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186
颗粒名称: 电影
分类号: J95
页数: 6
页码: 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章丘电影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章丘 电影 黑白有声电影

内容

被人们誉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的电影,是1921年(民国十年)才开始进入章丘的,首次放影是在旧章丘(今绣惠镇)北马道(今章丘一中操场)大场,系无声电影,内容多是些飞禽、走兽、虫鱼、花鸟之类。1928年之后,影片内容由物到人,如《荒江女侠》、《火烧红莲寺》、《女侠宝凤珠》、《西游记》等,有故事情节、有人物活动,看后能给人以思想教育和艺术享受。
  1936年,黑白有声电影首次出现在章丘县衙,放映了《姊妹花》和《再生花》。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曾于1938年在伪县府门前和城隍庙附近,连续上映了《东亚共荣圈》这一为侵略魔鬼涂脂抹粉的故事片。据说,影片映出时,有的中国观众当场义愤填膺骂道:“东洋鬼子一手舞着带血的屠刀,一手摇曳着‘橄榄枝’,真是挂羊头卖狗肉,明明是杀人恶魔,却偏偏戴上救世主的光洁圣圈”。不少人影片未终便纷纷离去。
  1948年秋,济南解放后,解放军某野战医院驻在翟家庄和东、西鹅庄,部队电影不断前来慰问演出。这是有声电影第一次出现在章丘农村。银幕架在村头空旷的场地上,光荣负伤的战士坐在正面,他们的周围挤满了男女群众。放映前,战士与群众互相拉歌,犹如军民联欢晚会。翻身农民大开眼界。
  新中国诞生后,章丘人民对电影这个亲切的名子,不再感到陌生,但毕竟少见,有时听到某地有电影,往往外出四、五十里去看。1951年春,山东电影教育工作总队第五小队来章丘,在黄家湾、埠村镇演出苏联影片《玛丽黛传》和《青年近卫军》等,据埠村镇一场约计观众达万人,太阳未落,四外八乡的群众象赶山会似的朝埠村放映场地涌来。
  1953年,泰安地区电影放映中队第51小分队分工负责章丘县的电影放映工作,全县较大的村镇,每年都能看到电影。1955年,我省电影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根据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艺需求,这个电影小队便下放到章丘,使我县具备了组建电影队的条件。在县文化村的具体领导下,正式建起了章丘县电影队,队部设在章丘城东关,队长车耀华,放影员吴乃臣,发电员赵宗臣,运输员袁玉明。那时下乡放映是非常辛苦的。行路靠马车,发电靠自摩,山道崎岖怪石嶙峋(如胡山区、垛庄区),洼路坎坷雨泥风沙(如高官寨区、黄河区)。晴天干道还好,能日行几十华里,如遇阴雨风沙,那就苦不可言了。一般情况下,爬山或路过沙滩时,全体队员都要下车,绳子套在肩膀上,帮牲口拉车。一到放映地,来不及休息,便分头活动起来,直到银幕挂好、麦克风响了,队员们才进村公所或学校开饭。吃的是面条和馍头,菜以豆腐、鸡蛋为主,很少吃肉,根本就不动酒,更无村干部奉陪。当降下银幕、骡马喂饱,这才洗洗脸,松松腰,打开铺盖卷,挺身一倒,十分舒服。这样的下乡放映生活持续了十多年。
  1965年,在县文教局直接领导下组建了“章丘县电影放映队县队部”,下辖3个分队:
  第一分队,队长庞传文。
  第二分队,队长吴乃臣。
  第三分队,队长孙永生。
  县队部设副队长、会计各1人,副队长车耀华负责全部工作。1958年,队部随政府迁至明水,先在明水剧场后去章丘四中。1959年,本县组建了第一个35毫米移动式提包机放影队,序为第四分队,队长张振海。该机组的诞生,将章丘县的电影事业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同时也相应地提高了各分队的放映质量。1965年,电影队建立了党支部,由张振海任支部书记,直属县委领导。从此,章丘县的电影事业不论在政治上还是业务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支书张振海为人思想进步,精细过人,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在他积极领导下,电影分队于1966年由原来的4个发展到11个。各分队队长姓名如下:
  袁士奎 苗秀海
  张玉利 王绍海
  王恒岭 袁方庭
  李金祥 张思柱
  吴乃臣 崔国岭
  尹延东
  至此,这个面积约一千七百平方公里、一千多个自然村、人口近百万的章丘县,达到了村村挂过银幕、人人看过电影、山山水水留有电影队员足迹的程度。在文祖公社(现文祖镇)三德范村的西南面,是风景幽美的锦屏山,上面住有一户人家,是清代道士李华南的后人。他们年年岁岁与山峦、松柏、仙云、野鹤为友,除当家的男子下山购买点生产用具和生活必需品外,其他成员特别是妇女,几乎是与社会隔绝,即使象新中国诞生、大跃进、大搞钢铁和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时代变动,似乎也和他们无关。我们的电影队员为使这个深山中的一家人能看上电影,在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的帮助下,抬机器上山,终于使他们全家人饱尝了银幕艺术的幸福。
  正当章丘电影事业朝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大方向长足前进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革”风暴席卷而至,电影也将同其他文学艺术一样,被视为封资修“黑货”,要接受这场风暴的洗礼。1968年,电影体制改革,国办16毫米放映队分别下放到各公社。县电影队部改为县电影站,1972年又改为县电影管理站。这年我任县文化组(文化局前身)长,直接参与电影工作的管理,因此对这时期电影事业的发展变化更为了解。
  为了更好地发挥电影这一别具艺术特点的宣传功能,我们密切配合时事以及全县广大农民的需求,绘制了许多科技与文艺相结合的幻灯片,在宣传政策、提高农民靠科技致富思想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如《防治棉蛉虫》、《家庭养鸡》、《关于二胎生育政策的暂行规定》等,曾多次获奖并受到县委、县府领导的好评。1979年和1981年两次被评为省电影宣传先进单位。1982年,县电影管理站改为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隶属县文化局领导。
  下面我再简单介绍一下关于电影院的建立、农村电影放映事业和科教电影放映方面的情况。
  ①1963年,在明水汇泉路北,建立了一处露天电影院,由县第四放映分队负责放映。设备简陋,如遇风雪阴雨,只好停放。虽如此,但它毕竟是章丘有史以来第一所露天影院。1974年,国家投资44万元,在露天影院原地动工兴建明水影院,到1977年10月1日落成,面积2270平方米,内设1154个座席,使用“松花江”5501型座机。1985年,购置了宽银幕立体电影设备。自此,章丘电影事业跨入现代化先进行列。
  ②在国办电影放映事业的带动和影响下,1958年绣惠公社(今绣惠镇)建立了全县第一个社办16毫米电影队,业务上归县电影队领导,到1964年收归国营,编为县第六分队。进入七十年代以来,我县农村电影事业有了迅速发展,宁家埠、垛庄、普集等公社相继建立了8.75毫米电影队。嗣后,许多村队也建起了8.75毫米放映队,既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又起到了特殊功能的宣传作用。据1985年统计,全县共有乡(镇)电影放映队18个,村办电影放映队118个,乡(镇)影剧院7个。
  ③1963年,电影队在县委、县府的领导下,由县科协、电影队、供销社、农业局、林业局、卫生局、变电所、文化馆等单位组成科技宣传放映队,到各乡村演出。影片有《颗粒剂防治玉米螟》、《甘薯储藏》、《节制生育》、《棉花红蛉虫》、《消灭地瓜黑斑病》,很受群众欢迎。1965年,县电影队作为先进代表出席了全国科学、教育、电影工作会议。对章丘科教电影放映的事迹和经验,《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大众日报》都先后作了报道。新闻电影制片厂为此特拍了《活跃在农村科技战线上的轻骑兵》的记录片,宣传了章丘科教电影的活动情况。1975年,苗秀海编写了《科教电影放映宣传中的几个问题》,对我县历年来科教电影放映情况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拔乱反正后的1978年、1982年,两次出席全国科技大会,两次参加全国、全省农村文化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章丘县的电影事业,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从一般到先进,经历了漫长曲折的道路。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

《章丘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山东省章丘县历史上政治、文化、人物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史资料。本辑共设革命春秋、杏坛佳话、电影戏剧、古今评说、史海探赜等6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靳奉尘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