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810
颗粒名称: 婚俗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10
页码: 68-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章丘一带普遍实行包办婚姻,订亲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礼繁简、铺张程度因贫富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异,但主要程序是大体相同的。程序包含了订婚,结婚,婚期趣事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章丘 婚俗 主要程序

内容

自古至今的婚姻,从订亲到迎娶都有着许多繁琐的礼仪程序,创造出隆重、热闹、喜庆、吉祥的气氛,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使婚姻得到社会的承认,二是为新婚夫妇祈求美满幸福。
   过去,章丘一带普遍实行包办婚姻,订亲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礼繁简、铺张程度因贫富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异,但主要程序是大体相同的。
   一、订婚
   男女之间订婚之前要由媒人进行一段较长时间的串通过程。一般是男家看上了哪家的姑娘,请自家亲友或有婚姻介绍经验的人做“媒人”,到姑娘家提亲;或者是媒人根据两家的情况,到双方家里进行撮合,极少有女家主动请媒人到男家提亲的。经过媒人串通,如果双方都认为符合意愿,便交换“号帖”。过去两家结亲,很讲究“门当户对”。换号帖就是把男女双方父亲的名、字、号、官职等写在帖上,由媒人进行交换,互相了解双方的家庭状况。先由媒人把男家的号帖送到女家,女家接到男家的号帖后,如果不同意结亲,就让媒人退回男家的号帖。如同意结亲,便收下男家的号帖,再写好回帖由媒人带回。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双方家长同意后,便进行第二个步骤“换姻柬”。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属相写在柬贴上,请算命先生占卜。如果男女二人的属相、生辰互不相克,就算“宜谅”。再经过双方全面考虑了解之后,便要准备订婚。
   订婚前,男方要写好订婚柬,备好彩礼(多为首饰、衣料之类)由媒人送到女家,女家若同意这门亲事,便收下柬和彩礼,再写好回柬,带上盐、香、艾草(有缘相爱的谐音)让媒人送到男家,表示同意婚约,这便是订婚。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一旦经过订婚,便得到双方家庭和社会的承认,女方便被认为已是男家的人了。过去订婚时,男女的年龄一般比较小,要等到成年之后再完婚。
   二、结婚
   结婚可分为男家娶亲、女家发嫁两方面。
   (一)娶亲
   男方准备完婚,便写好请柬,请亲家来商议儿女完婚之事,一般女方亲家是不到男家赴宴的,只是写个回帖,表示同意为儿女完婚。女方答应了男方的完婚请求,男方便让媒人进一步问准女方的生辰,找算命先生占卜,写娶贴。娶贴一般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娶亲的日期,过门的时辰;2.新娘梳妆时的方位;3.新娘上下轿的方位;4.送路客(相宾)应忌的属象。娶帖文样如下:
   鸿禧
   吉选新人行嫁大利月宜本年×月×日×时过门大吉
   吉选新人开面整容梳妆宜面向×方大吉
   吉选新人嫁娶上下轿宜面向×方大吉
   ×
   吉选新人行假送行男女客忌属××××四相生人不用大吉
   ×
   令禧
   娶帖写好后,连同彩礼由媒人一起送到女家,有时女家认为彩礼少,就不收娶帖。彩礼送齐,娶帖收下,男女双方便分头准备举行婚礼。
   1.婚礼准备(男方)
   租赁货。结婚用的花轿、灯具、旗锣伞扇等要提前预定好。
   雇吹手。家庭条件好的,要雇好几班子吹鼓手,也要预定。
   贴喜联。找人写好喜联,在女家送来嫁妆之前贴好。一般本家兄弟的门上都要贴喜联。
   请厨师和其他帮忙人员。如抬轿的、打灯笼的、当陪客的、做伴娘的,都要事先核定好。
   悬灯结彩。门前挂上彩灯、彩绸,放好火盆,有的还要扎彩棚。
   挂喜幛。要将街坊送的喜幛挂在堂屋正中的位置。送喜幛须向办喜人家的最高长辈贺喜,如新郎有祖父健在,喜幛的条幅要写“×老令公之孙花烛之禧”。幛心大部分是“天作之合”、“天定良缘”、“福禄鸳鸯”等词语。
   2.婚礼过程
   旧时婚礼要举行三天。第一天的傍晚,吹鼓手来到家中,开始吹奏。气氛顿时热闹起来,如雇得吹手班子多,他们就互相比赛,各显技艺。等摆好酒席,吃过晚饭,还须到新房里吹奏,叫做“贺新房”。如帮助娶亲的人还没到齐,新郎还要带着吹鼓手走街串巷去邀请,叫做“新郎磕头”,意思是请到新郎家帮忙或赴宴。来回的路上,吹鼓手一般要吹奏《状元游街》等乐曲。
   到了出发娶亲的时刻,新郎要向父母、长亲叩首辞行。然后上轿启程。新郎上轿要倒退着步入轿中,举止要文雅大方。各种花灯、旗锣伞扇一起出动。路上吹鼓手要不停地吹奏。来到女家门口,女家不会立即开门,吹鼓手须吹三遍曲、打三遍锣,背毡烛者(男家带队的主事人)须多次递进“开门礼”(红钱包),里边才开一道门缝儿让背毡烛的进去通报。出来时,后面跟出一对送路客,在大门一边站定,背毡烛的把新郎从轿中领出,与送路客互相施礼后,送路客便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把新郎领进院内,直奔堂屋。新郎来到堂屋,居中而坐,女方的陪客分坐两边,背毡烛的进入偏房招待。稍事寒暄,便摆上酒菜,此宴为“待女婿”。
   新郎用饭毕,背毡烛的出来与女家的主事人商量启程。一般女家的人会推说时辰不到。这时吹鼓手须吹《催妆曲》。吹奏完毕,女方的家人才用圈椅架出身穿嫁衣、头蒙红盖头的新娘。前面是一对红灯引路,这时吹鼓手要吹得格外起劲。新郎出门前要到女家的香台前向岳父母谢恩,三叩首,同时新娘也要在此向父母点头辞行(因蒙着红盖头不便叩首)。新娘坐在圈椅上,新郎要向新娘三鞠躬,表示要请新娘走。新娘被架到花轿前,按卜定的方位进入轿中,家人把轿帘连同一块红毡用红线缝住。送路客或骑马或乘轿车跟新娘同行,谓之“押轿”。娶亲队伍启程返回。新娘乘坐的花轿自新娘入轿抬起,中途不准落轿,抬轿的人累了可以替换。
   到男家门口花轿按卜定方位落下,迎亲的伴娘(相宾)用传盘端着枣和糕,来轿前放在地上,打开轿帘,让新娘的脚踩在枣和糕上(意思是早步步登高)。新娘由伴娘搀扶着,脚踏红毡慢步向前,跨过门前的火盆和放在门坎的马鞍子,便是“过门”了。这时家人将用红纸包好的两个砖和两双红筷子放到大门的前檐上。新郎、新娘来到香台前“拜天地”,由司仪高呼:“新郎叩首,新娘点头”三叩首(点头)。拜完,来到洞房门口,新郎用一根红纸包的擀面杖把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挑下,新娘便进人洞房。伴娘随同进屋,放下门帘,关上屋门,新娘开箱更衣,上床坐定,谓之“坐床”。然后伴娘打开屋门,“送小饭”的人(新娘家的人,一般送来的是带汤汁的面食)进来,新娘用餐。
   吹鼓手吹奏着把新娘送入洞房,然后再去迎接送路客。陪客的人要迎出门外,把送路客接到堂屋让上正座,吹鼓手这才算完成了任务。主家酒饭招待,发给赏钱各自回家。
   招待送路客的酒席比较讲究,陪客要热情相劝,新郎要到席前斟酒、敬酒。宴席结束,送路客便返回。
   新娘用完早餐,稍事休息,便由伴娘领着认识公婆、族内长辈、至亲好友。中午,摆喜宴,喝喜酒。新娘在洞房内由伴娘、婆家女人陪着吃酒席,新娘可坐在上位。
   晚上,新郎、新娘喝“意合酒”。一般是由一、二位新郎的嫂子主持,其他人围着观看。他们想着法子让新郎、新娘做出各种相亲相爱的言行。过去新郎与新娘婚前互不相识,一对陌生人在大庭广众面前做出这些言行是够难为情的,然而越是不好意思,越会引起周围人的哄笑,更增添了喜庆的乐趣。
   喝完“意合酒”,人们便开始闹洞房,闹洞房的内容有二:一是装枕头。要请本族年龄较大的嫂子主持,新郎、新娘一起往同一个枕头里装麦稂,大嫂唱:“你一把,我一把,不过三年就是俩。”新郎、新娘要随声唱,看热闹的人也随声哄唱,闹得新郎新娘面红耳赤。二是听房。夜深之后,客人大都离去,新郎、新娘也就关门休息。到这时洞房内才是他们二人的天地,二人才真正得以相亲相爱。他们开始亲近,说起俏俏话,并且剥着栗子和花生给对方吃。房外的窗下会聚来新郎的平辈或晚辈窃听,有时新郎新娘被听房的人闹得无法休息,便撒出栗子、喜糖,把听房的哄走。人们以能在洞房花烛夜要出栗子和喜糖而感到自豪。
   第二天早晨,新娘要早起,梳妆好,到公婆住的堂屋里去扫地。在屋里的角落里,婆婆事先放上用红纸包的礼钱,新娘扫到了要拣起。扫完堂屋还要去扫厨房、圈棚等处,凡要扫的地方,都事先放有“红包”。新娘应一一拣起,公婆便认为新媳妇会过日子,感到满意。新娘扫完自家的地,还要由一位嫂子领着到本族长辈的屋里去扫地。实际上是新娘向长辈问好,相互认识,一般不会让新娘真去扫地。长辈要给新娘红包,不会让新娘空手而去。
   扫完地,新娘回房坐床,吃由娘家送来的早餐。早饭后,娘家又来一对女客,名叫“二日客”,抬着食盒来看望新娘。中午在新房中摆宴席招待女客,男家由本族女眷相陪,新娘仍可坐上位
   这天上午,新郎也要由人陪着到岳父家认亲,名为“二日回门”。中午岳父家置酒宴招待新女婿。
   下午,新郎、新娘要由家人陪着去上祖坟。坟前摆上祭品,地上铺红毡,新郎、新娘跪在红毡上四叩首。坟头上要压红纸。
   第三天上午新娘的娘家又来一对女客,即“三日客”或叫“圆饭客”。还带来了大食盒,里面装有油炸果子等食品。天近中午,新娘、新郎换上礼服,来到香案前站定。新郎的父母和本族长辈坐在堂屋里,其他围坐四周,然后,新郎、新娘分别拜父母和族内至亲长辈。拜父母和长辈时,他们都要支拜钱,最后让新娘拿走。
   中午在新房内置酒宴招待“圆饭客”,“圆饭客”一般是新娘的长辈,席间总要谦虚地说新娘礼数不够,没多大本领,请婆家再行教诲之类的话,最后提出让新娘回娘家省亲的请求,让婆婆恩准。一般的规矩是:婆婆答应新娘当天随圆饭客回去,新娘可在六日早晨返回婆家;婆婆答应六日回娘家,新娘可在九日早晨返回。
   送走了“圆饭客”,三天的婚礼才算基本结束。
   3.婚后事宜
   三天的婚礼结束后,还有两件大事要做:
   会亲家。新郎的父亲要宴请新娘的父辈。请人写好请柬派人送去,凡新娘父亲的同胞兄弟须每人一帖,以表示尊重。新娘的父辈应邀赴宴,新郎的父辈也要以礼相陪;如不能赴
  宴,就会写一个回帖,婉言谢绝。
   谢媒人。媒人在过去的婚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婚礼完成后男家要设宴答谢。宴请媒人也须写好请帖,由新郎亲自去请。如媒人不能赴宴,也须让新郎送去装有鱼、肉、粉条等食物的箢子头或食盒,以示感谢。
   (二)发嫁
   男家娶亲,女家就要发嫁。发嫁也有一些严格的程序。
   置办嫁妆。女子出嫁随带生活用品要由女家操办。如裁缝嫁衣、絮被褥,要选择吉日进行。嫁妆的多少,根据女家的经济条件而定,嫁妆的种类主要是生活日用品。
   “上头”。女家的至亲好友带着礼品,到女家祝贺姑娘出嫁。一般是在出嫁前1—2天进行。
   送嫁妆。也叫“送缘坊”。一般在婚礼前的1—2天进行,日期由双方约定。送嫁妆的人员由女家约请,人数根据嫁妆的多少而定。富有的家庭为显耀其富,给女儿增光,送嫁妆的队伍会浩浩荡荡,绵延数里。嫁妆的数目,女家要开据清单,带到男家验收。嫁妆中装衣服的箱子底上女家一般会放上“压箱钱”,意思是让女儿日后零花。女家一般要由一位至亲前去“押缘坊”。嫁妆送到男家,男家要有人出门迎接,并设宴招待,还要给送嫁妆的人支赏钱或赠礼品。嫁妆送下,要带回一两根绑嫁妆用的红绳子。意思是发送闺女,置办嫁妆花钱不少,但仍能买得起马匹,带回绳子,以备栓马用。
   待女婿。就是设宴招待新女婿,一般是迎亲的晚上招待一次(也有不招待的),二日女婿回门认亲招待一次。
   三、婚期趣事
   大伯哥压床——洞房布置好之后,新娘娶来之前,新郎的
  胞兄或族兄(儿女双全的最好)可在洞房的床(炕)上躺一会儿,俗语叫“大伯哥压炕,儿女一帮”。
   颤花轿——娶亲的路上,抬新娘的轿夫为了取闹,故意将花轿大幅度地颤动起来,花轿一起一落,上下颠簸。新娘在里面如腾云驾雾。如有人喝采,轿夫们会颤得更加起劲,情景十分热闹。
   敛份子——为庆贺男家娶媳妇,街坊中的一人或多人,在本街或本村收喜钱,拿喜钱的人完全出于自愿,数额可大可小,一伙人相同也可不同。收钱人将拿钱人的名字和钱数写成清单,送到男家,办事人将这些街坊的名单贴在堂屋的显赫位置,以显荣耀。男家一般会宴请“份子客”,但大都不去赴宴。
   闹媳妇——新媳妇过了门,街坊邻居、亲戚好友都争相来看,多数人来看新媳妇会逗趣取闹,不过只动口不动手,俗称闹媳妇“不出三日无大小”。不分老少长幼都称新娘为“新嫂子”,有些长满胡子的长者也到新娘面前叫新嫂子,要糖、栗子吃,以致引得哄堂大笑。
   偷筷子——新郎二日回门到岳父家认亲,宴饮时,要悄悄地装起一双红筷子带回,这样不仅显得聪明机灵,而且象征吉祥如意(意思是快生子)。如果新郎忘记此事,岳母会提醒或主动给新郎装上。
   吃意合饭——三天婚礼结束后,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表示全家高兴如意。一般不置酒肴,只是吃饺子或面条。这顿饭,新娘要亲自动手做,或包饺子,或擀面条,要显得干净利落,样样能干,全家充满了热闹,喜气洋洋的气氛。俗语称“全家吃顿意合饭,一亩麦子打八石(dàn)。”
   〔注〕: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过河改规矩”,本篇主要是以明水及周围地区的婚俗为主,其它边远地区的风俗,可能迥然有别。

知识出处

章丘民俗

《章丘民俗》

出版者:政协章丘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书栏目设为岁时节令、生活礼仪、生产贸易、民间游艺、回族习俗。内容包括:春节、五马日、石头生日、漫话章丘方言、章丘铁匠的生产和生活、元宵节“扮玩”、回族人民的传统和习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鸿江
责任者
柴树秀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