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乡教育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665
颗粒名称: 沙河乡教育发展概况
分类号: G529.52
页数: 10
页码: 123-1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沙河乡教育发展概况.其中包括解放前的教育情况、解放后的教育情况等。
关键词: 沙河乡 教育发展 概况

内容

第一部分解放前的教育情况(1936年一1945年)
  一、概况
  1936年至1945年,商河县城解放前夕,我乡只有8所规模较小的学校(包括村立小学和私塾)。当时人们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下,认为即使不能升官发财,捞个读书人的名声,也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为人所尊。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比较富裕家的子弟,尽力让孩子上学,殷富人家个别还办起了私塾,以求功名。也有一部分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他们多半在村立小学就读,有的农闲上学,农忙务农,但是,大部分穷人家的孩子,为生活所迫,还不能进入学堂。课程设置,村立小学有修身、国语、算术等;私塾主要是三字经、四书、五经、百家姓,学生以背诵为主。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日寇的侵占,形势的变化,学习的形式和课程也随之变化。日、伪统治时期,日寇为进行奴化教育,曾一度增加日语。后来经过共产党、八路军、游击队的活动,鬼子进村时,拿出日语课本学,鬼子走后,开始学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到了傍晚,就学习抗日民主政府油印的48开纸的抗日小册子。教学方式仍为注入式,老师讲,学生听,没有实验、演示等,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以识字为主。
  二、教师状况
  抗战初期,沙河及燕家北部,龙桑寺的东北部为老九区,教员由区里指定。据调查,当时各校的教员都是当地人,有的就在本村任教,离家远的也不过十几里的路程。教师实行供给制,每月多少斤粮食,多少不等,一般由所在村庄按户(或人)均摊。私塾则是由地主和比较富裕的家庭负担,教师的日常办公用品,由在校学生家中负担。当时的八处小学,共有教师12人,其中中师毕业2名,初中毕业(或肄业)3名,完小程度7名。
  解放前小学毕业生现已县、团级以上人员
  张吉先 武汉军区海军后勤师政委
  李金喜 浙江宁波市水产局党委书记
  梁克杰 德州市交通局党委书记
  于兴仁 四川省渡口市统计局党委书记
  赵如春 德州地区军分区政治委员(大校)
  第二部分
  解放后的教育情况 (1945年—1992年)
  一、各类教育状况
  1、小学教育
  商河县是在1945年9月解放,因本乡是老区,在县城解放前,这里就是抗日根据地。当时全乡共有小学10处,没有高小,在校学生200多名,教师14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由于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群众办学的积极性有了提高,为满足一般群众子女入学,又增建两所小学。1957年建立了沙河完小,地址在沙河河南,有四个教学班,教职工15名。1958年学校增至20所,基本上能满足群众子女上学的要求。三年自然灾害期间(1960年—1962年),受主活所迫,学校和班级锐减,学生上课已无法保证。困难时期过后,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制度,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1966年,在“两条腿走路”的方计指导下,学生达到1600多名,教职工50多人,另有民办小学3处,民办教师11人。“文革”时期,我乡与全国一样,学校停课闹革命,教师被批斗,学校成了重灾区。“文革”后期,教学秩序逐步恢复,到1977年,群众办学的积极性达到了高潮,在“村村有小学,片片有联中”的号召下,各大队都建有小学,在校生达2366人,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1981年,有87个教学班,毕业生468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四化”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教育得到了有力的保证。到1987年,儿童入学率达到99%,在校生的巩固率达97%,12至15周岁少年儿童普及率98%,毕业率100%。至此,全乡有小学24所(包括中心小学),在校生1976人,68个教学班,教师107人,公办38人,民办69人。近几年来,由于各级领导的努力,抓管理、抓教育,在其教育质量上有了较大突破。
  2、中学教育
  1969年春,在“普及中学教育”的号召下,办起了二所联办中学(沙河中学、棘城中学),共四个教学班,学生215名,教职工21名。1970年,在“方便群众、就近读书,普及初中”的鼓动下,又办起五所联办中学,也称为戴帽学校(即西赵、北园、北徐、大胡、王士希),共10个教学班,学生498人,教职工40多名。1971年在“社社办高中的推动下,我乡(社)又办起二个高中班(沙河、棘城各一个),当时由于层层拔高,师资力量缺乏,教学水平低,有的课程无法进行,教学质量严重受挫。1972年春,将沙河的高中班迁入商河二中。1976年由县教育局拨款建起沙河中学,沙河、棘城联中的班级及教员,随之迁入沙河中学,共有四个高中班,二个初中班,教职员23名。1978年招生制度改革后,联中被取消,1979年撤消高中班,到1981年沙河、棘城各一个初中班,1982年联中班全部撤消。从1989年开始,原沙河中学又重新招收初中班三个,教师12名,学生160名。现在沙河中学是全乡的唯一中学,现有六个教学班,26名教师,320名学生,随着师资力量的加强,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
  3、幼儿教育
  沙河乡农村的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比较缓慢,在1958年,各村曾办过季节性的幼儿园(班),以后逐步撤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脱贫致富,对幼儿教育开始重视,各村开始兴办幼儿园。到目前,全乡建有幼儿园16处,幼儿学习班(育红班)16个,幼儿386人,幼儿教师16人,教学设备也较齐全。
  4、职业教育
  1967年在大仉家村曾办起一个农中班,教师2名,学生45名,主要学习树木的种植、果树的修剪、病虫害的防治、柴油机的使用与维修等,在“文革”的冲击下,年底撤消。1971年各所联办中学,都曾举办过编织、医学、柴油机的使用与维修等,以后归属为业余教育。
  5、业余(成人)教育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就非常重视成人教育,并把扫盲工作列入了地方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1954年各乡(镇)设有专职扫盲干部,负责经常性的扫盲工作。“妇救会”、“青年团”也积极配合组成“识字班”,各村办起“夜校”、“千校”15处,经常参加人数500余人,结业人数100多名。
  1964年至1966年,在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下,全乡掀起了“学雷锋、做雷锋”活动,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为业余教育、扫盲工作创造了有力条件,带来了文化学习的热潮。各村大街小巷布置有“识字环境”墙,见物识字、包教到户、送字到门,很快形成了学习的高潮。各种类型的夜校、午校很快发展到20处,参加人数800多人,理论学习200余人。扫盲600余人。十年动乱,虽然也抓过业余教育,但主要搞“大字报”、”大批判”,忽视了文化学习,成人教育流于形式。
  1977年至1979年,业余教育重新得到了重视,夜校学习人数增多,学习效果显著。1979年县委组织“扫盲验收队”经过验收,结业人数538人,我乡被评为全县扫盲先进单位。近几年来,随着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人们对农业技术越来越重视,学科学、用科学已成了群众的迫切要求,于是,植棉学习班、栽培学习班、养殖学习班,修建技术学习班悄然兴起,经有关部门验收考核,已有80多人取得了毕业证书。
  二、学制的沿革与师资力量配备
  1、学制的沿革
  1945年至1966年,小学实行四·二制,即小学四年,高小两年。
  1967年至1992年小学改为五年一贯制。
  1969年至1979年中学实行二·二制,即初中两年,高中两年。
  1980年至1987年实行三·二制,1988年后改为三·三制。
  2、师资力量
  本乡有中学教学班9个,教师34名,其中专科生8人,中师生17人,公办26人,民办8人。小学教学班68个,教师118人,公办38人,民办80人,其中中师毕业34人。

知识出处

商河文史

《商河文史》

本书收录了《商河县教育机构的沿革》、《抗日战争前商河县的教育情况》、《县立女子小学简况》、《县立第一小学》、《龙桑寺乡农学校》、《县立第七完全小学的建立》、《我所了解的商河县立模范初级小学情况点滴》 等回忆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符春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沙河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