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我的家世和艺术根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市中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601
颗粒名称:
一、我的家世和艺术根基
分类号:
K825.7
页数:
5
页码:
125-1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利津县“杨派”杨立德的家事和艺术根基。
关键词:
杨立德
家世
快板
内容
我原籍山东省利津县城里杨家胡同。因为穷,祖父杨吉业带全家来到济南。开始在黄河渡口卖粥,日子过得十分艰难。那时父亲杨凤山和我叔杨凤岐,都才十几岁,先是跟“拉洋片”的帮忙,在赶集赶会的时候,结识了唱“武老二”的名家卢同武。卢非常喜欢我父亲,我父亲向他提出拜师学艺,他不许,而是代师收徒作为师弟,但演唱技艺由他亲自传授,并同样收了俺叔。从此奠定了我们这个快书世家的根基。1957年7月,在山东省曲目工作会上,听老前辈杨教常,以及周同宾、傅永昌、宋宗科一起谈论快书的历史,才知道我父辈的师爷爷就是“武老二”创始人傅汉章,叔师祖就是号称“三钧不敌”的老赵震,他的师父是魏玉河,绰号魏傻子,唱起来一股劲儿,专爱唱大回头。父亲的师兄弟还有卢同文、杜永春两人。山东快书历史不算长,我父亲、叔父才是第三代传人。
我父亲个头不高,人称“杨大辫子”。说“武老二”时,斜披大皮袄,大辫子往脖颈上一盘,唱起来口正脆火,赶劲解气,动作洒利,一个飞脚能踢到鼻子尖,钢板的嘟噜,能打几分钟,满彩!那时济南趵突泉、国货商场的书场茶社,已不像以前那么红火,随着商埠的开辟,南岗子(新市场)成了说书的重点活动场所。我父亲特别是叔叔又与崔金林结拜,学了相声、魔术,就在南门里撂地。后来置了大棚,成了当时驰名济南书坛的“荀、杨、黄”三大将之一。荀是荀春盛,唱京口落子;黄是黄春元(绰号黄六牙)唱木板大鼓;杨就是我父杨凤山。三大将名震济南,各有绝活。我婶子和父亲一个姓张的徒弟(铁路搬运工)都说过:“你父亲买卖真红火,一场书说下来,面袋子装铜子儿自己扛不动,雇人往家扛。”
还听我叔叔、婶子说,当我父亲在新市场干得正响时,从徐州来了个唱“武老二”的姓戚的,他听了我父亲两天书,没在济南摆场。我父亲去店里拜望过他,还领到家里来过。后来听傅永昌说:“那就是戚永立,当时在徐州正红。听说济南红了杨凤山,想来对买卖。看了两场,你老头儿又去店里看他,二人谈得投机,南北两员大将成了朋友。”
当时商埠刚开,岗子南边还是个杀人场。杀人就得从岗子南门路过。这天父亲正在说书,杀人的路过,观众都去看热闹。场子被搅了,父亲也挤到路边去看,谁想要斩的犯人听过我父亲的书,正摇摇晃晃地唱着二黄往前走,一眼看到我父亲,就大声喳呼:“杨大辫子,下辈子再听你的‘武老二’了!”一句话祸从天降,官员误认为我父亲是他的同伙,绑上带走了。书词公会赶紧出面去保,可万恶的军阀能错抓却不轻放,押他陪决后才释放回家,回家后一连病了半个月就去世了。
父亲死后三个月我才降生到这个世界上。不久生母带我被人拐跑,后经叔叔、婶子打官司,才把我这棵独根苗争回来。四五岁我就跟着叔叔上地,学了相声《训徒》、《大上寿》等小段。快书也是叔叔手把手教的,学了《大闹马家店》、《石家庄》等和一些小段儿。那年我才5岁,学不会就被一脚踹老远。年小学活不多,却是实授。那年冬,我叔叔又病故了,我一个6岁的孩子,过早地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我上地抡个早,婶子给我敛钱,靠着长辈的人缘,谁都可怜我小,挣的钱倒还可以糊口。这期间,父亲姓张的徒弟,不断照顾我,教全了我《石家庄》和《十字坡》。生活逼迫我非得认真学艺不可,不然就没有饭吃。所以自小用心,不只是摹仿,主要是用脑子。我生性腼腆,干这个本不够料儿,简直是逼出来的。
作为我生活中又一转折,是12岁那年被高福来骗到了乡下。开始为他当兄弟,后来又说是他徒弟,最后变成了他的奴隶。张口就骂,抬手就打,百般虐待。我跟他走遍了平阴、东阿、高唐、恩县、夏津、武城、在平、博平等地,替他挣了不少钱,他和姘头吃香的喝辣的,打了我还不给饭吃,老百姓实在看不过去,要揍他,吓得他连夜推车跑了。我只好一个人流浪,想挣钱回济南,曾跟辛三和学做擦床工;又跟杨会文卖过明药,在曲阜圣人门前干得挺红火,挣钱也不少,可又被他连行李也拐跑了。我气得病倒在曲阜,好心的房东大娘在小屋里给我搭了个铺,每天给口吃的,这样我总算活过来了。20天后病刚好,我就下地帮她收秋。后来,我到过泗水、兖州、邹县、滕县、徐州等地说书。转到1939年夏天,才回到济南。
回济南后,先在吴平江地上与他“合穴”,后来自己又到西市场、劝业场干过。在乡下的那一段,高福来人品虽坏,但在艺术上给我不少熏陶。特别是撂地摔打,唱不住人不行,这是一段难得的锻炼啊!尤其是得以深入地接触农村生活,接触质朴憨厚的山东农民,也接触了各类江湖先人,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说书,如何才能说好书,这是我以后进行艺术创造的基础。这叫受几年苦终生受用。在济南,我与高元钧兄相识,格外投缘。还一块到章丘去说过相声。当时小报上就登过“高大鼻子和杨小麻子合说相声”的消息。那时我们到一块就探讨艺术,讨论过适应城市听众需要改说“清口”的问题。
杨家的快书(当然包括我)虽然渊源于卢同武,但应当说我的老师很多。我还得到过于传宾的传授,邱永春的指点,高福来的影响尤其不容忽视。此外,吴平江、周同宾、傅永昌、高元钧诸好友,都曾给我许多帮助,相互切磋过技艺。还有济南方言相声界的前辈崔金林和吴景春等,也都给过指点和熏陶。
这一切都是我的艺术根基。古人说“汇百川而为沧海”,我虽然不过是沧海中的一个小水珠,但道理却是一个。集众家之长,能根据个人具体条件加以创造,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知识出处
《市中文史资料》
本书概述了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解放前后的发展史,包括工业、商品贸易、教育、卫生的发展史。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立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