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话苍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183
颗粒名称: 盛世话苍桑
分类号: K820.852
页数: 4
页码: 51-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徐传良的生平事迹。
关键词: 章丘 革命 徐传良

内容

我生于1920年,时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9年。许多大清遗老遗少们,仍头盘小辫,盼望所谓“真龙天子”出世,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因为民国以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民国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多少好处。张宗昌督军山东,逼得人民道出“张宗昌坐济南,一两银子八块钱”。一两银子是指五大亩(合15市亩)地的税银,也就是说种五大亩地每年交八块钱的农业税。而在清朝五大亩地每年只交一块钱的捐税。张宗昌的农业税超过清朝农业税的七倍。当时是旱灾、蝗灾三年两不收,即使风调雨顺的年景,每大亩的产量也不过四百斤左右。
  我家只有两大亩地,收入维持不了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只好闯关东(东北)自谋生计。母亲小足女人无生产能力,所以全家四口人只有高粱掺糠度日。那年月疾病流行,荒凉的农村少医缺药,个别庸医不但害人,而且一次用药半年欠债。因此,许多人家求巫拜神,致使死亡率有增无减,特别是婴儿和儿童。我的私塾老师,一生有十三个孩子,活下来的只有七人。
  我幼年家贫,营养不良,七、八岁上患了淋巴腺结核,左颈上有二、三十个,大的象鸡蛋,痛苦难当,真没想到能够活下来。
  民国以来,虽然废除了科举制度,但大多数农村孩子们读的还是私塾。我四岁入塾,读《三字经》、《百家姓》。两年后,妻的祖父是廪生,在县里供职,开始兴办学校,首先在我村(官庄)建了一处,由岳父任教,我这时才从私塾走进学校。后来,山后寨成立了县立第三小学,我即考进了该校的五年级。
  当时,父亲在沈阳御花园村当医生,因年老身居异乡孤独无依,来信要我去沈阳。开始,准备叫我进工厂当徒工,因我体弱多病,日本人不用,因此,只好再入学,以期就业。
  父亲的药店设在沈阳北陵御花园村。所谓北陵就是清朝第一代皇帝顺治的父亲皇太极的陵墓。皇太极的父亲努儿哈赤是清朝的鼻祖,他率领游收民族占了东北,打败明军建都兴京,势力一天天扩大,北上击败蒙古又迁都辽阳,继而灭了蒙古统一东北,定都沈阳,称盛京,国号大清。据说努儿哈赤曾在御花园村生过天花,所以叫御花(御是皇帝的别别称,即皇帝生天花之意)园。死后,葬在皇姑屯,这就是后来的东陵。张作霖为“东北王”时,在北陵成立了东北大学,在御花园村建立了第三高中,学生皆军官子弟,上学身挎手枪,蛮横不可一世。
  “九·一八”事变后,第三高中改为奉天省立农科高级中学,校长是日本人矢野清。此时奉天市没有大学,只有一中、二中、商中、师范、农中;一工、二工等中等学校。这些学校只有日本人才能入学,华人是望之兴叹的,但华人可以到日本去上大专。奉天农业高中的教导主任是山东莒县人,济南齐鲁大学毕业生。因与父亲是老乡,故常找他看病,我也因这较容易地考进了农业高中。班主任是日本的井上仁平治。毕业后,因我日文较好,遂考取了留日学生,去日本秋田市林专求学。1941年回到祖国,又到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深造。不久,农学院易名上海大学,延请日本东京农业大学教授广泽吉平、齐藤清、西川五郎等任教。1945年,我毕业时,日本投降,因时局的变化,我入天主教堂任教,因自己就学日伪时代,瞻前顾后,产生了遁世思想,认为人生如梦四大皆空,遂有“出家”之念,当一修士,终生已矣。自非攀龙客,何为忽来游。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只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自去沈阳,母子离散,负笈天涯,如今年已而立,孤苦伶仃,思之痛心。只想骨肉团聚,于是放弃教职,冒枪林弹雨,于1948年7月重回故里。始知父亲已故,母亲尚健,姊妹都已婚生子。久别重逢,全家自是喜出望外。我为了徐门的后代香烟,遂与启蒙恩师之女结婚。是年农历八月,济南解放,我报考了济南警官学校,1949年南下,亲人坚不放行,后参加教育工作。其间曾任周村师范生物教员和泰安二中生物教员。1961年,因生活困难,回乡劳动。从此,生活在田园、山林之间,以农民为伍,其乐无穷。
  俗语云:“艰难玉汝”,就是说艰苦之中能使人锻炼成材。人到困境,自会励志奋发,日进月步。相反,逸豫亡身,荒淫自溺。回忆有生以来,历经颠沛和困窘,孰料晚年逢盛世,所学终有所用。端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亦端赖党对知识分子的关怀。使我这个旧知识分子于古稀之年,化弃材为良材,变无用为有用。眺身于时光之车轮兮,乘飙轮以飞进!何所痛乎于既往兮,御长风于当今!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

《章丘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山东省章丘县历史上政治、文化、人物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史资料。本辑共设革命春秋、杏坛佳话、电影戏剧、古今评说、史海探赜等6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徐传良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