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彦谦碑》小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937
颗粒名称: 《房彦谦碑》小考
分类号: K877.42
页数: 3
页码: 145-145
摘要: 《房彦谦碑》由碑首、碑身、碑趺三部分组成,形制华美而庄穆。碑首和碑身用一整块巨石雕成,碑首为拱形顶,两侧各有三条螭龙盘绕,碑额为篆书,题“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九字,正文为隶书。碑阳36行,行78字;碑阴15行,行13字。碑高3米,阔1.3米,厚0.4米。碑侧三行前两行,行12字,后行9字,此碑撰书人李百药及年月均刻在碑侧。此外,未见其它著录。此碑为山东境内现存的初唐刻石珍品,历经一千三百余年风雨侵蚀、人为损坏,故存字较少。这一碑楼对于保护珍贵刻石艺术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终未解决其根本,碑身仍裸露在外,受阳光之曝晒,雷雨之侵蚀。1999年历城区文化局将碑石阴阳两面用砖简易封存。
关键词: 房彦谦碑 小考

内容

《房彦谦碑》由碑首、碑身、碑趺三部分组成,形制华美而庄穆。碑首和碑身用一整块巨石雕成,碑首为拱形顶,两侧各有三条螭龙盘绕,碑额为篆书,题“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九字,正文为隶书(兼有楷体)。碑阳36行,行78字;碑阴15行,行13字。碑高3米,阔1.3米,厚0.4米。碑侧三行前两行,行12字,后行9字,此碑撰书人李百药及年月均刻在碑侧。
  关于此碑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人赵明诚《金石录》的著录,据清王昶《金石萃编》记载:
  房彦谦碑:碑高一丈一尺一寸四分,广五尺三寸,三十六行,行七十八字,录书额题: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九字,篆书,今在章丘县赵山。
  碑侧隶书:
  太子左庶子安平男李百药撰,
  太子中允□□彳扌欧阳询书,
  贞观五年三月二日树。
  另外,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李光映《观妙斋藏金石文考略》、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阮元《山左金石志》、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若方《校碑随笔》等金石文献均有相似记载,此不赘录。
  《房彦谦碑》为欧阳询74岁时所书,是欧书中现存唯一的一件隶书刻石原件。清人吴玉搢《金石存》载:“询分书如,隋工部尚书《段文振碑》、唐《昭陵六骏图赞》、《司空窦抗碑》之类,今皆不复可见。”现存世的两幢,一为《房彦谦碑》,唐贞观五年(631年)刻,一为《宗圣观记》,唐武德九年(626年)刻,在陕西周至,但现存者为元代翻刻。此外,未见其它著录。所以《房彦谦碑》在欧书中是极为罕见和珍贵的。宋人赵明诚《金石录》、《章丘县志》、阮元《山左金石志》、王昶《金石萃编》、孙星衍、邢澍《环宇访碑录》、《中国书法艺术·隋唐五代卷》等文献,均以“八分”、“隶书”称谓,细观此碑,然己非正宗“八分”或“隶书”。其中大部分字结体介于隶楷之间,且杂用部分楷书、魏碑,存有较多六朝气息,此碑以北魏碑版为本,融入汉隶的笔意,运笔刚劲而凝重,字形方正峭拔,险劲坚挺,“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间架坚实紧俏,峻厉中见安稳,欹极而平正。笔法锋利如刀切玉,瘦硬腴润,苍老骨劲。
  此碑为山东境内现存的初唐刻石珍品,历经一千三百余年风雨侵蚀、人为损坏,故存字较少。碑侧题刻,字迹剥蚀颇甚,只能模糊辨识出十几字。碑文字画多漫漶,石花斑驳、脱落部分较多,字口模糊,碑下截损泐严重,加之历朝椎拓者不绝,每拓后必遭剜凿,致使碑面几乎行行皆有缺字,其中有两行缺字竟达十余字。此碑在1977年由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有关部门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修建了砖砌碑楼(为加固碑石,在碑两侧砖砌而成)。这一碑楼对于保护珍贵刻石艺术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终未解决其根本,碑身仍裸露在外,受阳光之曝晒,雷雨之侵蚀。1999年历城区文化局将碑石阴阳两面用砖简易封存。
  附:房彦谦碑文局部(拓片)及墓址现貌片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历城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名人轶事、人物春秋、人物写真、烽火岁月、史林探幽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魏永年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