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槐荫区几条古老街道考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槐荫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760
颗粒名称:
槐荫区几条古老街道考略
分类号:
K295.21
页数:
14
页码:
163-1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槐荫区几条古老街道考略,内容包括了道德街、营市街等情况。
关键词:
槐荫区
古老街道
考略
内容
道德街
道德街是包括道德北街、道德中街在内的十三条以“道德”为名首的街巷名称,位于纬十二路西,是一片稠密的居民住区。
道德街地区早年大部分为南大槐树庄的农田和茔地,只东部有零星住户。1925年前后,军阀政权的一个保安分队(俗称马伍队)驻此,1932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队绘制的《济南市市图》中此地有“保安区大队一分队”的注记(地点在今道德街派出所院内),该队队长李大琛及其族弟李星南在此地东部建造房屋,除部分自住外,其余出租出卖,与原有住户形成一条南北胡同。据76岁的斋玉奎老人讲,“这条胡同当时称“永和街”胡同北端墙上还挂有“永和街”的街牌。军阀韩复榘时期,因此街与天桥区“北岗子”附近的“永和街”重名,遂由此街的几位老人合议,将此街改名为“道德街”,意即劝人遵守道德。1932年版《济南市市区图》亦将此地标为“道德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载有“西南乡区……道德街”。后来,此地住户增多,街巷开辟,但均无正式名称,因而概称“道德街”。
解放前,这里是一片破烂不堪、建筑简陋的贫民区,除少数几家富户以外,大部分为拉洋车、拾破烂的穷户。又因此地处于城乡边缘,管辖松驰,三教九流汇集,地痞流氓活跃,加之官盗勾结,为非作歹,甚至白昼抢劫,杀人越货,人称此地为“三不管”。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曾把“道德街”地区划为十几条街巷,在《济南市道路统计表》(1947年前后制)中载有“道德南街、北街”、“道德一、二、三、四街(里)”、“三育里”等名称。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这十几条街巷名称进行了调整,取消原来“三里”、“紫阳里”等小胡同名称,增加了“中心街”(即最早的“道德街”),确定了包括“道德北街、南街在内的十三条胡同。除“道德南街”于一九八〇年地名普查时并入经七路外,其余名称沿用至今。
营市街
营市街位于槐荫区西部,是由槐村街通往经十路的街道,长约570米。两侧多为平房院落,系一片稠密的居民区。
营市街名称来自“辛庄营垣”。据南辛庄周德志、周德福两位老人讲,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军第五镇在西辛庄(今南辛庄)西占地36顷建立营盘,称为“辛庄营垣”。据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建置考”记载:“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以陆军第五镇驻山东建营房于省西辛庄”,证实了这一传说。另据1932年版《济南市市区图》标记:辛庄营垣北起津浦铁路工厂(今济南机车工厂),南至王官庄,东靠“西辛庄”(今南辛庄),西至谷家庄。另据1974年《济南建筑史草稿》载:“济南辛庄营垣建于1907年,原驻清末北洋陆军第五镇(后改为第五师),占地皮颇大。院内道路纵横,大小营房能容一万余人”,为当时济南最大的兵营。
营垣建成后,许多逃荒的穷人纷纷来此,落脚谋生,在营垣的东北角一带,形成了一片以窝棚为主的土街,外人多蔑称此地为“小街”。当时,这里做小买卖的以及明、暗娼、烟馆、赌场等行当日益增多,使此街自然形成了一个闹市。1925年,军阀张宗昌的队伍进驻营垣后,因忌讳“小街”这个名称,遂将此街改名为“营市街”,意即靠近营垣的市场。1932年版《济南市市区图》中将这一段街巷标记为“营市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亦有“西南乡区……营市街”的记载。日伪时期开拓的“兴亚大路”(今经十路)街口即止“营市街南口”。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这一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营垣已改为工业区和驻军机关,街巷和草棚都进行了修整。并成立了营市街街道办事处,使营市街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0年地名普查时,为便于管理,又将营市街东西相邻的两条街分别命名为“营市东街”和营市西街”。
北大槐树街
北大槐树街位于槐荫区西北部,东起济南面粉厂,西止纬十二路,全长817米。街道北靠津浦铁路线,南邻经一路,路侧多为平房院落,系一较稠密居民住区。
此街原为旧北大槐树庄的中心街道。关于北大槐树庄的形成,据庄内77岁的回民党文乾老人称:其家族由河北枣强县迁徙至此庄已经四十余代,上可推至宋朝。另据庄西端清真寺内残存清朝同治年间《重修清真寺碑记》载:“北大槐树庄迤西之有清真寺昉于前明弘治”。由此证明此庄至少已存在五百余年。
关于此庄名称的来历,据传因原庄内清真寺和菩萨庙前有两棵“神槐”而得名。据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修《历城县志》载:“段店:城西南十五里,地沃水浅,民治瓜蔬。东大槐树、新庄、南红庙、西南朱家庄……”。由此可证,当时此地只有“大槐树”庄名称,而没有北、南、中大槐树庄之分。至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修《历城县志》始有“西关北保二领街庄十……曰北大槐树”、“正西乡仙台之二半领村十二曰段店曰南大槐树”、“西南乡仙台三上领村三十三曰辛庄曰中大槐树”等记载。由此推论“北大槐树庄”这一名称当起于清初。
古时,北大槐树庄是历城县通齐河至京城的必经之地。庄内大道可行马车。路北侧为一自然排水沟,从东至西筑有十六道小桥。此庄居民以回民居多,皆务农事。此地生产的大白菜曾因其质优味美而作为贡品。
一八九七年德国人在山东修筑铁路时将此庄北面的农田大部占用,致使居民多弃农就工或做小生意维持生活。一九〇四年济南自辟商埠后,此庄位于城乡交界,划入西南乡区。当时此庄设有集市,城市贸易十分兴旺。商埠的开辟和铁路的建成,一些外地铁路工人及来此谋生的穷苦人民纷纷在庄内搭棚盖屋,使此地人口剧增。由于这一带茅棚丛集,胡同杂列,由此亦出现了“天津巷”、“刘家胡同”、“党家巷”和“积德里”、“全盛里”等几十条以姓氏家族或吉祥嘉言命名的小街巷名称。但总称仍为“北大槐树庄”。一九三四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即有“西南乡区……北大槐树庄”的记载。一九四七年前后,国民党政府将此庄的中心街道定名为“北大槐树街”(见《济南市街道统计表》)。
解放后,人民政府曾三次整修北大槐树街,修筑了路两侧坚固石护墙,铺设了水泥路面,改造了地下排洪沟渠,使此地一改旧日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为文明卫生的居民生活区。
在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后,1980年政府又拨款重新整修街西在文化革命中损坏的清真寺,恢复了宗教活动。
五里沟庄
五里沟庄是五里沟东街、五里沟西街二条街的总称,位于经二路纬五路西,为一片以平房为主的稠密居民区,济南市第四十二中学设五里沟西街。
五里沟庄旧称“五里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修《历城县志》“里社”里有“五里铺在城西五里司一名兵六名”的记载。据传,因梁家庄至北大湾的一条自然排洪沟渠纵贯此庄(即今五里沟东街,遗迹尚存)。故人们习称此庄为五里沟庄。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修《历城县志》“里社”卷载有“西关北保二领街庄十曰铁塔街……曰五里沟”。由此可见,“五里沟庄”名称至少在一七七一年以前已有。一九〇四年济南自辟商埠时,将五里沟庄夹入经一路与经二路、纬五路与纬六路之间,使此庄形成一方形居民地。当时此地还只有六七十户人家,多以农为本。胶济铁路通车后,济南西车站设于庄北口。商埠局也迁至此庄西北。随着商埠的繁华,此地人口剧增,居民也从农业逐步转为铁路工人和小商贩。庄内茅棚丛集,成为商埠较稠密的居民区。在一九三四年的《济南市区测量报告书》中,此庄已划入“商埠二区”,名称仍为“五里沟庄”。一九三五年前后,军阀政府将庄西部(今发祥巷以西至纬六路)拓建为“山东棉花打包公司”(此时商埠局已迁走)。同时将庄内的一段排洪明沟修为涵洞,形成现在的“五里沟东街”。但因此地地势低洼,每逢雨季,常为水患,居民群众深受其害。
解放后,为便于统一管理,于一九五六年将此庄分别划为“五里沟东街”、“五里沟西街”,并于一九六五年底治理了排洪沟渠,先后修铺为水泥路面,使此庄一改过去破陋的旧貌,成为文明卫生的劳动人民生活区。
南辛庄
南辛庄是现南辛庄街、南辛东街、南辛南街、南辛中街及南辛庄西路五条街的总称,位于槐荫区西南部。北起经十路,南止兴济河岸,东邻济南第九中学,西靠济南机床二厂。
约占地720亩。内除原南辛庄农业大队外,东部已建成约20余幢的居民楼群,西部则主要为居民平房住宅。
此庄形成年代久远,传说起于宋、元年间。据庄内77岁的周福德老人讲,明前此地已经形成为一个较大的村庄,称“辛庄”明朝初年,此庄因屡遭战乱和瘟疫的洗劫,住户几死伤殆尽。后逐渐由别处迁来住户,复形成村庄。据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修《历城县志》记载:“段店城西南十五里地沃水浅民治瓜蔬。东大槐树、新庄,南红庙,西南朱家庄……”。按此记载的“新庄”位置,当是今南辛庄。“新庄”之意可作二解:一是新、辛二字同音之误;一是原辛庄毁于兵灾瘟疫,后复形成村庄,故称“新庄”。至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重修《历城县志》已有“西南乡仙台三上领庄三十三曰辛庄日中大槐树曰王官庄”,可见“辛庄”有正式记载也已有二百余年。
此“辛庄”又称“南辛庄”或“西辛庄”。从现有文字记载看,二名称基本同时并存:如庄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真武庙记》中有“省城西乡辛庄旧有真武大帝庙焉”之记载,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中亦有“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以陆军第五镇驻山东建营房于省西辛庄”。经查1932年版《济南市市区图》中原辛庄位置亦标记为“西辛庄”。但在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却有“西南乡区……南辛庄”的记载。因西南乡区除此无有第二个“辛庄”故认定“南辛庄”名称至少已有50年。但本庄群众仍多称“辛庄”,不冠以“南”“西”等方位词。解放后,正式定名为“南辛庄”。1954年成立历城县十里河乡南辛庄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转为高级社;1958年成立历城县西郊公社南辛庄人民公社,后改为英雄山公社南辛庄大队。1978年10月经市有关部门批准将南辛庄大队划入市区;1979年9月1日正式成立槐荫区南辛庄街道办事处,原农业大队均归属街道办事处领导。1980年地名普查时,为便于管理,将南辛庄街划分为“南辛庄街”、“南辛庄西街”和南辛庄“东街”、“中街”“南街”等五条街。同时将原有道路逐步加以修整,使南“辛庄”这个古老的村庄改造为整洁的城市街道。
知识出处
《槐荫文史资料》
本书为从戊戌变法至“文革”前期槐荫区综合性史料,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教文卫、工商、民族、华侨、宗教、人物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