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寺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333
颗粒名称: 灵岩寺简介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3
页码: 49-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清县志灵岩寺简介、其中包括中国名胜词典、千佛殿、墓塔林在寺院西等情况。
关键词: 灵岩寺 简介

内容

灵岩寺座落在县城东南31.5公里处灵岩山南坡上。
  清道光修《长清县志·灵岩志略》载:灵岩山又名方山、秦时称昆仑山,属泰山郡。……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毁寺,昆仑山复称方山。北魏孝明帝建寺于方山之阴日“神宝”(今小寺),后建寺于方山之阳日“灵岩”唐德武初(公元816年)寺属齐州济南郡山荏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丰齐县,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丰齐并入长清,寺属长清之始。宋属京东路济南府长清县,景德年间(1004年)明成化四年(1468年)改名敕赐景德灵岩禅寺,嘉靖元年(1522年)复名灵岩寺。
  《中国名胜词典》载:“相传苻秦永兴(公元357年)中,竺僧朗来此说法,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故得名灵岩”。寺兴于北魏,盛于唐宋,最盛时殿阁四十余处,禅房五百多间,僧侣五百余人。与天台清国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同称天下寺院四绝。经历代修葺增建,寺院布局恢宏,文物古迹丰富。主要建筑有千佛殿、大雄宝殿、御书阁、钟鼓楼、辟支塔等。还有积翠证明龛、墓塔林、五花殿(现已坍毁)及唐代李邕撰书“灵岩寺颂碑”,元代日本僧人邵元撰书“息庵灵岩寺道行碑”和唐、宋以来碑碣,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寺周群山环抱,深奥幽邃,寺内外的汉柏、摩顶松、朗公石、可公床、一线天、对松桥以及五步三泉、镜池春晓、方山极翠、明孔晴雪等胜景,都别具情趣。清代学者玉士祯有“灵岩为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其游”之说。
  千佛殿:在灵岩寺内,唐代始建,宋代拓修,现存殿为明代建筑,其前檐下柱础仍为唐、宋遗物。殿阔七间,进深四间。彩绘斗拱、疏朗宏大,柱础古朴。殿中三座大佛,中间是毗卢佛为藤漆制成。两边为铜铸弥勒、药师佛。四壁有众多高30厘米的木、铜制小佛。壁前分列四十尊高101—120厘米的罗汉和高僧祖师彩色泥塑像。塑像以当时人物为基础,摆脱了一般佛教造像的固定形式,喜怒哀乐,神态逼真,且无一雷同,梁启超游览至此,叹为“海内第一名塑”,立碑于殿前。佛像塑造年代,一般为宋塑个别是元塑。
  寺内辟支塔,为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至嘉祐二年(1057年)建。塔基为石筑,四周浮雕是阴曹地府酷刑场面,塔身砖砌、八角九级,通高约54米。檐下华拱两跳。底部三层设有平座、重檐,三层以下皆单檐,顶冠铁制塔刹,由覆体、相轮、圆花、仰月、宝珠组成,并有铁链八条,分别有九层檐上的八尊金钢拽引加固。底层设有塔心柱,有砌阶梯可以登塔,五层以上沿塔身外檐旋转登上塔顶。塔身挺拔、雄伟、耸立山腰,登临其上尽览灵岩景物。
  墓塔林在寺院西。有自唐至清灵岩寺历代住持僧的墓塔一百六十七座。其形制多样,造形优美,数量众多,为国内罕见。最早的慧崇塔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为一重檐单层石塔,塔身南面辟券门,东、西两侧为假门,门内一人半露作启门状,门上雕有狮头、伎乐、飞天、武士等图像。塔顶出檐两层,以石板迭涩挑出又层逐内收,上置露盘,仰莲、宝珠组成的塔刹,古朴优美。另有志铭古碑八十一通,其中元至正元年(1341年)的“息庵禅师道行碑”为留学中国二十年的日本正法禅寺住持邵元和尚撰书,碑文洋溢中日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是两国人民自古友好往来的珍贵实物资料。
  积翠证明龛:亦称证明功德龛、方山证盟殿。置于灵岩寺后方山之巅。唐初开凿,北壁雕塑释迦像,高约5米,形容壮硕生动,体态丰满自然,身着袈裟,结跏趺坐。东西壁各雕菩萨一尊,雕刻技法与释迦像同。龛内镌有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修“方山证明功德记”和唐、宋题记多处。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龛外增修万形石室,迭涩出檐,墙垩朱丹,更为壮观。故龛俗称红门。龛上绝壁如削,为灵岩胜景之一。灵岩寺曾定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2年经国务院公布定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现已对外开放,每日有数以千计的中外游客来此观赏。

知识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

《长清文史资料》

本文史资料将记载长清县人民可歌可泣的创业史,殷切的希望我们的老党员、老干部和阅历丰富的各界人士,特别是那些参加过历史演变的老人,及时地把自己亲身经历和见闻,真实地撰写下来,以流传千古,开拓后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