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校的历史背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646
颗粒名称: 一、建校的历史背景
分类号: G629.285.2
页数: 2
页码: 85-86
摘要: 1927年后,商河县的初级教育开始了较大的发展,在北伐革命的影响之下,龙桑寺内的神像被砸,香火停止,寺内的主持和尚——如森,被赶回惠民县西三铺老家。之后,由县政府批准,在寺内庙宇旧址上,建起了商河县立第四高级小学,正式成立于民国十八年。后来,又进行了改建,把寺内东边的“魁兴楼”、“文昌阁”扒了,用此砖瓦修建了学校的部分教室、宿舍,学校的四周修起了很高的围墙,并在周围四角盖起了护校的小楼,据记载,当时校舍已达91间,“四高”已初具规模(见附图)。当时的经费来源,除县直接拨款外,还向龙桑寺周围的大户进行募捐。据《重修商河县志》民国18年至19年,每年约支洋三千余元,20年至23年,每年约支洋四千零八十四元。
关键词: 商河县 小学 概况

内容

1927年后,商河县的初级教育开始了较大的发展,在北伐革命的影响之下,龙桑寺内的神像被砸,香火停止,寺内的主持和尚——如森,被赶回惠民县西三铺老家。之后,由县政府批准,在寺内庙宇旧址上,建起了商河县立第四高级小学(后改为完全小学,又改为县立龙桑寺小学),正式成立于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后来,又进行了改建,把寺内东边的“魁兴楼”、“文昌阁”扒了,用此砖瓦修建了学校的部分教室、宿舍,学校的四周修起了很高的围墙,并在周围四角盖起了护校的小楼,据记载,当时校舍已达91间,“四高”已初具规模(见附图)。
  当时的经费来源,除县直接拨款外,还向龙桑寺周围的大户进行募捐。同时也在学校师生中募捐,每人一块银元。据《重修商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三月版)民国18年至19年,每年约支洋三千余元,20年至23年,每年约支洋四千零八十四元。

知识出处

商河文史

《商河文史》

本书收录了《商河县教育机构的沿革》、《抗日战争前商河县的教育情况》、《县立女子小学简况》、《县立第一小学》、《龙桑寺乡农学校》、《县立第七完全小学的建立》、《我所了解的商河县立模范初级小学情况点滴》 等回忆文章。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商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