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过去的香火之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682
颗粒名称: 二、过去的香火之地
分类号: K295.52
页数: 3
页码: 164-165
摘要: 旧县志记载(卷十五):邑令陈锟与焦学博尔厚价过龙桑寺“古刹虚然大智灯,纷纷犹是涉春凌,云烟过眼荣枯易,色相空时愿力能,泛宅我如投渚鸟,饭疏君示在家僧,何时桑下留三宿,悟彻根茭斩葛藤”。根据此段写照,当时此处仅有寺院、庙宇,并无住家农户,到处是树木葛藤,吃住困难,不能留宿,只有和尚守寺、鸟雀筑巢。根据调查了解10余位八旬以上古稀老人座谈回忆,本寺分为三部分,一是西架:有大佛殿、四大天王殿、拜子殿、关帝庙组成;东架是文昌阁、魁兴楼;东北角是土地庙,庙后有和尚坟十余座。西架的四座殿堂,大佛殿台高约五米,,门前有古树两株,东边是尖顶松树,三人合抱粗。
关键词: 龙桑寺镇 历史 香火之地

内容

旧县志记载(卷十五):邑令陈锟与焦学博尔厚价过龙桑寺“古刹虚然大智灯,纷纷犹是涉春凌,云烟过眼荣枯易,色相空时愿力能,泛宅我如投渚鸟,饭疏君示在家僧,何时桑下留三宿,悟彻根茭斩葛藤”。根据此段写照,当时此处仅有寺院、庙宇,并无住家农户,到处是树木葛藤,吃住困难,不能留宿,只有和尚守寺、鸟雀筑巢。
  根据调查了解10余位八旬以上古稀老人座谈回忆,本寺分为三部分,一是西架:有大佛殿、四大天王殿、拜子殿、关帝庙组成;东架是文昌阁、魁兴楼;东北角是土地庙,庙后有和尚坟十余座。那时,建筑宏伟、壮观,花草琳琅满目,满院古树参天,绿树成荫,有“远不见人,雨不淋衣”之说。
  西架的四座殿堂,大佛殿台高约五米,(48层立砖台阶),门前有古树两株,东边是尖顶松树,三人合抱粗。西边是平顶松,株高十多米,再前就是拧(龙)桑树一株,即龙桑寺名点龙桑;大佛殿后面是四大天王殿(魔家四将),台高三米多,是保卫大佛殿的;西边前是关帝庙,后是拜子殿,是人们求雨、求子拜佛的地方。院内有松、杨树百余株。
  东架是魁兴楼、文昌阁两层建筑,俗称考院子,台高三米多;一层是文昌阁、二层是魁兴楼,院内松、柏、桑、垂柳、马尾松满院,风景幽雅,此处是纪念孔圣人或科举应考的地方。在楼的后院,有一私塾,曾是清末李举人村秀才李文杰教书的地方。后来由本县拔贡彭文丙将文昌阁三个大字,改为听书院了。
  东北角是土地庙、台阶是由七十二层条石建成,每块条石宽65公分,长2米,厚15公分,约有10多米高。门前有石碑两块,东边是刘秀的碑,西边是赵匡胤的碑,都是长方形,高2米,宽半米,碑文记不清了。庙后有和尚坟10余座,据老人回忆,在他们记事的时候(约70年前),还有两名和尚守寺,一名叫伍合,一名叫伍申的。
  在当时,周围到该寺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特别是每逢庙会、或集市人就更多。每年有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六月八,腊月(实际是十一月)等五次大的庙会,每次四天,一是为纪念某神,来烧香、拜佛;二是繁荣经济搞农贸交易。
  每逢五、排十大集或庙会,虽然人多,但因庙宇高大,加之周围树木成荫,而集市又在低洼处,远处看去,不见人影,所以有“远不见人,雨不淋衣”之说。

知识出处

商河文史

《商河文史》

本书收录了《商河县教育机构的沿革》、《抗日战争前商河县的教育情况》、《县立女子小学简况》、《县立第一小学》、《龙桑寺乡农学校》、《县立第七完全小学的建立》、《我所了解的商河县立模范初级小学情况点滴》 等回忆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龙桑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