驱,毕生献身于我国早期的铁路建设事业。
  陈西林先生是詹天佑总工程司的有力助手。詹天佑是广东省南海县人,陈西林是山东省惠民县人,相距万里,为了一个共同的的目标,携手前进,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陈西林先生是惠民县大年陈村人,生于公元1867年(清同治六年),1946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9周岁。原名陈敬汉,字荫东,从早年迁居北京,工作期间用名陈西林,他以文秀才资历考入北洋武备学堂(天津),当时,因体质较差与同班同学柴俊畴(后为亲家)二人一同转入土木工程铁路班学习。
  1888年,天津铁路公司聘请詹天佑为工程司,参加修筑芦台到天津的铁路(这条铁路以后延长为关内外铁路,既现在的京沈铁路)。当他终身为中国铁路建设事业而奋斗的时候,感到国家迫切需要技术人材。正当这时候,土木工程班毕业,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被詹天佑要去工作。自此以后,陈西林先生在詹天佑工程司的领导下,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京张路
  1905年,清政府决定派詹天佑为总工程司,负责修建京张铁路。这个消息一传出马上轰动了全国。
  京张铁路长约200公里,经过内外长城间的燕山山脉。这条铁路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也是古来军事上兵家必争之地,它具有重大的经济、政治、军事意义。英国等帝国主义国家早就垂涎欲滴,想夺取这条铁路。他们发现这条铁路工程十分巨大,尤其是从南口到岔道城一带,叫做“关沟段”的地方,要在悬崖绝壁之上修起一条陡险的铁路,穿过古称“天险”的长城要塞居庸关,通过八达岭,按照欧美的设计,必须开凿一座长达6000余英尺(每英尺合0.9144市尺)的隧道,工程的艰险当时在世界上是少见的。帝国主义分子认为我国人根本不可能担负这样艰巨的工程。他们到处发表诬蔑中国人民的谬论,说什么:“会修铁路通过关沟段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要经过五十年才能实现!”这群帝国主义分子都等待着詹天佑的失败,好出面夺取京张铁路。这是当时修建京张铁路的历史背景。
  1905年5月,詹天佑出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司,知道修筑这条铁路有很大困难,但他决心要用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修成京张铁路,来驳斥帝国主义者的谰言。他与副工程司陈西林性情相投。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不怕艰苦劳累,不怕荆棘划破皮肤,汗水浸湿衣衫,先后勘测了三条路线。然后,把所得地貌、地质等第一手资料,对照分析研究,根据经费、工期等条件,反复比较利弊,最后决定采用通过“关沟”这一条线路。初测定线之后,詹天佑又调配陈西林、翟兆麟副工程司及工程技术人员,分别对全线又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复测。
  陈西林关于京张路选线的记述中有如下记载:“……复勘定线系分三大段,计由柳村至南口为第一大段,仍为詹总工程司天佑自行插标,副工程司陈西林、毕业生张鸿浩、徐士远等详测定线,近畿一带绕避房屋、坟墓困难万状。横过京汉线须架天桥,选择相宜地点,数经改易。白云观后河桥开工后,又复因避坟墓改线……。
  “八达岭须凿山洞六千余尺,工程需款太巨,复设法迂行东沟,定线作“之”字形,可绕长七百余尺,留设站平度地段,山洞可较短一半,本技术之研究,全段路线详测半载,数经比较而始定线,至康庄继续开工,此勘定第二大段之大概情形也。由康庄至张家口为第三大段,派副工程司翟兆麟、毕业生刘琦、李鸿年等……”
  1905年(光绪卅一年)10月京张铁路开工,在修建到南口车站时,詹天佑合理调配技术力量,即展修下段工程。这段工程是京张铁路的难关,山高谷深,地势险峻,修路必须开山填沟。其中最艰巨的工程地段是在山陡坡险的关沟八达岭隧道。和副工程司、工人、当地居民共同研究,大胆推翻了外国工程师的设计,铁路在爬山时,每升高一尺,要有至少100尺长的线路,因而上升很慢,山腰隧道很低,需要很长的隧道。詹天佑为了要缩短隧道长度,就把隧道抬高,但这就要求非常陡峻的铁路“坡度”,因此采用自南口至青龙桥站间长仅18公里,而最大坡度已达33%,用两台巨型爬山机车,一拉一推地牵引列车到达青龙桥后,如果再向北进,坡度将更大,爬不上去了。于是,在该车站设计一个“人”字形线路,列车入南口到站后,由后推的机车拉着列车转向西北方向前进,直接开进八达岭隧道,列车开出隧道后就到达岔道城出关了。这是一个美妙的设计方案。
  关沟段须开凿居庸关、石佛寺、石桂头、八达岭四个隧道,共长1645米,以八达岭隧道为最长,达1091米,是全线的关键工程。为了缩短工期,除在两端动工外,又在中间顶端开凿两口井,增加工作面。他们藐视困难的精神,艰苦朴素的作风,在群众中发生了极大影响。詹说:“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就在这种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他们团结一心,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这项空前巨大的复杂的工程,只用18个月就把八达岭隧道打通了,工期缩短一半。
  1909年9月(宣统元年)全线通车。10月2日在南口举行茶会,中外来宾万人争相观看,各界代表致词庆祝通车。广东省代表朱淇激动地说:“京张铁路建筑之初,外国人著论于报纸,中国造此路之工程司尚未诞生也。一时五洲传为笑谈。今者,詹君独运匠心,筑成此路,不假外国人分毫之力,所有一切筑造与管理,皆用中国人为之。嗟夫!如詹君者可谓能与中国人吐气矣!铁路工程既可以中国人独立筑之,将来一切矿物、机器制造事,皆可以中国人自为之。吾今日为铁路祝,并为全国之矿务、山林、机器、工厂祝也。有开必先,其今日京张铁路之谓乎?”这段话代表了当时全国广大群众的共同呼声。
  京张路原定六年工期,结果四年完成,节省工费20余万两白银。“天险”化通途,外国人认为中国根本无人能修京张铁路的谰言彻底破产。
  张绥路
  在京张路修建竣工之后,相继展修张(张家口)绥(绥远)路。张绥铁路铺开,共分八段施工,陈西林负责一段。后来,陈为京绥路总工程司。
  张绥铁路择线时,亦费很大周折。绥远在张垣正西偏北,通行大路有三条,即:北路、中线、南路。陈西林在京绥路通车典礼演说词中有如下记载:“……北路因出口上坝,坡度太陡不宜筑路,张绥择线,应测中、南两路比较择用。初勘往返中、南两线,测得中路,东半有鹅岭坝,西半有老爷坝,均属非常艰险,坡度太陡,不宜筑路,故经条陈,南线取东半,计由张家口至大同,中线取西半,计由丰镇至绥远,中间联络由大同至丰镇。虽未经实测,据闻相距百里,有玉河巨流相通,坡度应无问题,此初勘择线之大略也。……经绘各线远近高低总分比较,各图奉呈核准,取最好坡度,更不厌求精,百分之一尚嫌太陡,须再绕越改良等语。故于丰平工竣后,平卓继续。进行之初,终觅得绕沿霸王河,坡度竟作到百四十分之一。至赶办卓绥,仓猝定线,仍复详审,数经改易,比较而后定,此张绥择线之大要也。总之,京绥全线计长一千二百十三里,为中国完全自办之西北一大干线。京张路则依限四年告竣,未过原估。张绥段以时局之故作缀,时值民国九年份,赶办平卓卓绥三百二十余里。今幸全路观成,计全路陡劣坡度除关沟须待将来改成外,其余全行避去,得以一劳永逸。其紧要关键,厥惟测勘择线,苟当事者稍惜辛苦,不自格外精心,敷衍从事,在当时縻费巨款,遗将来无穷困难。夫故无人知也,爱撮述其大要,俾关心路务者,庶知京绥路缔造择线始终从事,诸君用心良苦,……”等语。
  1917年陈西林先生年51岁,任京绥铁路总工程司兼工务处长。1919年詹天佑病逝,享年58岁。翌年,陈西林先生即任京绥铁路局副局长之职,时年54岁。
  陈西林先生是我国早期铁路建设事业的功臣之一,他一生廉洁奉公,办事认真,是一位刚直不阿的爱国工程师。他一向不奔走权门,也不屑于奉承上司,更不喜欢别人奉承他,生活俭朴,性格耿直。工作期间,他的儿子、侄子曾要求到工地学点技术。他说:“去可以,但我不给工资。”他的工薪高,每月现洋近千元。一次在筑路时,国家拨款一时拿不过来,他就把自己长年积累的钱借给国家,以解决一批员工的生活问题。
  陈西林先生事业心极强,很注意上下之间的团结。当时内忧清政府腐败无能,外患帝国主义侵略,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与詹天佑总工程司携手战斗直接参与了京张路的具体测绘,实地调查,选、定线等重要工作。在北京“詹天佑事迹展览馆”内第一部分开头版面后有张“詹天佑与得力助手一起合影”的照片,接着就是“陈西林关于京张路选线的记述”,下面即是“陈西林所使用的绘图仪器”,从而说明陈西林先生是詹天佑工程司的重要骨干力量。京张路通车之前,陈是詹的副工程司,通车后为副总工程司、总工程司,负责了京绥干线。在施工过程中,培养了不少的技术人才,后来在修建铁路事业中,起了积极作用。
  解放后,国家修复了青龙桥车站詹天佑纪念铜像,他的助手陈西林的功绩也得到党和人民的肯定,现在正搜集资料、实物,充实“詹天佑事迹展览馆”。当前陈西林先生的后人,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一家有工程师(建筑、机械等方面)7人,为实现“四化”宏图事业奋进。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著名科学家郭永怀烈士、杰出物理学家王淦昌、我国早期原子能物理专家王普博士、忆束星北教授、著名力学专家刘先志、著名航空工程专家丁履德、电子计算机专家王正、“西圣”孙学悟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文礼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詹天佑
相关人物
陈西林
相关人物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