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683
颗粒名称: 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分类号: K295.52
页数: 3
页码: 164-165
摘要: 在清末,本域为太乡,后改为太区。辛亥革命后,为我县九区之一的——二区所在地。“七七事变”后,日伪在此处设据点、立岗楼,是伪区部所在地。解放后,我县十个区,此地为沙河、常庄两区共管,依公路为界。1965年十个大公社时,由沙河、常庄两个公社的部分村庄组成。在“文革”时期,曾一度改为“四新”公社,不久,又恢复原名。改革开放后,划为乡,1984年经省批准,撤乡立镇。“七七”事变后,兵荒马乱,民不廖生,二、七集逐渐取消。尤其是各有志之士,先后从城市到农村组织抗日力量,加紧共产党的活动。因此,对我党开展抗日游击活动威胁很大。群众破路、破坏封锁沟的事屡出不穷,使得敌人不得安宁。
关键词: 龙桑寺镇 政治 经济

内容

在清末,本域为太乡,后改为太区。辛亥革命后,为我县九区之一的——二区所在地。“七七事变”后,日伪在此处设据点、立岗楼,是伪区部所在地。解放后,我县十个区,此地为沙河、常庄两区共管,依公路为界。1965年十个大公社时,由沙河、常庄两个公社的部分村庄组成。在“文革”时期,曾一度改为“四新”公社,不久,又恢复原名。改革开放后,划为乡,1984年经省批准,撤乡立镇。
  此地立集,是在清末。辛亥革命后,于1916年就有毛税交纳的记载。因此地处在商、惠之间要冲,每逢五排十大集,进出三天,经济繁荣,买卖兴隆,来至四周临县作买卖的贾商,南有济阳、章丘县,西由临邑、德平县,北至乐陵,东有惠民、阳信县的。逢二、七是小集,专营棉纱、白布交易。多达三十二条凳子(庄商),来的客商是济南、新泰、莱芜各县的,来时带姜麻,回去换成白布或棉纱。“七七”事变后,兵荒马乱,民不廖生,二、七集逐渐取消。
  为适应当时经贸的需要,虽然此处无住家农户,但有好几家茶馆、店铺。据回忆1926年的情景,除区公所、邮政局外,还有“东盛德”酱菜铺(袁家的);张友坡(谢家)、付兆禄(付家)两个杂货铺;有“义德堂”医药铺;再就是付兆云、苏连成、苏老四等六、七个茶馆店铺,给于来此地的远商出入三天,提供服务。
  在文化设施方面,也有其历史。清末,在考院子后院里(魁兴楼后边)就设立私塾学堂,李举人村的秀才李文杰就在此教过书。辛亥革命后,在“中华民国大改良,扒了庙宇办学堂”的浪潮中,把西架“关帝庙”、“拜子殿”扒了,并砸了神像,建立了商河县第四高级小学,共设四个班,约200名学生,后又增设公立小学一个班。该校是本县著名教育家燕家乡刘庵村刘光坦先生创建的,并亲任校长。日伪时期,也在此处设立高级小学。解放初期,由于日伪的破坏,兵荒马乱,到处破烂不堪,又因以公路为界分为两个区管辖,此处就没有了机关、学校。到解放后的1956年,我县第二中学原计划在此地建立,因集大、人多,怕影响学生就读,改在了此地以北不远的地方建校(即刘集中学),今龙桑寺镇中学。

知识出处

商河文史

《商河文史》

本书收录了《商河县教育机构的沿革》、《抗日战争前商河县的教育情况》、《县立女子小学简况》、《县立第一小学》、《龙桑寺乡农学校》、《县立第七完全小学的建立》、《我所了解的商河县立模范初级小学情况点滴》 等回忆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龙桑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