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化学生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032
颗粒名称: 我的化学生涯
分类号: K826.13
页数: 9
页码: 92-100
摘要: 本文记述郭质良的求学、迁移路上、进入四川、抗战八年中之研究工作、奉派去台湾、化学生涯。
关键词: 山东 化学 郭质良

内容

我原籍是辽宁省辽阳县,1910年生,1935年毕业于青岛国立山东大学化学系。从此,即和化学结缘,一生中未曾间断。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在沈阳化工厂任工程师,不久奉派到台湾台北糖业公司,参加制糖工艺之研究。殊料,一衣带水的咫尺之隔,竟成云烟飘渺的海天之遥。40年来骨肉离散,鱼雁中断,展望故土,饱尝思乡之痛。1986年垂老退休,现居美国科州丹佛市。揆之现状,我将为他乡之游子矣!
  一、求学
  1931年我高中毕业,来到古都北平报考大学。当时各校考试日期错开。我得以报考三校,结果均幸录取。一为国立东北大学数学系,该校在沈阳,距家较近,来往方便,但因我曾失学数年,过去之同学有的已在该校为三四年级学生,我如成绩不佳,将贻笑乡里,乃行放弃。二为国立交通大学矿冶系,该校在十里洋场之上海,生活高昂,不敢奢望。三为国立青岛大学物理系,该校专家学者甚多,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故决定到青岛报到入学。
  入校注册时,适遇化学系主任汤腾汉博士,交谈中见其博学多才,待人诚恳,深为感佩。即商请由物理系转入化学系攻读,当获允准。此为我之化学生涯开始,汤先生即是我走上化学道路之恩师。
  上课甫经一月,发生“九·一八”事变,日军占我东北三省,使我系国破家亡于一身,乃集合东北籍同学18人,商定投军从戎,赴前线杀敌。蒙校方支持,遂到北平晋谒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张学良将军,经张将军婉言劝阻,复行返校。
  回到青岛后,因上课已逾半年,吾等暂作为旁听生,俟下学期终了成绩及格时,再转为正式生。吾等18人都信誓卫之,一定要把学习赶上去,以冀报效祖国。于是,摒弃一切,废寝忘食,专事功课,教师和同学也给予指导帮助。工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学期终获优良成绩,转为正式生。
  此时,家乡已沦陷为“满洲国”,音讯不通,经济断绝。幸得校方照顾,安排吾等勤工俭学,半工半读,避免冻馁之苦。至四年级时,因功课繁重,毕业论文急亟待撰写,乃由系里补一助理员职位,月给25元,才能通宵达旦之攻读终于经过毕业考试和论文答辩,顺利毕业,获得理学士的学位。
  二、迁移路上
  毕业以后,由校方聘为助教,月薪60元。由于学校规定教师连续工作5年者,可获休假一年,校方资助去国外进修。且人事关系融洽,有利于开展学术研究,所以欣然留校。到职后,负责工学院一年级化学实验课,工作稍暇,即进行发酵化学之研究,孜孜3年未变。曾以《山东酒曲之研究》,获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特种科学奖,奖金500元,又以《中国化学工程》获得论文奖等等。1937年奉系主任汤腾汉之命,筹办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年会,并编写年会手册,得识当代化学专家张江澍、袁翰青、吴承洛等,年会因战事虽未能取得完满成绩,但对促进化学研究,仍有一定作用,我在学术上也受益匪浅。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一声炮响,举国愤忾,此实为日本帝国主义欲亡我国之先声。学校采取应变措施,进行疏迁工作。先将重要仪器设备,分别装箱,化学部分由我押运至济南农学院暂放,即只身返校(后闻运到湖南岳阳车站而散落)。旋因战事吃紧,平津相继沦陷,青岛已成空城,风声鹤唳,一宿数惊。延至冬季,赶乘胶济铁路最后一班快车到济南。时已无南去火车,只有在站台候车,逃难人多,站台拥挤,又值严冬,冻馁难熬。数日后,忽一运载伤兵之铁甲列车,停在站台加水,逃难人等一拥而上,有的爬到车顶,有的攀住车窗悬挂在车壁上,我则挤入一节运煤车内。火车南行途经隧洞,车顶、车壁之人大部滑落,毙于非命。日军之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之灾难,其状何惨!?
  车到南京下关,日军已兵临市郊。市民扶老携幼,争相逃难,我躲处难民中出南京麒麟门,日机数十架盘空轰炸,并用机枪扫射,难民饮弹而亡者比比皆是,今日思之,犹感心寒。匍匐行至江边,登一木船,见校友数十人已在舱中,原为学校向安庆迁移之同学,环视左右共有木船6艘,集合同学约300余人,公推我为临时团长,沿江西上。途经芜湖,采购粮食用物,到达安庆,直驱国立安徽大学校园。不意该校已先一日迁离。此处难以安身,众意乘船继续沿江向西疾驶,然后再作定夺。
  三、进人四川
  吾等在安徽大学暂住时,适遇川将杨森将军从前方督战返回休息。余乃求见,说明国立山东大学师生由青岛迁移至此,前途未卜,尚不知归宿何地?杨将军即告:“在我四川万县防地,有一别墅,地方宽敞,房屋甚多,汝等愿往,可借暂住。”即书一名片交我,并嘱秘书电告万县留守处,我将此事告知学友,大家一致同意立即入川。
  于是乘船沿江上溯到汉口,准备转经宜昌入川。殊料汉口当时已是国家中枢,机关云集,人如潮水,加之向后方迁移单位均在此驻足,船运极为紧张。吾等候船数月,迄无结果。此时同学均已囊空如洗,每日三餐多有不济,不少学友在前途渺茫中散去,我则心急如焚,恨不得插翅飞越三峡。
  后来终于获得登船机会,但因江轮过大,不能停靠码头,泊于江心,由小划载人攀绳索上船。为避免敌机空袭,又在夜间登轮,漆黑一片,险象丛生。余缘绳索登到船边,攀住铁棚,而该铁栅一端忽然断烈,至使身悬空中,所好余尚镇静,保持平衡,方慢慢登上甲板,免葬鱼腹,今天想起,可谓幸矣!
  到宜昌后改乘木船西进,过三峡过江面狭窄,逆水上行。吾等均下船拉纤,彳亍而行。余在劫后,虽无饱览祖国风光之意,但三峡雄伟险峻之姿,尽收眼底,顿生我中华大好河山,岂能任令外人侵凌之愤,报国热忱沸腾于胸。至万县,杨将军留守处之杨参谋,已先在码头迎候,即住进万县石竹轩之别墅中。
  石竹轩别墅环境幽雅,树木苍郁,住下以后,方知学校原有先迁安庆,再迁万县之计划,此时,代理校长林济青和有关教师及部分图书仪器已到,同学也陆续汇集至300余人,乃在该处暂时复课。不久,教育部下令,将国立山东大学并入重庆中央大学,余按校方指示,到重庆办理移交事宜。当时中央大学拟聘我任助教,国立编译馆拟聘我任助理编审,经考虑再三,决定去国立编译馆任职,半年之颠沛流离,始得安身之所。
  四、抗战八年中之研究工作
  1938年,余在重庆国立编译馆任编辑,负责审理各种化学名词。旋获“中央庚款董事会”之推荐,选任为研究员,派到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工作。该社位于四川乐山五通桥镇,是我国企业家范旭东和化学家侯德榜在天津所办永利公司之研究单位。永利公司在抗战伊始,即内迁四川,设立全国唯一大碱厂,我在该社从事发酵化学研究工作约3年,写成论文多篇,其中一篇译成英文在国外科学杂志发表,得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农学院院长鲍文博士赏识,特准免费入该校深造2年,终以二老在堂,不允远离,乃忍痛放弃。编辑《发酵学》一书,经重庆正中书局出版,列为大学用书,并获得教育部著作奖金。
  1941年底,奉政府征调至成都,任资源委员会川康铜业管理处工程师。恰在此时,恩师汤腾汉博士由印尼回国,执教于成都华西大学。战乱中相会,倍感亲切,即受汤师邀请,到华西大学药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并在成都制药厂兼职,当时抗战进入最艰苦阶段,海陆空交通濒于断绝,后方药物奇缺,我和厂内同人用发酵法,研制出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药后,供应市场,颇受欢迎,此乃对神圣抗战事业之微小贡献。在研制药物期间,先后获得国家经济部专利两项,中国工程师学会化工组第一名奖状和论文奖金等等,这是我研究工作稍有成绩时期。
  1945年夏,征调我到重庆歌乐山农林部林业试验所任荐任技正,研究林产化学利用事宜。时农林部长沈鸿烈,对余期望甚高,拟建一林产化学工厂,研制各类林业化学产品,后因困难太大未果。我再转回国家资源委员会,派在纳谿酒精厂任工程师。秋季某日余在重庆在三元饭店便餐,突闻街上锣鼓齐鸣,鞭炮震耳,正拟探询,该店经理朗声宣告:日本无条件投降,我们抗战胜利!众位食客,无论楼上楼下,一律免费招待,庆祝胜利!一时欢声雷动,感人至深,抑郁于心8年之闷气,夺口而出,舒畅至极!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家资源委员会委派我到东北接收厂矿。30多年远离故土,一朝回乡,归心似箭。即乘船出宜昌至汉口,因军政忙于复员,运输奇紧,且时有中断,辗转数月始抵上海,再换海轮到天津,改乘火车于1946年夏始达沈阳。东北军政行辕工业局初安排我在沈阳化工厂任职,旋调任抚顺矿务局第一化工厂厂长。该厂下设6个单位,即炼焦工场、电解工场、发酵工场、树酯工场、染料合成工场及管理部门。余到厂后稍事整顿,即行恢复生产。并主持编印《一化周报》和《一化年刊》,以求在技术上日有创新。正当我为抚顺第一化工厂设计新产品投产时,忽奉上峰命令,调我去台湾参加酿糖工业,于是急整行装,乘轮渡海,从此一水之隔,竟成海天之遥矣。
  五、奉派去台湾。
  1948年秋,奉命到上海候船,几经蹉跎,终于登上中兴轮去台,航行三日夜至基隆港,改乘火车到台北市台湾糖业公司报到,派在该公司总工程师室中任工程师,从事制糖工艺之化学研究。台糖公司下辖26个糖厂,7个酒精厂,平日赴各厂实地考察,了解业务情况,查明工作进度,向总工程师提出应考虑之点和建议。后衔总工程师周大瑶之命,于1951年动手编写《糖业手册》一书,除公司研究人员参加外,并邀请台湾大学、台北工专等校教授参加,100多人经过3年艰辛劬劳,终于完成。全书400余万字,精装按类分上、下两册,平装按类分订10册,出版后得到好评,各厂争购,促进读书和研究风气。1963年再奉命筹编《糖业手册续编》,参加者200余人,至1967年完成,共300万字,仍分精装和平装本,继续受到欢迎。完成这两部巨著,吾虽付出大量血汗,但在业务上和学术上都有较大之提高。
  1970年奉调到新竹副产加工厂任副厂长,研究以发酵化学之方法,制造抗生素等药品,为我国采用发酵化学制药,闯出一条新路。后与美国氰氨公司合作,再调回糖业公司进行发酵化学之研究,此期间出版《台湾糖业丛书》和《塑料合报》专著三册,编辑《糖业新资料月报》等等。在资源委员会中任职已近40年,获得经济部颁发荣誉奖章一枚。后以年近古稀,即申请退休。
  人到老年,多有回想,母校山东大学指引我走上化学道路,往事历历,如在目前。余对母校感受最深之处有:首先,有高水平之教师,而以化学系为例,除系主任汤腾汉博士外,还有傅鹰、陈之霖、刘遵宪、胡金钢、王文中、王祖荫等教授,刚办一年之大学,聘到如此众多化学界名流,可以看出母校苦心;其次,学术研究充分,平日开展学术讨论,指导学生编写学术刊物,启发其研究兴趣,训练其学习方法;进入高年级后,由教师指定专题,进行学术探讨,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开拓精神,此诚为治学可贵之举;再次,严格要求,平日对学生学习关怀帮助,而考试则极严格,根据成绩选优汰劣,毫不宽容,使学生走上勤奋刻苦学习道路;更次,师生和睦,教师和学生常聚会、常交往,无拘无束交谈,我常到教师家中商讨学术问题,均受热诚欢迎,由此而受益匪浅;最后,学风淳朴,生活艰苦,教师和学生都以治学为本,处处讲求简朴。到抗战前,母校在精打细算中,用节约经费建造科学馆、化学馆等,使吾等学习条件大为改善。这些好传统、好学风,我常凝于心,未敢稍忘。余之在化学生涯中没有落伍,端赖母校之培育,名师之授业,学风之熏陶,思之快慰无穷,并以此而自娱。
  六、化学生涯
  我之化学生涯,虽然坚持数十年,但平淡无奇。谨将研究之得,作扼要陈述,并按年代在各书局已出版之书,简记内容,以窥一斑。
  一、正中书局
  (一)《发酵学》。1943年重庆初版,全书252页,内容为发酵学,发酵概论,发酵菌类及方法等。1965年修订充实,在台湾再版。现已出至8版。
  二、广文书局
  (二)《现代化学名词、术语大辞典》。1960年初版,全书1607页,收集化学名词、术语1.3万条,注明分列、又名、示性式、分子量、来源、用途7项。现已出至5版。
  三、徐氏基金会
  (三)《家庭酿造葡萄酒手册》。1960年出版,全书164页,内容为葡萄之栽培,酿造设备,红葡萄酒、发泡葡萄酒、香槟酒等之酿造等。
  (四)《制糖副产品化学》。1972年出版,全书207页,内容为副产品之种类与产量,蔗糖衍生物,糖蜜,蔗渣(甜菜渣)和滤泥等性质及产品。是科学图书文库之一。
  四、台湾商务印书馆
  (五)《制糖化学》。1971年出版,全书309页,内容为蔗糖和还原糖之物理及化学性质,氨基酸及蛋白质含氮非糖分,复杂有机性非糖分,颜色及有机非糖分,不含氮之有机酸类,类脂物及无机非糖,砂糖工业之新发展。
  (六)《溶剂发酵化学》。1973年出版,全书228页,内容为发酵制造,溶剂蒸馏,生化学,发酵菌,分析与检定,化学性质主要用途。是新科学文库之一。
  (七)《工业化学》。1977年出版,全书453页,内容为无机工业化学和天然有机工业化学等。
  (八)《合成有机工业化学》。1978年出版,全书371页,内容为橡胶,合成塑胶,人造纺织纤维,合成蛋白质,制药,农药,合成有机化学品等。是大学丛书之一。
  吾已垂老,阔别母校,瞬届半个世纪,身居异国,怀土思乡之心,无时稍释。育我成才者母校,得以安身立命者祖国,此情此恩,何时图报?吾将趁体尚健之际,束装就道,约集海峡两岸同窗同事,畅叙离衷,切磋学术,共竟祖国统一之大业,再展华夏之文明,此愿足矣!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著名科学家郭永怀烈士、杰出物理学家王淦昌、我国早期原子能物理专家王普博士、忆束星北教授、著名力学专家刘先志、著名航空工程专家丁履德、电子计算机专家王正、“西圣”孙学悟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郭质良
相关人物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