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桥乡教育状况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658
颗粒名称: 岳桥乡教育状况综述
分类号: G529.52
页数: 6
页码: 109-1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岳桥乡教育状况综述的情况。其中包括教育前教育状况、解放后教育状况等。
关键词: 岳桥乡 教育状况 综述

内容

教育前教育状况
  解放前本地教育事业一直比较落后,清朝奉行封建科举制度,大多数村庄没有学校,多数少年儿童不能上学读书。据调查,附近的几十个村中只有岳桥、段集、泮桥、官庄等几个大村设有学校。掌管学校的是村里的乡绅富户,学生学的是《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由于教育质量低,成才者廖廖无几。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伐政府统治时期,本地仍然沿用旧制。科举制度虽然废除,但办学形式基本上还是清末那一套,只是教材改为教科书。上学读书的大多数还是富家子女。1932年,学制改为“四二”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即是这样,本乡也只有岳桥村设立一处高小,即商河县第六高小。
  经调查,六高的大致状况是这样。该高小建于1932年。校址设在岳桥村。新旧校舍60余间。当时,高小校长由县长委任。六高的校长是张慈云。家是白桥乡指挥李村人。教员又有校长聘任。校长张慈云共聘任了5名教员。高级3人,初级2人。教学班共四个,高级班两个,初级班两个,141名学生。学制二年,所用教材是民国科教书。另外,供学生课外阅读的新旧图书800余册,在开设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有篮球、跳高、跳远等简单的活动。全年学校经费1932年是1947.6元,1933年是2160元。1937年“七七”事变后,六高停办。
  六高停办五年后,也就是1942年,在岳桥村的六高又开学。校长仍是张慈云,教员共7人,学生70余人。这时教师的待遇有所提高,最低的是十二块银元。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六高又一次停办。
  解放后教育状况
  1948年全省解放后,本地的教育工作进行了恢复和整顿。1950年岳桥划为第四区。赵连升任文教助理。燕赵设立完小。李连成任校长。教师21人,学生273人,编为六个教学班。同时,下设乔尹、段集、联伍、菜园、岳桥五个中心点,中心校长负责本中心的工作,这个时期,70%的村都办起了学校。
  1955年,王福兴同志任文教助理,王清哲任扫盲校长。1957年撤区改乡,由王守印任乡总校长。1958年,文教助理代替总校长,魏守光任公社文教助理。1959年,卜繁俊任公社文教助理。这一年商(河)乐(陵)合并,岳桥设立乐陵第十三中学,宋子彬任校长。1960年到1961年,张连云任文教助理。1962年刘长胜任文教助理。由于自然灾害造成国家经济困难。1962年,十三中撤消,燕赵完小校址迁至十三中旧址,季子敬任校长,赵树春任教导主任。1963年——1964年刘其安任文教助理。
  1966年文革开始,教育秩序被打乱。1968年小学学制由六年制改为五年制,刘秀清任文教助理,庞传山任扫盲校长。1972年至1975年,贫管组管理学校。1976年,粉碎“四人邦”后,教育工作得到了恢复。张秀芬任公社教育组长,张宗然任文教助理。1985年,赵树春任文教助理,邢传猛任扫盲校长,张芳任岳桥中学校长,张纯贵任教导主任。教育机构逐步健全和完善,教育质量迅速提高,成批人才不断涌现。
  中学教育。1959年岳桥设立乐陵第十三中学。校址在岳桥村东。第一年招收学生108名,编为两个班,1961年发展到六个班,学生324人,教职员工32人。由于三年经济困难,1962年春,十三中停办。
  1968年,根据上级高中不出公社,初中小学不出村的指示精神,岳桥又一次设立中学,段集、康家、联伍、菜园都设立了联中,全公社学生达510人。1971年,岳桥中学开设一个高中班,1975年,菜园村也开设了一个高中班,由于师资水平低,教育质量下降。
  1978年,岳桥中学改为商河七中,高中班四个,初中班六个,学生745人,教职员工64人,高初中都是“二二”制。1980年调整中等教育机构,撤消七中,改为岳桥中学,停办高中班。1986年,岳桥中学初中班九个,学生620人,教职员工64人,其中包括校办印刷厂的13名职工。这时,教学秩序得到了恢复,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小学教育。从建国到1957年,本乡小学发展到22处,教师65人,教学班44个,学生1200多名。1958年以行政片为单位设立大学校,由于困难重重,教育质量无法提高。1959年,大学校解散,从1960年开始,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学校被迫停课。
  1963年本乡教育开始恢复,到1965年,全乡开办小学27处,教师71人,教学班60个,学生1750多名。
  1966年“文革”开始,小学教育同样受到冲击,学生停课闹革命。1968年实行教师回村,搞得教育工作混乱。1972年教育秩序有所恢复,“四人邦”又提出开门办学,批林批孔,致使教育工作无法开展。
  1976年拨乱反正,恢复了考试制度,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育质量迅速提高。1983年民办教师实行联教计酬制,月工资65.5元。据统计,1986年新建校舍170余间。1987年,本乡“六配套”学校达五处,这样以来,极大的鼓舞了教与学的积极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扫盲教育。建国后,村村纷纷办起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扫盲班,利用冬春两季,大办午校、夜校、技校,教师学生配合村里的文化人员进行扫盲工作,成效显著。
  1958年扫盲工作出现高潮,田间地头组织农民学文化识字。“文革”十年中扫盲教育全部中断,1977年扫盲教育得到恢复。各学区中心配备扫盲辅导员一名,负责扫盲工作。1987年春,经地区检查验收,宣布扫盲任务完成。
  幼儿教育。从1982年开始,本乡提倡学前儿童入学进行学前教育。全乡大部分小学都开设了学前儿童入学教育班。1986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幼儿教育列为妇联工作。全乡先后办起了幼儿园17处、受教育的学前儿童达434人,教师17人,月工资40元。这样,把幼教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知识出处

商河文史

《商河文史》

本书收录了《商河县教育机构的沿革》、《抗日战争前商河县的教育情况》、《县立女子小学简况》、《县立第一小学》、《龙桑寺乡农学校》、《县立第七完全小学的建立》、《我所了解的商河县立模范初级小学情况点滴》 等回忆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岳桥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