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沟“梆鼓秧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058
颗粒名称: 港沟“梆鼓秧歌”
分类号: J722.211
页数: 2
页码: 191-192
摘要: “梆鼓秧歌”起源于济南市历城区港沟一带,据传清乾隆年间在港沟一小山村中,有一张姓人家,兄弟四人都已成家,膝下各有一漂亮的女儿,全家十二口人和睦相处,以卖豆腐为生。妻子在家做豆腐,丈夫挑担串乡行卖,女儿们一年到头不准出门,在家守候着母亲忙些家务。可怜的四个女儿,留在家中只好扒在墙头上跷首观望,甚感孤独,激起对父母严格管教的不满,各自回到屋里蒙头大哭,母亲劝说不下,不吃不喝,哭声不止。次日买回鼓来分给四个女儿。父亲拿起卖豆腐的梆子,母亲耍起做豆腐的包布,一家人边敲边跳热闹起来,这时街坊邻居也闻声赶来一起欢舞。其场图、动作也随之得到发展变化,成为逢年过节一种独特的办玩形式,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关键词: 历城县 港沟 梆鼓秧歌

内容

“梆鼓秧歌”起源于济南市历城区港沟一带,据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在港沟一小山村中,有一张姓人家,兄弟四人都已成家,膝下各有一漂亮的女儿,全家十二口人和睦相处,以卖豆腐为生。妻子在家做豆腐,丈夫挑担串乡行卖,女儿们一年到头不准出门,在家守候着母亲忙些家务。有一年春节,村里的男女老少欢天喜地,打起锣鼓、耍龙灯、踏高跷,热热闹闹过大年。可怜的四个女儿,留在家中只好扒在墙头上跷首观望,甚感孤独,激起对父母严格管教的不满,各自回到屋里蒙头大哭,母亲劝说不下,不吃不喝,哭声不止。见父归来哭声大作,并要寻死觅活似中邪一般,请来医生为其诊断,头不烧,脉正常,见医生要为其扎针,急忙高喊:俺没病,俺要出去与姐妹们同乐。父亲说:“我给你们买个鼓,咱们大人、孩子一块办玩。”次日买回鼓来分给四个女儿。父亲拿起卖豆腐的梆子,母亲耍起做豆腐的包布,一家人边敲边跳热闹起来,这时街坊邻居也闻声赶来一起欢舞。随着时间的推移,表演人数由少到多,从一个家庭发展到全村表演。其场图、动作也随之得到发展变化,成为逢年过节一种独特的办玩形式,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表演时,前面是彩旗,锣鼓开路,有四个人抬着用秸杆扎成的五谷丰登粮囤,后面便是“梆鼓秧歌”队,在行进中边舞边跳,深受群众喜爱。
  到了三十年代末,连年战争,兵荒马乱,加上地处山区丘陵,年景欠收,人们缺吃少穿,生活艰难,无心办玩,“梆鼓秧歌”随之失传。
  进人九十年代,党的富民政策使山乡巨变,港沟文化站在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先后投资一万余元,对失传近50年的“梆鼓秧歌”重新进行了挖掘整理,并组织了排练,以崭新的面貌又活跃在人民群众之中。
  该舞有男、女、小妞三种角色组成,男持梆子、女持布子、小妞持花鼓,根据场地的大小,三种角色以4的倍数增加,至少12人,组织24人,36人,48人进行表演均可。做为广场舞蹈,由48人表演,场面、情绪更为热烈。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历城县,历史足音、委员撷英、史海存真、施政纪实、往事回眸、风云录、人物春秋、史林探幽、文教史话、时代新貌、名人续补12个栏目,其内容翔实,形式新颖,既有“三亲”特色,又有综合性特征。

阅读

相关人物

何希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