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秦琼故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927
颗粒名称: 二、秦琼故里
分类号: K827
页数: 5
页码: 152-156
摘要: 有关志书及诸家书记中,其说不一。此秦季养碑志中所记故里在历城怀智里,当确凿无疑。又与其他所记地是什么关系?有代表性的主要几种说法有:。清乾隆三十八年《历城县志》:“秦叔宝宅在西关沙苑”。“潭西精舍在历城西门外五龙潭上,即秦琼故第旧址……”清王初桐《济南竹枝词》、董芸《广齐音》亦均云秦宅在沙苑。从以上看出,过去所提及秦琼故里有七、八处之多。后人沿住市区各地。今秦琼“故宅”已与五龙潭密不可分,潭借故宅之名而盛,故宅仰潭之势而隆,互相依存。若于此处重修恢复“秦琼故宅”、或是“秦琼纪念堂”,当慰世人怀故思今,籍景凭吊古代英豪之心。
关键词: 秦琼 故里 历城

内容

1、宅居沿传概况
  秦琼是历城人,其故里何在?有关志书及诸家书记中,其说不一。此秦季养碑志中所记故里在历城怀智里,当确凿无疑。怀智里在哪里?又与其他所记地是什么关系?有代表性的主要几种说法有: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历城县志》:“秦叔宝宅在西关沙苑”。
  民国十五年(1926年)《续修历城县志》中,一说:“历城南山终宫人,显贵后建府第于净池边,今五龙潭也,又有水练寨之称,墓在城东北乡济水之阴秦家道口,至今华表翁仲及一切石兽完好不缺,嗣守有人,裔系有行商致富者居住洛口镇。”另一说:“历城西门外,唐胡国公故宅,一夕化为渊,即五龙潭也。”“潭西精舍在历城西门外五龙潭上,即秦琼故第旧址……”
  元散曲家张养浩《复龙样观施田记》:“闻故老说,此唐胡国公秦琼第遗址,一夕雷雨,溃而成渊。”
  清吴振棫《花宣馆诗钞》:“龙潭侧有秦叔宝祠。”
  范垌《风论集》:“秦叔宝宅在西关沙苑。”清王初桐《济南竹枝词》、董芸《广齐音》亦均云秦宅在沙苑。尹廷兰《华不注山房集》:“……胡国公宅址,在铁塔(街名)西圆阓间……”
  近年严薇青教授《济南掌故》:“据秦氏后人说,秦琼故居,在现在济南市西郊大槐树一带”。
  从以上看出,过去所提及秦琼故里有七、八处之多。在时间上,上起元朝,下至民国当代。跨越如此大的空间,历经若干朝代和帝王,数不清的天灾人祸,致使秦琼故里难以确断。同时秦琼故里和秦氏后裔,不可能世代不变的在一个地方,在后人记述中,把秦琼故居和秦琼后人所居相混,也是可能和很自然的事。
  现以秦季养碑志文所提的怀智里,为秦琼故里起,按可能发生于时间上的顺序,把误为秦琼故居,实为祠堂、秦氏后人所居等,以框图示出。
  从框图可以概略地看出,秦琼生在属于怀智里辖区内的太平庄,后为大槐树庄的老宅。此后,乡贤父老于五龙潭(唐时叫水练寨)就地建公祠。约在宋初,移居秦家道口。清顺治时于洛口盐商,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后裔分居西关沙苑,并建花店街家祠。仲宫经营农商。后人沿住市区各地。
  2、怀智里——太平庄——大槐树庄故宅
  隋、唐时代,出历城西门,沿着官道西行七、八里,有一个偌大的村庄,名太平庄,唐朝开国元勋秦琼就出在这个庄子里,并以庄名,或是于战乱中期盼太平,起有乳名“太平郎”。这个中平士族宅第的大门座南朝北,门前有几株槐树。经过若干年后,村民渐多,秦琼也已成为显赫人物,御赐宅第扩建成前有几进院落,后有大花园的秦府了,这个庄子即依秦府门前的几株槐树作标志,沿称为“大槐树庄”了。秦琼回乡荣亲葬父,曾在大槐树上栓过马。秦琼子秦怀玉挂帅西征后,想念故里,派他的弟弟(或是他本人)回历城太平庄老宅,拜祭祖先,会见亲友,招待官吏乡贤,并把带回的秦琼一只锏(或是复制品),传于兼祧的先祖,以作为信物,大家热情的也称他为“秦二爷”,他在大槐树上也栓过马。清末光绪年间,尚存有最后一株唐槐,朽干霜皮,还长有几枝带叶的嫩枝,被士人称为“神槐”。树身上挂了不少“保佑一方”、“有求必应”的匾牌及红幅,每遇灾疫,摆桌上供,乞求平安。由于秦琼事迹的影响,故乡的父老也更加怀念唐槐,城里城外凡有古槐的地方,至今都昵称“唐槐”。千佛山上,跳伞塔旁的几处唐槐,更被称为“秦琼栓马槐”,这是故乡人民的甘棠遗爱了。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展修道路,大槐树庄的这株古槐才被清除。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父亲及秦氏家人,曾访大槐树街老户,经营酱园的于广义老先生,耄耋老人津津乐道,思路敏捷,说起他当年所知秦府的遗事,并指认故宅的大概范围,花园、菜园、宅院、大门以及那棵神槐的位置。
  秦琼故居既然是在历城大槐树庄,那么1995年在经七路小纬六路发现的秦季养碑志文中,又说其生、死均在历城怀智里,二者是否矛盾呢?怀智里的“里”,古时是指居民聚居之地,有一定的范围,有的包括几个村落。经七路小纬六路在大槐树东南,相距仅三、四里路,二者当属同一个“里”的范围,只不过一个阳宅,一处阴室而已,故有“其生、死均在怀智里”之说。
  3、五龙潭公祠
  清人吴振棫《花宣馆诗钞》记有五龙潭侧有秦叔宝祠,今《济南市志》也说是“乡贤就地建秦琼祠堂”。但为什么有资料说这里是秦琼故居,且在济几成定论呢?这要从五龙潭内一通秦琼故居碑说起。原来,清顺治年间,秦氏后裔因盐商致富,又把大槐树老宅整修,并在槐树南面的大门前立了石碑,篆书阴文“唐左武卫大将军胡国公秦叔宝故宅”。嘉庆、道光年间,守宅不孝子孙把故宅分割出卖,先割卖花园菜园,又卖五进大院中的四个院落,最后卖到大门及前院时,碍于故宅碑的存在,买家不敢要,怕以后因碑在而有牵扯,欲公然砸毁又会引起义愤,遂把石碑移于社会公认的五龙潭秦叔宝祠,将碑竖在大门里头。
  我等曾对这块文物碑访看多次,确系清初秦氏后裔经营盐业致富后,立于大槐树老宅的立碑,在嘉庆、道光年间故宅出售时,移于五龙潭当时社会公认的秦琼祠内的,此后,就再无人说是秦琼祠,而认为是他的故宅了。五龙潭是秦琼故宅的说法,从公祠而来,加上故宅石碑,使五龙潭为故宅之说而谬传至今。前“文革”中寻碑不见,经了解,是有心人将被砸之碑埋于市园林处院内南边汽车房的地面下,后得以恢复。碑为青石质,顶园弧形,篆刻阴文,碑面尚完整无斑驳,无建碑年代及碑记,亦无覆亭,今位于五龙潭公园西南隅一房南侧。
  今秦琼“故宅”已与五龙潭密不可分,潭借故宅之名而盛,故宅仰潭之势而隆,互相依存。若于此处重修恢复“秦琼故宅”、或是“秦琼纪念堂”,当慰世人怀故思今,籍景凭吊古代英豪之心。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的“光辉历程”、“名人轶事”、“人物专访”、“往事追怀”、“人物春秋”、“人物写真”栏目中的20余篇史稿,集中体现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历城儿女及在历城工作的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富强和文明,不畏斗争艰险,不惧征程困苦,勇敢献身,勇于进取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爱家、爱事业的高尚情怀。本书辑录的“史林探幽”、“古迹寻踪”、“文物珍品”、“名士剪影”、“旅游胜地”等栏目的史稿,进一步挖掘了历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部分人文资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历城民俗文化资料进行了整理,这部分史料对于发展历城的文化事业、旅游事业,以及增加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内涵方面,必将产生积极的渗透效应。

阅读

相关人物

秦若轼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秦琼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