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张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055
颗粒名称: 建筑大师张镈
分类号: K825
页数: 13
页码: 245-257
摘要: 张镈,中国当代成就最卓著的建筑师。他设计的100多座建筑作品,遍布于祖国的大江南北。其风格或古色古香,或清新悦目,令同行羡慕,令人们赞叹!北京城那巍然矗立的友谊宾馆、民族文化宫、自然博物馆,民族饭店、人民大会堂等这样一些多姿多彩、雄伟壮观的建筑,设计者就是张镈。已经步入中年的张镈好几天失眠了。19岁他考取了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九·一八”后又转学于国立南京中央大学,并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并于1941~1944年承办北平中轴线文物的测绘工作。
关键词: 山东 张镈 建筑

内容

张镈,中国当代成就最卓著的建筑师。他设计的100多座建筑作品,遍布于祖国的大江南北。其风格或古色古香,或清新悦目,令同行羡慕,令人们赞叹!
  北京城那巍然矗立的友谊宾馆、民族文化宫、自然博物馆,民族饭店、人民大会堂等这样一些多姿多彩、雄伟壮观的建筑,设计者就是张镈。
  一、命运变奏曲
  1949年深秋。香港铜锣湾怡和街22号4楼一间卧室里。已经步入中年的张镈好几天失眠了。他兴奋、焦躁,不停地吸烟、踱步。夜深人静时,他常常情不自禁地倚窗北眺。
  他出身于旧官僚家庭。祖籍山东。父亲曾任两广总督。1911年,他就诞生在大陆那近在咫尺、风光旖旎的名城广州。由于战乱,童年的他跟随父母辗转于日本、天津、上海等地,并在兵荒马乱的年头上完了中学。19岁他考取了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九·一八”后又转学于国立南京中央大学,并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应该说,他在自己选取的这条路上是很顺很顺的。早年,他受业于建筑大师梁思成门下,毕业后又长期在另一大师杨廷宝身边工作。这使他业务上突飞猛进。他先后在香港基泰公司的津、平、沪、宁的事务所任建筑师,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任教授。曾参与了北平先农坛体育场、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所、上海兴城银行大楼、成都四川大学、九龙美丽华大酒店、香港半山高级公寓等建筑的设计。并于1941~1944年承办北平中轴线文物的测绘工作。
  眼下,他已升任香港基泰公司主任建筑师,是老板关颂声的摇钱树和得意门生,他的月工资已达十几两黄金。凭他现在的名气,他完全可以留下来,也可以很有把握地选择去英国或美国。可不知为什么,这几种选择,他都没放在心上。
  祖国似乎早就看准了这位建筑师的心思。翌年,北京市委向他发出了邀请,并专程派人到香港接他。他喜出望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香港的高薪和优厚的生活条件,踏上了新中国的土地……
  二、对一座宾馆的沉思
  张镈回来了,很快,他便被委以重任。短短几年,他竭尽全力施展着自己的才华,在古老的北京市区树起了共和国首都的第一批崭新建筑:北京西郊军委大楼、亚非学生疗养院、友谊医院、天桥剧场、自然博物馆……真可谓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然而,作为刚刚从旧时代走过来的建筑师,他不免还带着旧知识分子所共有的通病:主观、气盛、喜欢凭空想象。这致命的弱点,使“重外观,轻实用;重前台,轻后台”的贵族化建筑倾向,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上。
  1953年崛起于北京西郊的友谊宾馆,是张镈第一座得意之作!它是为接持苏联专家,由中央指定张镈设计建造的。从外观上看,应该说,那是一座运用传统形式铸造、充满浓郁民族风格的杰出建筑,是一座花园式庭院式宾馆。院内玉瓦飞檐,绿树簇拥,湖光山色尽聚其间。宾馆主楼高6层,连同礼堂一起,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主楼用标准的三段做法:基座、墙身、大屋顶。中轴对称,凝重端庄。张镈得意极了!
  然而,时隔不久,《北京晚报》冷不丁抛出一幅耐人寻味的漫画。画面上出现了慈禧太后和张镈两个人:慈禧太后神秘狡黠地拍着当代建筑师张镈的肩膀说:“你真会花钱,比我搞仿膳还浪费!”
  紧接着,有人对这座具有“传统形象”的友谊宾馆提出了批评,说它的大屋顶“要比普通的屋项增加两倍重量”,还用了500多个斗拱,7000多根檐橡,使施工“陷入了落后的手工操作中”。整个宾馆的建筑风格是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
  外国专家局的同志还给友谊宾馆做了细致诊断,列出4条毛病:(一)水路不畅——肾脏病;(二)前后电路互相干扰——神经病;(三)厕所臭气弥漫——肠胃病;(四)机电中心变电间设计不当——心脏病。
  张镈呆了,心象被塞进了冰凌儿!人家说的有理有据,他不得不承认。漫步宾馆的林荫道上,再次端详着自己这得意之作,细细想着人家的批评,他若有所悟:大型旅馆的内容和功能要求使它的平面比旧建筑复杂、形象比旧建筑变得高大。而自己偏偏忽略了这一点。施工时,为了减少高10余米的一大片灰砖墙面和大体量所造成的笨重呆板缺陷,尽管自己借助于屋顶变化的曲线,盝顶天台和天台上的花架来丰富建筑物的剪影,使整个正立面少了些严肃和单调;入口平台,栏杆和轿车坡道的安排,有助于缓和其不可亲近的印象,给来客一点回旋顾盼的余地。但是,宾馆仍显高傲轩昂,不减皇家气派。站在顾客的角度上想,整座宾馆,的确是有些华而不实……
  在事实面前,张镈醒悟了。他很快投入另一种战斗。
  冬天。大雪天。他一个人钻进新侨饭店体验生活。
  新侨饭店也是他自己设计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亲切。然而,走进大楼通道,厨房里更是烟雾腾腾,厨师职工都一个个皱眉蹙鼻,在热气和烟雾中气喘吁吁。厨房离餐厅有半层楼,餐厅在上,厨房在下。饭菜仅靠唯一的一台电梯送来。遇到开饭高峰,职工还得靠力气跑上跑下,疲于奔命……
  一连几天,张镈和职工泡在一起。他越泡越感到羞愧!作为建筑师,设计时他只凭想象,更多地注意到旅客,而没有照顾到职工工作、休息的方便。厨房的热气油烟,仅靠前后左右的过堂风来排出是不行的。厨房里,冷、热、脏、净应该上下分开。脏、冷在楼下,热、净在楼上,厨房与餐厅应在同一层楼上……
  他对新侨饭店一一进行装修改进。并将正确的内部设置,很快地运用于新设计施工的前门饭店。他赢得了公众一致的好评。
  这回,张镈很冷静。他暗自思忖:要想当主人,必先当仆人;作为建筑师,应该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溶进建筑作品中去。
  三、壮哉!人民大会堂
  张镈是一位致力追求传统民族风格的建筑大师。继友谊宾馆之后,他的作品异峰突起:自然博物馆、民族饭店各具风采。而1954年崛起于西长安街的民族文化宫,成了首都北京一大景观,那也是张镈运用传统形式的顶峰之作,充分反应了这位著名建筑大师雄厚的传统基本功以及使旧形式为现代生活服务的高超本领。
  本世纪50年代末。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古老的天安门广场西侧忽然间崛起了一座气宇轩昂的建筑: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张镈,就是人民大会堂的总设计总建筑师。
  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工程!为了迎接建国10周年,中央要求在短短的10个月内建成这座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建筑,这不单是中国建筑史上空前壮举,就是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属罕见。单说设计一项,就是一个难题。
  大会堂的规划设计,招来了全国各地众多的设计图纸和建筑方案:84个平面图,198个立面模型。经过35天7次反复评比,最终由周总理选中了北京规划局赵冬日、沈其的初始方案。市政府把整个方案的具体设计工作交给了张镈、朱兆雪两人,并让张镈主持到底。
  被推选出来的初始方案,自有其优点:作者胆子大,将大会堂面积扩大至17万平方米。这样,内部布局避免了捉襟见肘:入门是中央厅,万人大会堂被推到后;中央大厅北通宴会厅,南通人大常委会议厅。此布局合理、气派。但方案的缺陷也显而易见:内部空间大,功能不全,不具体。
  张镈感到:空间大,回旋余地多了,这是优势。可弄不好,会象意大利著名的圣彼德教堂一样充满空旷神秘气氛。大会堂是人民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如何使人民代表进大会堂时有国家主人的感觉,是最难的。
  大会堂的建筑风格,更是让人争论不休,众口难调:上海的建筑学教授赵深、陈植等人联名给直接领导工程建设的周恩来总理写信,说大会堂前的广场太大、太野、太宽,大会堂显得太老气;身在北京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始方案五脏不全,整个象放大了的孩子。并认为风格上中而新最好,其次是西而新、西而古……
  顺着初始方案提供的思路,张镈象着迷一样。他整天泡在设计室,设计、论证;论证、设计。方案一个接一个制订出来,又一个接一个推翻!他苦苦地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他把碰到的难题和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同工程领导小组赵鹏飞、沈勃等人一起,到国务院西华厅向总理汇报。
  周总理专注地听着,时而点头时而凝思。末了,他谈了3点意见:第一,大会堂的建设应尊重实际,按党的经济政策办事,大会堂应大而有大,不能大而无大,否则会造成浪费;第二,大会堂的内部设计,应“以人为主、物为人用”,不能“拜物教”,不能搞机械唯物主义;第三,艺术形式不能持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无产阶级是面向世界的。大会堂建筑形式和艺术风格,要使“中外古今一切精华皆为我用。”谈到大会堂内部装修中的设计难题,总理凝思片刻,说:“天空很大,大海也很宽,可是人站在天空下、大海边,为什么并不感到自己渺小!”
  见大家都兴奋地陷入联想,总理进一步说:“因为天空是没有直角的,大海也看不到界线。我们的万人大礼堂,能不能也搞成天地一色,浑然一体!”
  总理这番话,使张镈顿开茅塞。通过进一步的集思广益,他那智慧的翅膀终于脱颖而出。
  他把大会堂分成4个部分:中央大厅、宴会厅、人大常委会议厅、万人大礼堂。为充分利用空间,他又在中央大厅设7个开间,同时在二楼加一小礼堂,增设河北、河南等30个省市的会议厅,此外还有记者厅、发报厅。从而大大增加了大会堂的多种功能。万人大礼堂则设计成水天一色:顶棚与墙面相交,成穹窿形象,上下浑然成一体,使人感到不压抑而又不空旷。顶棚上作的3圈水波形暗灯槽,从椭圆形逐层收缩为圆形。中心为红色的大五角星,围以鎏金的向日葵花。红五星放射出38根金钱,象征着中国共产党38岁生日,外观上,张镈遵照周总理“中外古今一切精华皆为我用”的原则,采用了石头和汉白玉构成的西洋柱,而基座则是中国特色的。整个看上去,不西不洋,新颖别致。
  那些日子,张镈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天亮出去,晚上回家时,常常是次日凌晨两三点。他黑了、瘦了,眼里常布满血丝。可他却不知疲倦似的,象头勤劳的黄牛没日没夜地奔忙着……
  1959年初秋,举世目瞩的人民大会堂终于胜利竣工了。整个工程从施工到完成,仅仅用了10个月。中国在沸腾,海外在沸腾!美国人说:“这样一项工程,在美国至少要花10年!”奇迹,真是奇迹!可张镈深知:这奇迹的诞生,靠的是集体的智慧,群众的力量。这种感受,是有些建筑师所没有的。
  国务院为此举行了盛大庆功宴会。周恩来总理谈笑风声地举着酒杯,频频向人民大会堂工程总设计总建筑师张镈先生敬酒。总理异常高兴地拉着张镈的手说:“我给你打5分!”
  5分的满分,这是党和人民对张镈的最佳赞赏!
  四、艰难岁月
  正当人们期待着这位建筑大师再展宏图时,“史无前例”的风暴降临了!
  一天中午,一群身穿绿军装,臂戴红袖章的天兵神将一路风声凶神恶煞地闯入张镈的家门。张不在,他们便把张妻推倒在地:谩骂,拳打脚踢。紧接着翻箱倒柜。叫骂声连同木板的撞击声玻璃瓷器的破碎声响成一片,将屋子撞得左摇右晃……
  张镈回来时,家里一片狼藉。他愣住了。紧接着走过来扶妻。妻只是哭,身子象筛糠一样。
  他去查看被撬开的箱子,发现从香港带回的原价83两黄金的钻石、宝石、翡翠等首饰不见了。数量可观的现钞也被一扫而光……
  张镈强忍着愤怒。他去找市委,可市委也挨砸了。愤怒和疑惑冻结在心上,他铁青着脸,象岩石。
  8月24日,家门被封。张镈同妻被挤到一间几平米宽的小屋。
  8月27日。妻忍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侮辱,晚上趁丈夫不备,一个人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药!
  张镈心碎了!他使劲摇喊着妻,失声痛哭……
  妻是最最可爱的。她贤惠、聪颖、温柔。她虽然是资本家的女儿。但却吃苦、耐劳。他与她的结合,还是张治中将军当的证婚人。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她跟着他走南闯北,吃苦流泪,从无怨言。她是他的依靠,他的寄托。他不能离开她呀!
  他将妻送进医院抢救。幸好,老天开恩!抢救还算及时,她醒来了。他想让她住下来,休养几天,可医院不让。他只好用手推三轮车,一个人拉着妻,悻悻地离开医院……
  1968年9月4日。张镈被抓起来了。关进设计院一间黑暗的小屋,接着,他便被提审。拍案,呵斥,凶狠的目光挥动的拳头。一个当兵模样的汉子骂张是“特务”、“资本家”、“黑老板”……他要张镈老实交代。张镈哈哈大笑,觉得滑稽。他很坦然:自己从来就未曾参任何组织。解放前在重庆、天津、北平给孔祥熙等人设计过住宅,那只不过是为生活所迫,并未加杂别的原因。况且自己是搞技术的,从没剥削过别人,怎么能说是“特务”、“资本家”、“黑老板”呢?
  没想到,张镈的坦然,招来了拳打脚踢!自然,他不明白。但后来还是明白了,与他曾一块在香港基泰公司工作、眼下也身陷囹圄的一同事,因承受不了皮肉之苦,便凭空撒谎,承认自己是“特务”。对方再一逼供,他又违心地说张镈是他的上司!可惜,他最终还是被打死了……
  现实太复杂、严峻!张镈愤怒,不理解,却又无可奈何,只好保持沉默。他被长时间的关起来。对方要他反省、写思想汇报、读“毛选”四卷,强迫他唱“打倒牛鬼蛇神”。很久,还不让抽烟。
  唱歌是没必要的,反省却没坏处。读“毛选”四卷,则是好事。不然烟瘾一上来,还百无聊赖呢!
  他被关禁着。生活失去自由,人格受到侮辱,当然是人生的最大痛苦。但他脑子是清醒的,他咬紧牙关,久久地期待着……
  五、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张镈被整整关了7个月。1969年4月10日,他总算被释放了。然而,更惨的打击迎头砸来;妻子自杀未遂,留下了无可挽回的后遗症:神经紊乱、痴呆。当大夫释放回来时,她竟然毫无表情,两眼直愣愣地看他,连自己的丈夫都不认识了!张镈眼在滴血,心在流泪……
  儿子在东北工作,家里剩夫妻两人相依为命。
  张镈支起疲惫的身子,每天坚持去上班,在基层工地作些具体工作。夫妻俩每月的生活费只给40块钱,可房租就得花22块,幸得患难之交刘礼华偷偷接济,才勉强维持着生命。但生活仍清苦艰难……
  1972年,因接持外宾需要,总理指示扩建旧北京饭店,扩建高度55米为宜。施工前,另一位中央领导来了,他党得55米不够,不气派,应升至100米。接这位领导的意见,工程决定扩建高度为100米。此事,总理并不知道。
  张镈任总设计总指挥。施工在紧张地进行着。工程进展很快,高度已是88米,差最后3层便到顶了。
  那些日子,妻病住院。下了班,张镈去医院照料妻。
  一天深夜。市委突然将在医院照料妻子的张镈召来,见到了万里副市长。来不及寒暄,万里便带着张镈和市建委主任赵鹏飞,急匆匆地来到人民大会堂西大厅等候总理。
  凌晨一点,总理来了。他刚结束同外宾的会晤,有些疲惫。可他仍谈笑风声地同张镈、万里和赵鹏飞拉家常,整整谈了3个小时。紧接着,总理才控制着内心的激动说:“我已6天没睡觉啦!整整一周,我内心很不安,不停地在中南海转悠,观测冒出来的北京饭店新楼”。
  他顿了一下,见张镈睁大眼睛,疑惑不解,才又说:“有人说北京饭店怎么一下子升那么高,是否想谋害主席!嗯,我看饭店是高了。”总理说着拿出地图,边指边说:“新华门距离北京饭店是2040米;中南海离饭店也是两千多米。饭店扩建的高了,站在西面窗口,显然已能看到主席的书斋。嗯,我很为难,你看该怎么办?”
  张镈如雷轰顶!是呀,饭店现在的高度,已可以远看西山,近看故宫。但如果再往西北方向呢?显然也能看到中南海,这对主席的安全是多么不利!可这责任并不在总理呀!要是按总理原来的意见,高度控制在55米,是不会出现眼下这种情况的。他真后悔!工程再建下去,是不行的。全拆了吧,又会引起市民猜测议论,究竟该怎么办?
  经过多方研究,张镈想出一个办法:饭店新楼少建3层,高度控制在80米左右;西华门左右各建26.7米高的屏风楼,这样可以挡住北京饭店方向投来的视钱,这一主意,总理同意了,并指示新楼西面不开门窗。
  施工还算顺利。为了解落实情况,一天下午,总理抱病来到饭店工地。他亲自上楼,通过望远镜实测新华门树起的标线,一边不住地询问施工的有关情况。随后,他又带着张镈等一块来到西华门,上了楼,沿红墙往南走,左瞧瞧右瞅瞅,见前海(西街)已被挡住,又折回往北走。见新建屏风楼已巍然矗立,便继续往前。来到中和殿,总理停下来,让张镈往东南望北京饭店,他自己瞅中南海。接着,总理又同张镈互换位置,反过来目测……终于,总理放心了,脸上浮出欣慰。事后,总理感慨地说:“生活这么复杂,咱们是活到老学到老,也要改造到老啊!”他还说:“希望自己能活到80岁,为党多做些工作!”
  六、春蚕未死丝不尽
  他又被委以重任,参加北京图书馆新馆的设计。总理早就说过:北京旧图书馆太小。大国小馆,太寒碜,应该是大国大馆。于是,张镈参加了工程设计竞赛,并成了集体领导小组的成员,致力研究着带民族形式的方案。然而这一年,总理逝世了,张镈心如刀绞,悲痛欲绝!
  他强忍悲伤,逼迫自己全力投入北图新馆的设计。他与5人小组一起,每天聚在设计室绘图、计算、论证,没日没夜的,一口气便做了十几种方案。他累,实在累。眼前一阵昏眩,失去重心,他一头栽倒在地!
  他被送进医院治疗。但不能如愿。1974年参加第4届全国人代会时,他心肌劳损;1976年因积劳成疾,又患了冠心病……
  历史推进到了70年代末期。当生活出现喜人转机时,他是多么地兴奋!遗憾的是,1981年8月8日,妻逝世了,是由于“文革”创伤、病魔折磨而过早去世的——他好心痛啊!妻是他的寄托,生活中最忠实的伴侣,可她毕竟已拂袖而去。从此,他倍感孤独……
  他有一个儿子,那是他同妻生下来的唯一一个儿子。然而,儿残酷地背叛了他,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文革”时,儿挨了整,受了委屈。1981年儿移居香港,变成了另一个人:愤世嫉俗,玩世不恭,无所作为。他也曾要父亲去香港定居、“享乐”,父亲拒绝了。这种拒绝,儿是无法理解的……
  一个人活着,为的什么?难到就仅仅为了自己吃好穿好,为了骄奢淫逸,醉生梦死么?不,才不呢!要那样,当初自己就不该回来;要那样,回国后,自己干嘛把几万元外币捐献给党?干嘛把北京的88间房产全交给了国家?……其实,这也不算啥。一个人,不管你能力是大是小,都是应该为社会做贡献,为历史的大厦添砖加瓦的。人,最怕没精神寄托,否则将是行尸走肉!他常想。
  他是老了,孤独在所难免。可他却拥有另一个充实的世界——中国建筑业。不惑之年,他更加努力地工作,把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怀恋熔铸进他的建筑作品中去:国际俱乐部、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6层外交公寓、南河沿食品楼,等等等等。这一排排崭新的建筑脱颖而出,其间都疑聚着他的心血。而周恩来总理生前盼望的北京图书馆新馆,也终于在1987年冬顺利交付使用……
  人到晚年,本该歇息。可张镈越是晚年,似乎该干的事情也越多。他的名片上印着一大串头衔: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建筑系顾问。而即将成立的面向全国的康华建筑实业公司,又递上了烫金的聘请书邀他担任要职。每天,前来求助求教的年轻建筑师更是络绎不绝……
  他是希望多干些事情的。可他毕竟年寿已高,他患有冠心病、脑血管病、心血管病;记忆力衰退,体力也不支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
  作为建筑师,这辈子,他是扪心无愧的。他那100多座建筑作品,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就连闻名世界的日本当代最著名的建筑师丹下健山,其作品的规模和数量,也是难与张镈媲美的。人活在世上,还有什么能比自己为人类创造财富、为历史的前进铺基垫石更值得欣慰的呢?
  张镈的成就是卓著的。可他从不居功。他常告诫自己:不要得意忘形!他更赞赏胡适的话:“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张镈的耕耘,是立足于祖国大地的。他的收获,也寄托在祖国和民族的命运上。尽管,他经受过挫折、委屈、损失,从学术上讲,他的代表作,是50年代设计创建的民族文化宫。可从另一意义上讲,他的代表作,存在于祖国,存在于历史,存在于他自己——这座雄伟的人生建筑之中!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著名科学家郭永怀烈士、杰出物理学家王淦昌、我国早期原子能物理专家王普博士、忆束星北教授、著名力学专家刘先志、著名航空工程专家丁履德、电子计算机专家王正、“西圣”孙学悟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晓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张镈
相关人物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