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桑古寺纷云传桑葛根长攀龙缘若知其源从何起今朝群翁将其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680
颗粒名称: 龙桑古寺纷云传桑葛根长攀龙缘若知其源从何起今朝群翁将其圆
分类号: K295.52
页数: 8
页码: 164-1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龙桑古寺纷云传桑葛根长攀龙缘若知其源从何起今朝群翁将其圆。其中包括历史的渊源、过去的香火之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共产党在我县的发祥地等。
关键词: 龙桑寺镇 历史

内容

龙桑寺镇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关于龙桑寺的传说、众说纷云。通过调查座谈,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将我们了解的有关龙桑寺的传闻,作如下介绍。
  一、历史的渊源
  根据商河县旧志(民国廿五年)记载:“古以龙名树者,邑之龙桑是也。因太祖微时曾卧其下得名。”依此说,就是宋太祖赵匡胤还未称帝时到过此地,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有的说:“原名九龙口,后称拧桑寺,曾传东汉刘秀来过此地而得名。”又有“龙桑占寺纷云传,桑葛根长攀龙缘”之说。查阅旧县志(十五卷)有一诗“千年古寺号龙桑,又有城东饮马庄,艺祖微时多琐事,任凭野史说荒唐”俗传宋太祖微时行憩上地庙前桑下,卧而假寐,梦神默佑,后封土地庙加侯爵。桑南有饮马庄,太祖曾饮马于此。
  “拧桑寺”之说,传说“刘秀(东汉)曾来此桑树下歇脚,睡着了,从午时到日偏西,始终桑树为其遮荫,即“拧桑”是也。
  所谓“九龙口”,是在“拧桑”之说以前的称谓。因此处是九条道沟汇集处,每逢下大雨时,九条道沟的雨水缓缓向此处汇流,如似“九条龙口喷水”。
  二、过去的香火之地
  旧县志记载(卷十五):邑令陈锟与焦学博尔厚价过龙桑寺“古刹虚然大智灯,纷纷犹是涉春凌,云烟过眼荣枯易,色相空时愿力能,泛宅我如投渚鸟,饭疏君示在家僧,何时桑下留三宿,悟彻根茭斩葛藤”。根据此段写照,当时此处仅有寺院、庙宇,并无住家农户,到处是树木葛藤,吃住困难,不能留宿,只有和尚守寺、鸟雀筑巢。
  根据调查了解10余位八旬以上古稀老人座谈回忆,本寺分为三部分,一是西架:有大佛殿、四大天王殿、拜子殿、关帝庙组成;东架是文昌阁、魁兴楼;东北角是土地庙,庙后有和尚坟十余座。那时,建筑宏伟、壮观,花草琳琅满目,满院古树参天,绿树成荫,有“远不见人,雨不淋衣”之说。
  西架的四座殿堂,大佛殿台高约五米,(48层立砖台阶),门前有古树两株,东边是尖顶松树,三人合抱粗。西边是平顶松,株高十多米,再前就是拧(龙)桑树一株,即龙桑寺名点龙桑;大佛殿后面是四大天王殿(魔家四将),台高三米多,是保卫大佛殿的;西边前是关帝庙,后是拜子殿,是人们求雨、求子拜佛的地方。院内有松、杨树百余株。
  东架是魁兴楼、文昌阁两层建筑,俗称考院子,台高三米多;一层是文昌阁、二层是魁兴楼,院内松、柏、桑、垂柳、马尾松满院,风景幽雅,此处是纪念孔圣人或科举应考的地方。在楼的后院,有一私塾,曾是清末李举人村秀才李文杰教书的地方。后来由本县拔贡彭文丙将文昌阁三个大字,改为听书院了。
  东北角是土地庙、台阶是由七十二层条石建成,每块条石宽65公分,长2米,厚15公分,约有10多米高。门前有石碑两块,东边是刘秀的碑,西边是赵匡胤的碑,都是长方形,高2米,宽半米,碑文记不清了。庙后有和尚坟10余座,据老人回忆,在他们记事的时候(约70年前),还有两名和尚守寺,一名叫伍合,一名叫伍申的。
  在当时,周围到该寺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特别是每逢庙会、或集市人就更多。每年有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六月八,腊月(实际是十一月)等五次大的庙会,每次四天,一是为纪念某神,来烧香、拜佛;二是繁荣经济搞农贸交易。
  每逢五、排十大集或庙会,虽然人多,但因庙宇高大,加之周围树木成荫,而集市又在低洼处,远处看去,不见人影,所以有“远不见人,雨不淋衣”之说。
  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在清末,本域为太乡,后改为太区。辛亥革命后,为我县九区之一的——二区所在地。“七七事变”后,日伪在此处设据点、立岗楼,是伪区部所在地。解放后,我县十个区,此地为沙河、常庄两区共管,依公路为界。1965年十个大公社时,由沙河、常庄两个公社的部分村庄组成。在“文革”时期,曾一度改为“四新”公社,不久,又恢复原名。改革开放后,划为乡,1984年经省批准,撤乡立镇。
  此地立集,是在清末。辛亥革命后,于1916年就有毛税交纳的记载。因此地处在商、惠之间要冲,每逢五排十大集,进出三天,经济繁荣,买卖兴隆,来至四周临县作买卖的贾商,南有济阳、章丘县,西由临邑、德平县,北至乐陵,东有惠民、阳信县的。逢二、七是小集,专营棉纱、白布交易。多达三十二条凳子(庄商),来的客商是济南、新泰、莱芜各县的,来时带姜麻,回去换成白布或棉纱。“七七”事变后,兵荒马乱,民不廖生,二、七集逐渐取消。
  为适应当时经贸的需要,虽然此处无住家农户,但有好几家茶馆、店铺。据回忆1926年的情景,除区公所、邮政局外,还有“东盛德”酱菜铺(袁家的);张友坡(谢家)、付兆禄(付家)两个杂货铺;有“义德堂”医药铺;再就是付兆云、苏连成、苏老四等六、七个茶馆店铺,给于来此地的远商出入三天,提供服务。
  在文化设施方面,也有其历史。清末,在考院子后院里(魁兴楼后边)就设立私塾学堂,李举人村的秀才李文杰就在此教过书。辛亥革命后,在“中华民国大改良,扒了庙宇办学堂”的浪潮中,把西架“关帝庙”、“拜子殿”扒了,并砸了神像,建立了商河县第四高级小学,共设四个班,约200名学生,后又增设公立小学一个班。该校是本县著名教育家燕家乡刘庵村刘光坦先生创建的,并亲任校长。日伪时期,也在此处设立高级小学。解放初期,由于日伪的破坏,兵荒马乱,到处破烂不堪,又因以公路为界分为两个区管辖,此处就没有了机关、学校。到解放后的1956年,我县第二中学原计划在此地建立,因集大、人多,怕影响学生就读,改在了此地以北不远的地方建校(即刘集中学),今龙桑寺镇中学。
  四、共产党在我县的发祥地
  “七·七”事变,日寇大举南侵,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纷纷起来抗日。尤其是各有志之士,先后从城市到农村组织抗日力量,加紧共产党的活动。我县的第一个中共支部、中共县委就是在此地(龙桑寺乡农学校)诞生的,她是由曲阜师范学校毕业的丁润生同志组建的。当时,他以教务主任的身份为掩护,秘密发展了党员,于1937年8月,建立了龙桑寺党支部,同月,建立了中共商河县委员会,丁润生任书记。从此,商河县有了党的活动。那时,日伪岗楼林立,据点星罗棋布,龙桑寺是日伪在我县的三大据点之一,常年有日军住守,又因是商惠之间的重镇,公路两侧封锁沟的中枢就设在此处。因此,对我党开展抗日游击活动威胁很大。为打掉其敌人的嚣张气焰,使我在公路两侧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活动的交通线畅通,于1939年冬,我某部战士贺春悔在该据点打死门岗,抢走枪支的事迹曾闻名冀鲁边区。群众破路、破坏封锁沟的事屡出不穷,使得敌人不得安宁。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解放,全镇在抗日战争中有六名烈士为之牺牲,在解放战争中,为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为之揖躯的有五十六名烈士;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革命战争中,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出生命的有七名烈士。
  五、三十二联庄的来历
  过去传统的说法,龙桑寺是三十二联庄的,每逢集市,在传统的管理方面,三十二庄联合管理,分四个角头,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角,每个角八个村,共三十二个村。
  东北角由邱家、位家、徐家、豆家、黄马家、大刘、李铁匠、李举人村组成。
  西北角是姜家、袁家、李家、彭庄(刘集东头姓彭的)、任家、潘家、付家、杨家。
  东南角是李官庄、张老庄、张佑、小王、东刘木、西刘木、杨茂家、谢家。
  西南角是苏家、芦家、大王庄、东店子、西店子、店子吕、惠民李(李胡头)、范家。
  设有首寺管理集市,是庙会的常设机构,每年每个角头派两人参加首寺机构,并从八名中推选一名为主管首寺。每逢集、会在三十二联庄中各派一人负责集市管理和征收课损、毛税,任期一年。每人一年定酬金为八吊钱。每年的元宵节,文化生活尤其活跃,三十二联庄的大秧歌,在十五、十六两天都来此地表演,特别是高跷队必须在此三处高大建筑的台阶上蹦上蹦下,以显示其水平和功底、这是一年来劳动人民最快乐的时节了。

知识出处

商河文史

《商河文史》

本书收录了《商河县教育机构的沿革》、《抗日战争前商河县的教育情况》、《县立女子小学简况》、《县立第一小学》、《龙桑寺乡农学校》、《县立第七完全小学的建立》、《我所了解的商河县立模范初级小学情况点滴》 等回忆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龙桑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