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放前的教育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669
颗粒名称: 一、解放前的教育概况
分类号: G529.52
页数: 3
页码: 133-135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怀仁镇原属德平县第四区,在怀仁这片土地上,属日寇占领区,其据点和岗楼就设在怀仁街,他们横行乡里,无恶不做。当地群众深受其害,更无暇顾及教育。当时有50个萧条冷落的村庄、近20处村小学、教师23名、学生356人。校舍破烂不堪,教师奇缺。有的学校设在破庙里,有的设在地主家的闲院里,“黑屋子、土台子、里面一帮泥孩子”是这个时期的真实写照。没有统编教材、没有严格管理、费用开支得不到保证、学校进行的是封建教育、奴化教育。共两个班,3名教师。由于国土不断受到日寇的侵犯,抗日热情在师生中迅速高涨。该校虽然在日寇的眼皮底下生存,但该校的师生都很有民族气节,不当亡国奴,不做汉奸。
关键词: 怀仁镇 教育情况 解放前

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怀仁镇原属德平县第四区,在怀仁这片土地上,属日寇占领区,其据点和岗楼就设在怀仁街,他们横行乡里,无恶不做。当地群众深受其害,更无暇顾及教育。当时有50个萧条冷落的村庄、近20处村小学、教师23名、学生356人。校舍破烂不堪,教师奇缺。有的学校设在破庙里,有的设在地主家的闲院里,“黑屋子、土台子、里面一帮泥孩子”是这个时期的真实写照。没有统编教材、没有严格管理、费用开支得不到保证、学校进行的是封建教育、奴化教育。
  1943年春,日寇为进一步推行奴化教育,在怀仁街建立了村小学,校址设在原来的盐店里。共两个班,3名教师。当时学校有两套课本,一是学习日语,唱日本歌。鬼子一进校,就拿出这套课本。二是学习八路军编写的教材,唱抗日歌曲,记得有一首《满江红》,歌曲的第一句歌词是“怒发冲冠……”,学习的主要课程有国语、算术、修身、珠算等。由于国土不断受到日寇的侵犯,抗日热情在师生中迅速高涨。
  当时的校长兼国文教师是周克增,此人是中共党员,他以教书为掩护,在师生中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他方法巧妙,机智灵活,并得到了日本人的信任,他提出的要求,日本人大部分能满足,就这样,学校在敌人的据点下生存,周老师也多次利用学校做掩护,积极开展党的活动。有一次,日寇把抢来的粮食堆放在学校里,他秘密通知八路军把粮食运走,然后叫人把他捆起来,再到鬼子据点去报告说:“八路军把粮食抢走了!”敌人干着急又没有办法,并还认为周老师是“大大的好人”。解放后,周克增老师任怀仁区第一任区长,后曾担任浙江省粮食厅厅长。
  该校虽然在日寇的眼皮底下生存,但该校的师生都很有民族气节,不当亡国奴,不做汉奸。该校的毕业生,有的走上了抗日的前线,成了抗日英雄,有的成了解放初期的共产党干部,分赴各条战线。

知识出处

商河文史

《商河文史》

本书收录了《商河县教育机构的沿革》、《抗日战争前商河县的教育情况》、《县立女子小学简况》、《县立第一小学》、《龙桑寺乡农学校》、《县立第七完全小学的建立》、《我所了解的商河县立模范初级小学情况点滴》 等回忆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卜凡俊
责任者
谭桂珍
责任者
信德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怀仁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