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吉林打铁的一段经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铁匠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795
颗粒名称: 我在吉林打铁的一段经历
分类号: K826.16
页数: 2
页码: 60-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作者在吉林打铁的一段经历。
关键词: 吉林 打铁 回忆

内容

我是官庄乡韩家庄人,今年78岁。在吉林省德惠县打了几十年铁,直到1977年才回到老家。
  解放前,韩家庄有二百来烟户,其中靠打铁为生的就有一百五十户。
  记得民国十七年(1928),我从师赵承翠去吉林省德惠县达家沟学徒打铁,年金五十元现洋。共有四人,除师傅和我外,另有一名锤工一名“跑外”的。在这里打铁多是座炉,即铁匠铺。我所在的炉叫万盛炉,有三间门脸。主要产品是当地农民所需用的锄、镰、铡刀、钐刀等。当地风俗购货者一般不交现款,等秋收后算账,由跑外的负责。
  这里地广人稀,居民都有较多的土地,因此家家都养着一定数量的骡马,除用以生产外还靠其搞运输。每当金秋过后雪覆冰封之时,家家户户都赶着骡马来铁匠炉为牲口挂掌,这是铁匠们一年之中最好的经营时期。门前骡马成列,日日不断。当时每头牲口挂全掌价格相当于现在的四、五元左右。两人(一个抱蹄,一个操作)一天能完成20头牲口的挂掌任务。
  三年后,我艺满出徒,能掌钳独立操作,年金为一百五十元。又过了三年,我恰好是24岁,便离开万盛炉另立门头,以我为首组建了大成炉,共有八人。刚开张,生意自然不够理想,人们都认为大成炉的掌柜是万盛炉的徒弟,顾客大都奔向万盛炉。我为了打开局面,使大成炉在达家沟扎下根,千思百虑,呕心沥血,决心在产品(如镰刀、钐刀、铡刀)质量上赢得顾客的信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开展竞争。于是我带上一个心爱的徒弟,开始四处拜师访友,以提高技术。我曾跑遍东北的白山黑水。历时一年,收获不小。首先在制作刃具上,经名师指点,有了新的突破。比方在制作镰刀时,用什么样的铁,夹什么样的钢,淬什么样的火,都必须精心处理,一丝不苟。由于技术的改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随之销路大开,顾客盈门,信誉日隆。伙计门都深有体会地说:“人叫客不语,货叫客自应”。意思是货物不好尽管你大喊大叫也是没人来买的。货物质高价实即使你不言不语,顾客也是会挤上门来的。
  我在东北的几十个寒暑里,亲身经历了军阀、日满、国民党三个时期的黑暗统治,历尽风霜,饱尝酸苦,直到解放后,我们这些他乡谋生的穷铁匠才算苦日子熬到了头。1956年,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达家沟附近四家铁匠炉计20余人,组成了铁业生产合作社,我们都成了工人,一身上下的蓝制服,有的穿上了黑亮的大皮鞋。生产有组织有领导,一天工作8小时,根据多劳多得的原则,按月领工资,过上了自由幸福的新生活。
  1977年,我已是年近古稀之人了,领导上按照党的政策,让我回到章丘老家安度晚年。

知识出处

章丘铁匠文史资料

《章丘铁匠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铁匠之乡”——山东省章丘县历代铁匠的功绩和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全书共分铁匠史话、铁匠缘起、忆昔抚今和锻造企业等4部分。其中“忆昔抚今”和“锻造企业”是重点,整理收录部分老铁匠与知情者的回忆,及当代章丘锻造企业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昌仁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