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镇解放前后的教育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668
颗粒名称: 怀仁镇解放前后的教育情况
分类号: G529.52
页数: 8
页码: 133-1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怀仁镇解放前后的教育情况。其中包括解放前的教育概况、解放后的情况等。
关键词: 怀仁镇 教育情况 解放

内容

历史长河,岁月悠悠。在过去的年月,怀仁镇的人民就比较注意教育事业。有的家庭虽然贫穷,为了让孩子多上几年学,千方百计,省吃俭用,有的卖房卖地,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有所作为。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怀仁镇的教育事业有了空前的发展,人民办学的积极性极为高涨,教学质量在全县首屈一指,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才。
  一、解放前的教育概况
  抗日战争时期、怀仁镇原属德平县第四区,在怀仁这片土地上,属日寇占领区,其据点和岗楼就设在怀仁街,他们横行乡里,无恶不做。当地群众深受其害,更无暇顾及教育。当时有50个萧条冷落的村庄、近20处村小学、教师23名、学生356人。校舍破烂不堪,教师奇缺。有的学校设在破庙里,有的设在地主家的闲院里,“黑屋子、土台子、里面一帮泥孩子”是这个时期的真实写照。没有统编教材、没有严格管理、费用开支得不到保证、学校进行的是封建教育、奴化教育。
  1943年春,日寇为进一步推行奴化教育,在怀仁街建立了村小学,校址设在原来的盐店里。共两个班,3名教师。当时学校有两套课本,一是学习日语,唱日本歌。鬼子一进校,就拿出这套课本。二是学习八路军编写的教材,唱抗日歌曲,记得有一首《满江红》,歌曲的第一句歌词是“怒发冲冠……”,学习的主要课程有国语、算术、修身、珠算等。由于国土不断受到日寇的侵犯,抗日热情在师生中迅速高涨。
  当时的校长兼国文教师是周克增,此人是中共党员,他以教书为掩护,在师生中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他方法巧妙,机智灵活,并得到了日本人的信任,他提出的要求,日本人大部分能满足,就这样,学校在敌人的据点下生存,周老师也多次利用学校做掩护,积极开展党的活动。有一次,日寇把抢来的粮食堆放在学校里,他秘密通知八路军把粮食运走,然后叫人把他捆起来,再到鬼子据点去报告说:“八路军把粮食抢走了!”敌人干着急又没有办法,并还认为周老师是“大大的好人”。解放后,周克增老师任怀仁区第一任区长,后曾担任浙江省粮食厅厅长。
  该校虽然在日寇的眼皮底下生存,但该校的师生都很有民族气节,不当亡国奴,不做汉奸。该校的毕业生,有的走上了抗日的前线,成了抗日英雄,有的成了解放初期的共产党干部,分赴各条战线。
  二、解放后的情况
  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怀仁镇的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1951年3月19日,正式成立了怀仁完小,这是怀仁第一所完全小学,也是有史以来的最高学府。当年招收两个班,80名学生。通过考试,凭分录取。课程设置有语文、数学、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教师7名,师资力量堪称雄厚,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学校的业余活动也丰富多采,相继组织起文艺宣传队,武术队和花棍队,节假日、星期天到附近村庄为群众演出。为破除封建迷信,提倡男女平等,演出的剧目多是自编自演,如《小女婿》、《柳树井》等,很受群众欢迎。
  建校初期,使师生难忘的一件事是,张家忠老师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一首歌,题目是“植树”,师生看后,欢欣鼓舞,奔走雀跃,并由此带动了师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怀仁完小也和其它学校一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停课闹革命,成立了各种学生组织。此时学校秩序混乱,师生整天开大会,呼口号,走上街头闹革命,搞游行,贴大字报,今天你整我,明天我整你,下到村里揪走资派,搞斗、批、改,教师无心教,学生无心学,荒废了学生。此时全社小学,也基本处于类似情况。文化大革命后期,学校逐步走向正轨。
  在怀仁完小,第一任校长徐岱东,依次是李照德、宫恩奎、刘延贵、邱玉堂、田冠昌、付泽丰、孙秀珠、王志江、张丙宽、张传信同志担任。
  1969年春、成立怀仁中学、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招收四个班,200余名学生,教职工12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学校各项制度还比较严格,安定团结、政通人和。学校比较有名的学生李会珍,在种实验田,走《五·七》道路中,做出了成绩,被纳新为中共党员,并成为党委委员,后被保送到大连工学院,学习船舶工程力学。
  这期间,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劳动建校,成绩突出。师生用汗水垫起了宽广的操场,修建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大办农场,饲养厂,通过劳动,不但增强了师生同群众的感情,也学到了一些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并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届学生,走向社会后,普遍反映较好,有的成了全国有名的战斗英雄,有的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校长张传信,和师生共渡了这段时期,他治学严谨,勤劳节俭,工作认真,公私分明,受到了全体师生的一致好评,现己回原籍平原退居二线。
  1978年8月,怀仁中学改为商河八中,直属教育局领导。校长孙振奎,教导主任姜国新,后期,信德清接任教导主任,教师由全县统一调配。此时,学校占地面积已扩展到1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学生320名,教职工24人,教学仪器齐全。全县在本校召开了教具制作现场会。图书室存书较多,省广播电台曾报道过商河八中订阅报刊的事迹,这一届毕业生的升学成绩,居全县首位。1981年8月体制改革,商河八中,又改为怀仁中学,属公社领导,取消了高中班,增加了两个初中班。校长先后有卜凡俊、姜国新、庞明春、田兆玉担任。
  1986年8月,怀仁中学,改为怀仁一中,有12个教学班,1034名学生,教职工53人,教学仪器更加齐全,图书己达5200余册。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如学生参加全国数学联赛,有5名同学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参加全国数学、物理竟赛,有6人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少年文萃》有8篇登载了怀仁中学学生的文章。全国举行的语文大奖赛,怀仁中学有两名同学获奖。初一、三班被评为全省的“学雷锋先进集体”。学校1989年升学成绩居全县第一,多科单项比赛名列前茅。学校两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单位,后被命名为“济南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济南日报》、《大众日报》、山东电台先后登载、播放怀仁一中的先进事迹,新华社记者李锦同志也来到怀仁中学采访了校长田兆玉,并在《新华社内参》、《湖南日报》转载。此时,怀仁中学,在附近三县六镇已小有名气,人们信任怀仁一中,愿意把孩子送到该校读书。《济南日报》记者张绍金在专题采访该校文艺宣传队后说:“怀仁一中的德育工作、教学质量、干群关系,真是了不起”。
  怀仁镇的小学教育,也在稳步发展。1986年,借校改的东风,全镇干部群众掀起了更大的办学热情,从党委书记到一般群众,集资260余万元,全镇57个自然村,达到了村村有小学。村办幼儿园明显增多,至1986年8月底,有镇办中学两处,中心实验小学一处,5处学区小学,校校达到“六配套”,全镇48处小学,都有了标准的教室,学生人人有符合卫生条件的课桌凳。院墙、校门、厕所、操场一应俱全。目前全镇各村,最好的房屋是学校。中、小学的教学仪器、设备均达到国家二类标准。一中并建起了高标准的实验室。在校改活动中,怀仁镇成为全县的先进单位。
  由于上下重视,措施得力,充分调动了全镇人民的办学热情,中、小学教育既普及又提高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本镇依靠人民办教育,办出了显著成效,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全县的校改经验交流大会上,镇党委做了典型发言,此后,面上的工作,点上的成绩,已在全县名列前茅。全县的联教计酬工作,是首先从怀仁试点推开,教师招聘制也是把怀仁列入重点,并在全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怀仁镇的中、小学教育,在党的领导下,由于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镇教委连续四年被评为先进单位。
  严谨的治学,扎实的工作,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有用人才,如中央财政部的周子伟,南开大学的邵清文,老山前线战斗英雄杨佃平,都曾是怀仁一中的毕业生。
  总之,怀仁镇的教育,历史悠久,步履稳健,教绩突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定要把全镇的教育事业推向新的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材。

知识出处

商河文史

《商河文史》

本书收录了《商河县教育机构的沿革》、《抗日战争前商河县的教育情况》、《县立女子小学简况》、《县立第一小学》、《龙桑寺乡农学校》、《县立第七完全小学的建立》、《我所了解的商河县立模范初级小学情况点滴》 等回忆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卜凡俊
责任者
谭桂珍
责任者
信德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怀仁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