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微生物学专家陈騊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031
颗粒名称: 工业微生物学专家陈騊声
分类号: 供稿
页数: 9
页码: 83-
摘要: 1986年孟夏,我获悉:现任职于上海科技大学的陈騊声教授,早在20年代初设于济南黄台的溥益糖厂附属酿造厂工作时,曾与洋专家抗衡,首创利用制糖下脚料酿造酒精新工艺,开我国酒精工业之先河。遂专程抵沪,登门拜访。陈騊声,字陶心。3岁丧父,家道中落,与慈母相依为命。历次考试,屡占榜首。弱冠学子,即怀强烈民族自尊心,每念及中华堂堂高等学府而独缺本国教村,深以为耻。遂于翌年写出数万字的《有机化学纲要》,由学校印发,深受师生称许。因品学兼优,大学四年均获免费读书。1920年,袁良、钱赏延集股开办的北京溥益糖厂,开业后因洋糖排挤、经营单一而告亏损,遂于次年在黄台桥北全福庄购地300亩,附设溥益酿造厂。
关键词: 山东 工业微生物学 陈騊声

内容

1986年孟夏,我获悉:现任职于上海科技大学的陈騊声教授,早在20年代初设于济南黄台的溥益糖厂附属酿造厂(今山东酒精总厂)工作时,曾与洋专家抗衡,首创利用制糖下脚料酿造酒精新工艺,开我国酒精工业之先河。遂专程抵沪,登门拜访。
  陈騊声,字陶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9月生于福州保福山一个书香门第。3岁丧父,家道中落,与慈母相依为命。他在困顿中发愤攻读,在多雨的榕城,往返学校途中,常脚穿木屐,手撑雨伞,仍咿唔温书。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取得助学金,赖以读完中学。1918年负笈北上,考入国立北京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科。历次考试,屡占榜首。弱冠学子,即怀强烈民族自尊心,每念及中华堂堂高等学府而独缺本国教村,深以为耻。遂于翌年写出数万字的《有机化学纲要》,由学校印发,深受师生称许。因品学兼优,大学四年均获免费读书。
  1922年,24岁的陈騊声大学毕业后,面临两种生活道路的抉择:或接受厦门集美学校月薪百元的教职聘任,过优裕生活,亦可就近顾家;或到远离故乡一家新厂当一名技术员,聊以糊口。站在这人生十字路口上,这位高材生瞪看西方国家工业方兴未艾,而我民族工业备受列强摧残,满目疮痍,不禁忧心如焚。作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用曲酿洒的国度,酿造工业停滞日久,屈居人后。被视为化学工业之母的酒精,除1906年俄国人在哈尔滨、1908年波兰人在阿城设厂生产外,而在广大的中国版图上,竟没有一家中国的酒精厂。1920年,袁良、钱赏延集股开办的北京溥益糖厂,开业后因洋糖排挤、经营单一而告亏损,遂于次年在黄台桥北全福庄购地300亩,附设溥益酿造厂。1922年建成,拟用甜菜制糖的下脚料糖蜜酿制酒精。厂子虽小,但毕竟是中国最早开办的酒精厂,这对有志于科学和实业救国的陈騊声来说,无疑有着巨大吸引力,他断然谢绝高薪聘请,决心以所学专业一展抱负,为祖国开拓和振兴当时几乎是空白的微生物工业。于是,经大学校长俞星枢先生荐举,携一只旧皮箱,毅然来到地处偏僻的溥益酿造厂。然而,进厂后面临的严酷现实,却是他始料不及的。
  旧中国科学技术落后。厂里一切唯洋是从,不仅一应设备如糖蜜贮存槽、稀糖灭菌机、冷却器、发酵装置、劳谟式双斜塔连续蒸馏机等等,均购自日本,几名掌管酿造的也是高薪聘来的日、德专家,技术大权操于洋人之手,连切关工厂命运的酿造酒精试验,亦由日本技师渡边一手把持。
  渡边其人,压根瞧不起中国人,自恃长于发酵技术,对初出校门的陈騊声更不放在眼里。试验伊始,渡边就严密封锁技术,亲手培养酒母,甚至不让陈騊声靠近。他在酒母槽里装满小米醪,接种酵母菌后竟写了封条,把桶盖四周封严,并当面戏谑说:“密斯特陈,你不会,我也不教称,看你怎么办?”洋人的嘲弄,深深刺痛了陈騊声的民族自尊心,使他感到莫大的羞辱和愤懑,憋在肚里,暗下决心为中国人争这口气。
  次日,渡边让工人开封,只见醪液表面泡沫翻滚有如沸腾。发酵如此之好,渡边喜形于色,即以此作酒母,在30个发酵槽里加满糖蜜,进行发酵。谁知三天之后,槽面泛起的泡沫,非但闻不到一丝酒香,反而透出阵阵恶臭,霎时弥漫车间,令人作呕。渡边见状大惑不解,只好把30槽发酵醪全部蒸馏,结果一滴酒精也不见流出。他不甘心,硬着头皮一试再试,又屡试屡败,于众目睽睽之下,无计可施。
  “我来试一试”!”在这当口,陈騊声挺身而出,当众请缨。厂方眼见得洋专家的试验再无指望,事出无奈,只好应允;而工人们则对他的果敢行动大加鼓励。面对洋人的歧视和厂方疑虑,陈騊声成竹在胸,从容地张罗着试验事宜。原来,在渡边试验的同时,他也在潜心研究。白天,他细心旁观渡边的操作,分析失败原因。夜晚,他在灯下翻阅文献资料,探索精蕴,并做了小型试验。凭仗深厚的化学功底和钻研精神,迅速获得了其中的奥秘。当发酵槽里透出臭味时,他已凭嗅觉作出准确判断:那是由于糖蜜久贮而污染上一种酪酸菌,它将糖蜜中的硝酸盐分解,还原为一氧化氮,使发酵中止,再遇空气便成为褐色恶臭的二气化氮。就是这种不良的还原发酵,使日本人如坠云里雾中而连连败北。
  发酵化学领域,是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迷津,也是一个变幻奇妙的微观世界。把握其规律而驾驭之,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反之,则陷入于混沌之中不知所之。在近代酿造化学传入中华大地刚刚落土萌芽之际,历史为苦心求索的陈騊声提供了机遇。而陈騊声正当血性盛年,踔厉风发,敢与洋人争锋,誓摘科学明珠。试验开始了,全厂上下一双双眼睛,象看魔术师变戏法似地紧紧盯住,要见分晓。陈騊声抓准症结,对症下药,按照预订的特殊处理方案,既没有兴师动众,也没有动大手术改装设备,除请机械师加装必要的管道和设备外,只略施小术,先对糖蜜作了加酸加压蒸煮,就把妨害发酵的“拦路虎”巧妙地制伏了;同时,采用发酵力强的淀粉质酒母和分批添加法。发酵化学反应在按他的设想一步步顺利进行。当醉人的酒香伴随汨汨流淌的酒精一阵阵飘逸出来的时候,车间里沸腾了。工人们欢呼雀跃地簇拥着陈騊声,祝贺他试验成功,为中国人争了光!陈騊声再接再励,又把数百吨制糖下脚料酿成了白如清泉的酒精。这铁的事实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首创的“甜菜糖蜜特殊处理发酵生产酒精新工艺”一举成功!发祥于济南黄台的中国酒精正式投产!
  在酒精出货庆贺大会上,厂方向陈騊声表示热烈祝贺,当场宣布陈騊声晋升为化学技师,取代渡边担任技术主任职务,并加薪一倍(由月薪大洋40块增至80块,次年又增至100块)。在该厂担任技术顾问的德国专家林德曼,另一名日本专家崛宗一,赶上前去同陈騊声紧紧握手祝贺,赞誉他首创的成果是有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英文证明书上签字,予以承认。而那位不可一世的渡边,早已溜之大吉。
  陈騊声在济南期间,除写下大量技术工作日记外,还留心吸取国内外的新技术,并赴台湾考察,利用工余,勤于译著。先后著有《世界各国之糖业》、《台湾糖业概要》、《中国糖业之研究》和《由糖蜜制造酒精之实地经验》等科技著作,分别由商务印书馆、国立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晨报》和国立中央大学学报刊行面世,有的一版再版乃至四版。技术成果既一鸣惊人,学术理论成果亦获丰收。在科学家的成功之路上,他从历史文化名城济南,迈出了坚实关键的第一步。
  1928年,溥益糖厂因战乱而停产。陈騊声惜别济南,应聘赴国立京师大学工科和理科两校任教。未久,又南下担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专任教师及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副教授,以其深厚学养和实际经验,讲授酿造、发酵、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等课程,深得学生好评。1930年,实业部化学处在南京设立中央工业试验所,陈騊声旋就任该所技正、研究专员兼酿造室主任,主持试验研究,屡获佳绩。他曾分离出生产酒精的酵母和阿明诺法所需的一株根霉,为此后创成阿明诺酒母混合法奠定了基础。同时,着手进行关系人民生活的酱油发酵试验,深入一家家人工挥汗操作、苍蝇嗡鸣成阵的酱油作坊考察。经3年探索,终于分离出一种纯曲霉,研究成功了酱油速酿法,使酱油生产打破季节限制,成熟期由年余缩短为两个月,且色香味俱佳;同时,使传统土法酱油酿造工艺得到彻底改革。当时,上海最畅销的《新闻报》以《酱油速酿法研究成功》为题,报道了我国酱油发酵史上的这一重大革新,轰动遐迩。陈騊声的科研成就愈加为世人所瞩目。
  1932年,陈騊声赴美留学。先入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师从著名酒精专家奥恩(W.L.Owen)博士,从事酒精发酵专题和制糖、酿造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曾写出论文多篇,一年后获硕士学位。后入威斯康星大学,选修微生物学。继而周游欧陆,足涉英、德、法等国,考察酿造及制糖工厂,访问著名专家、学人,收集技术资料。1934年归国,受聘于爪哇建源公司华侨巨商黄仲涵之子黄宗孝设于上海浦东白莲泾、名冠远东的中国酒精厂,担任总化学师。
  经过留美和游学深造的陈騊声,满心希望在这家工厂施展所学,有一番作为,而在洋权威君临一切的时代,谈何容易。又一场与洋专家的抗衡发生了。该厂全用英国机器,所聘英国籍总工程师同样歧视中国人,即便对陈騊声这样久有名望的专家,也是颐指气使。他让陈騊声按一个配方做发酵试验,陈一看是过去亲手试过而行不通的那种配方,便向总经理直陈已见,予以断然拒绝。总经理迷信洋人,遂借口派去北京开设分厂支走陈騊声,以便让英国人放手干。结果,经两个多月试车,成吨的甘蔗糖蜜没有酿出一滴酒精,却变为废物排入黄浦江。眼见得大批原料白白付诸东流,总经理只好收回成命,改请陈騊声回厂试车,只用两个星期,就酿出了酒精。人们又一次祝贺陈騊声的成功。两次与洋专家较量,中国人自强的志气和横溢的才华,在陈騊声身上折射出璀灿的光彩!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时,中国酒精厂被炸停产。陈騊声失业,却没有失去攀登科学高峰的壮志。他集中心力,专事著述,以积年学识和经验,著成《酿造学总论》和《酿造学分论》各上下册,运用近代微生物学,对我国悠久的酿造技术进行了科学的探讨、阐发和总结,成为我国第一部酿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学丛书。后以此为教材,作为发酵学兼任教授,授课于国立交通大学、圣约翰大学、大夏大学、沪江大学和暨南大学,他以启人心智的生动讲授,使莘莘学子如沐春风,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发酵技术人才。
  1941年至解放初,陈騊声担任上海两家酒精厂的总工程师、技术顾问、汇南大学教授,复旦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兼任教授等。这期间,他对提高淀粉利用率和酒精产量至为关键的糖化菌种的选育,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证明了黑曲耐酸耐热,对酒精后期发酵和夏季酿造尤为适用,并摸出一套制曲办法。用来取代黄曲作糖化剂后,使淀粉利用率由过去70~80%,提高到9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中外同行业引起轰动。
  新中国成立后,陈騊声首倡、主持、指导了众多的技术工作和研究课题,交插实施,成果迭出。
  1950~1952年,受国家有关部门派遣,他风尘仆仆地先后赴东北、西北各省,协助一些糖厂、酒精厂尽快恢复生产或勘定厂址。1955年,他在上海轻工研究所指导创建了发酵研究室(今工业微生物研究所),翌年带两名助手开始液体曲研究。1957年应用液体曲取代固体曲试制酒精成功,并将此总结于他主编的专著中,成为酒精酿造史上的又一大创举。该成果在全国推广后,彻底摆脱了制曲繁重体力劳动,节省劳力65%、成本20%、厂房面积83%和大量麸皮,给连续化生产创造了条件,为我国生化工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同年,陈騊声作了一次关于谷氨酸发酵的学术报告,引起了生物化学界的瞩目。他鉴定了谷氨酸产生菌的性能,并提出了生物素与谷氨酸发酵的关键性问题。在倡导和组织发酵室正式投入谷氨酸发酵试制味精的研究,几经曲折终获成功。经国家科委鉴定,于1965年在该项目协作单位天厨味精厂投产,使我国味精生产产生了革命性变化,发酵水平跃居国际先进行列。此后经20多年来的推广,为国家节约大量粮食,创造了巨额利润。早在1923年吴蕴初先生创办天厨味精厂时,以面筋为原料,采用盐酸水解法生产,沿用多年。但此法需6公斤湿面筋才可制得0.5公斤味精,采用谷氨酸发酵并在全国200多家味精厂推广后,仅用1~1.5公斤甘薯即可制得0.5公斤味精,而且打入国际市场。其效益之巨是难以确切计算的。
  1960年,陈騊声协助屈臣氏汽水厂研究成功柠檬酸表面发酵法,并建成中型工厂试产,为我国柠檬酸工业奠定了基础,一改依赖进口的旧貌。目前,国产柠檬酸不仅满足了国内之需,且能大量出口换汇。同年,陈騊声又首先倡导了核酸类物质的发酵技术,并著有专书。在他指导下,肌苷、腺三磷、辅酶A等,先后由有关单位试制成功并投产。此外,有机酸、酶制剂、石油发酵等项目,在他的努力和各方面协作下,亦获可喜成果,并写成专著,为我国发酵研究提供了科学数据和参考资料。其他如淀粉酶、丙酮、丁醇等的发酵,也取得为人称道的成绩。纵横于微观世界,斩关夺隘,奉献出一连串成果。
  1980年,陈騊声年届耄耋又着手进行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肥的新技术研究,并将此应用于由糖蜜连续生产酒精,取得成功。特别是以此新技术生产啤酒,使酿造周期缩短,产品质量提高,为世界罕见,受到国外专家赞誉。同年,兼任上海科技大学顾问教授(1982年调入转教授),并为该校筹建了我国第一个生物工程专业。1983年该系开始招生,陈騊声亲任系主任,主持教学和科研。在他运筹督率下,该系研究室仅用两年时间,就突破了成糖发酵这一生物化学难题。在当今能源短缺的形势下利用被认为不可能发酵的含半纤维素的麦杆、稻草、玉米杆、玉米芯、蔗渣等农业废料,发酵生产酒精成功,为开发这一理想的再生能源开辟了广阔前景。
  1922年以来,陈騊声在60余年的科研和教学中,笔耕不辍,先后共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30余篇,与人合作发表10余篇,可谓著作等身,1972~1976年他总结我国古往今来酿造业诸多发明创造和演进历程,写出长达20余万字的《中国微生物工业发展史》,出版后引起国内外巨大反响。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收到赠书后非常高兴,特向作者致函道谢。后荣获1977~1981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继而,陈騊声又撰成百万字的学术巨著《近代工业微生物学》,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6年,陈騊声在担任大学教授、名誉系主任和全国、地方各种专门学会、协会理事长、理事及刊物主编等众多职务的情况下,以望九之年,仍著述不懈,正在应一些出版社之约,撰写有关发酵和农产品加工方面的科普丛书。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由济南发轫,陈老以其丰硕成果、鸿富著作和教书育才的业绩和卓越贡献,成为驰誉中外的中国近代微生物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成为著名工业微生物学家和发酵化学专家。功昭汗青,德高望重,堪称一代楷模,为世人所共仰。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著名科学家郭永怀烈士、杰出物理学家王淦昌、我国早期原子能物理专家王普博士、忆束星北教授、著名力学专家刘先志、著名航空工程专家丁履德、电子计算机专家王正、“西圣”孙学悟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宗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陈騊声
相关人物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