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山与韩阳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743
颗粒名称: 锦屏山与韩阳成
分类号: K918.3
页数: 2
页码: 284-2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锦屏山与韩阳成、其中包括了锦屏山俗称平顶山、她是由南对齐长城的锦阳关与章丘城南的天然屏障而得名、韩阳成阳观锦屏山向、有祭龙虎回绕环之势、审峰峦委折起伏之形等情况。
关键词: 锦屏山 乾隆 三元村 工程

内容

锦屏山俗称平顶山,她是由南对齐长城的锦阳关与章丘城南的天然屏障而得名。明朝初中期还是一片古老的森林。自从有了人烟二百余年后,锦屏山成了放牧、砍柴、采药、打猎之人的场所,并无人因锦屏山的秀丽而动情、而问津。韩阳成,绣惠山头店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的一个贫苦家庭,苦读寒窗十余年,终不得志,他看破红尘,便出家修道,系吕祖洞全真道人。韩阳成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四处云游。泰山圣母看其游山玩水无所用心,而立之年修道无果将枉活一生,便托梦于韩阳成:“定固居、修道行、成正果、唯锦屏。”韩阳成豁然醒悟。雍正七年,便按圣母的指引,偕其徒刘来广,来到了锦屏山。
  韩阳成阳观锦屏山向,“有祭龙虎回绕环之势,审峰峦委折起伏之形”、“有武夷九曲上曲八胜,衡相九面上面皆圆之妙”,真乃地道风水宝地。韩阳成更爱山崖上的洞,此洞幽深遂远,“暑月无炎蒸之苦,霜无粟烈之威堪”。为修炼栖息之地,便选定此山居住下来修炼。首先他在被人砍伐过的山颠,植柏千余,以招善信。洞口坐北朝南,便命名为朝阳洞。为了治理锦屏山,他白天下山化缘募捐,晚上在洞中修炼。经过几年的操劳奔波,单枪匹马,只能维持生计。他想:治理锦屏山是一项浩大工程,资少力薄是万万办不到的,只有发动环山村庄聚善士、集义仁奋斗数年,方能有望。通过化缘走访,得知山下三元村有一德高望重的老翁,名曰陈新帮,字士伯。此人雅意好修,四处游荡,曾西越太行,南浮江淮,北登长城,东飘勃海,真山名水必亲临为快。韩阳成便进拜陈新帮,求其担当治理锦屏山的募化之责,并表示常住锦屏山,以养真性的决心。陈翁很受感动,他想,把神仙安在锦屏山,对这方土地的风雨进行调理是这一方民众的心愿,我陈某虽然已是花甲日暮,但还能干上几年,也不为枉活一生而遗憾。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担子,亲自与韩阳成同宿于朝阳洞内,商讨治理锦屏山的方案。陈翁又找到西王黑村的好友靳纯嘏,荐为能打善战的领袖人物。此人也是不得志的青衿善人,适合栖息山水林泉,好修好乐。靳纯嘏不推妥,慷慨担当此任,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治理锦屏山的事业中去。他们一方面开缘募化,另一方面调动环山十二个村庄(三德范、黑峪庄,长水村、三元村、西王黑村、东王黑村、东窑头村、西窑头村、沙湾村、石屋庄、北明庄、蒲皇庄)的庄长社头,分派任务,发动群众,集结义善慷慨解囊,广聚财力,顶烈日,抗严寒,开荆棘,披蒙茸,凿山劈石,就地取材,砖瓦运输肩挑人抬,争先恐后,协力修理。从乾隆二年(1737)开始破土动工,历尽艰辛,经过二十一年的不懈努力奋斗和牺牲,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止,泰山行宫、灵应宫、山门月台、墙垣、文昌阁、老君堂先后告竣。大殿之巍峨、廊宇之辉煌、仙身之内耀、围墙山门之雄峙,“榆献玛瑙柏献翠,仙献神灵人献慧”,以人工承天巧,使锦屏山成为东岳泰山的娇子,足以供辞客骚人之吟咏,供四方善信之胜游。锦屏山几百年来红红火火,几百年来历尽沦桑,先师韩阳成采天地灵气,吸日月精华,招八方善土,积半世心血,为锦屏山的治理贡献出了一切,他不愧为锦屏之子。终因积劳成疾,于锦屏山工程告竣后的第二年,即乾隆二十三年(1758)乘鹤而去,终年六十岁。
  事有举之而不可废,废之而又不可不复。文祖镇人民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为了文祖镇旅游事业的发展,继承前人的意志,对锦屏山进行了全面开发,使锦屏山重放异彩,焕然一新,山丽峰秀,殿阁辉煌,锦屏山的巨变给了人们一个惊喜,既了却了先师韩阳成的一桩心愿,也为文祖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载了本辑资料是一部选辑,共收录文章97篇、约31万字,分“革命菁萃”、“史海探迹”、“山川风物”、“宗教信仰”、“乱世风云”、“历史传说”等6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鹿秀成
责任者
李守雨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