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龙泉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736
颗粒名称:
龙泉寺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8
页码:
261-2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龙泉寺、其中包括了龙泉寺的始建与重修、龙泉寺还是隆泉寺、龙泉寺残存楹联、碑刻、修复后龙泉寺的深刻文化内涵等情况。
关键词:
龙泉寺
隆泉寺
文字
内容
修复后的龙泉寺,以其传统的风貌,更新的格局展现在游人面前。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龙泉寺曾被破坏的面目全非。它遭受过战争的炮火、匪寇的洗劫。它被当过明水区公所,做过中学校舍、县委住址,驻扎过军队。尤其在“文革”中,造反派曾在这里上演过一些“赤臂”悲剧……风来雨去,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剥蚀殆尽,记载说明龙泉寺历史面目的碑碣横遭粉碎,真想“解读龙泉寺”谈何容易。笔者有幸参加了修复龙泉寺小组成员,接触了一些资料,访问了数位老乡,为了对历史负责,为了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撰写此文,以期获抛砖引玉之效果。
龙泉寺的始建与重修
不言而喻,龙泉寺是缘百脉泉而建,百脉泉也因龙泉寺而更著名,也就是说,没有百脉泉,便没有龙泉寺,了解龙泉寺,首先要了解百脉泉的历史。关于百脉泉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诸于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年间、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卷中。而后,唐宪宗时编著的《齐乘·卷二·水》中记述更祥,评价最高。只是这些史书中一直没有关于泉边建筑的记载。对于寺和梵王宫描述的大量出现,开始于明代成化以后的诗文中,这可依历代《章丘县志》和《绣水诗抄》为证。但一直没有查到始建龙泉寺的记载。据常理估计,早在郦道元写《水经注》时,泉边就应该有寺庙建筑了,惜无证资料。龙泉寺到底始建于何年?我们展开了广泛的调查,但一无进展。正在万般无奈之时,百脉泉公园管理处告知,在清理梵王宫大殿地面时,挖出了几尊石佛残像,佛像底座上似有文字。我如获至宝,立即前往勘查,其形制如下:
济南府章丘县明秀乡明水镇秀江隆泉寺
信士孝徒
比丘尼
圆智古贤
景泰元年岁次庚午仲秋上旬丁丑吉日建立
信士缘主
李福通
妻善信
石匠刁福禄
同心承造
景泰是明朝第七位皇帝的年号,景泰元年是公元1450年。至此我们才认知了该寺的具体始建时间是这一年的农历仲秋。并由此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龙泉寺曾叫做隆泉寺;二是寺的第一位住持是一位比丘尼——尼姑,法名园智古贤;三是捐款建寺的信士缘主叫李福通,其妻法名善信;四是组织施工的石匠工头叫刁福禄。
我们还在另一尊石佛像座上,发现了另一组文字,形制如下:
法孙
洪
省净清全原秀证林从真安
法 重孙
广玉 广缘
岁天顺五年岁次辛巳四月癸巳上旬吉日立
这说明到公元1461年,曾第一次进行扩建。
据道光《章丘县志·金石志余》,关于雪蓑为龙泉寺所书匾额和楹联的记载,我们推知明嘉靖(1522—1566)年间又有一次重修。
据社会调查,从乡老口中得知,明万历(1573—1620)年间也重修过一次,捐修者为绣水村巨富韩少湖,因无文字记载,只好暂时存疑。
从明水《康氏家乘·卷一》,康氏第十六世康清冕小传中,得知清代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曾进行过一次较大的整修。为保证工程质量,特聘请居于胡山之巅,俗呼为清廉道士、自号真人,一个叫毕太和的人督修。康清冕为扩大佛寺规模,还捐地四亩加筑梵台。落成之日,还延请绣水举人韩尚夏为梵王宫大殿重撰楹联。
至民国乙亥(1935)年,在县长冯云和的带领下,发动全县士绅,又进行了一次重修,这次重修的重点是为百脉泉砌固栏杆和加镌诗画石刻。
粗略统计,我们这次修复,当为龙泉寺史上的第六次。其宗旨是从公益性出发,保护古建筑,使其延年益寿。
龙泉寺还是隆泉寺
到过修复后的龙泉寺游览的人都会发现,寺门匾额上是仿雪蓑体“龙泉古刹”四字,而梵王宫佛像前的铁香炉和宫外水榭下的石香炉上却赫然刻、铸的是“隆泉寺”。里外矛盾,令游客愕然,不仅发出了到底是龙泉寺还是隆泉寺的疑间。这是应该向游人交待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出现“龙”、“隆”之事,缘于上文中所述的出土的石佛底座上文字记载,该寺历史上确曾叫过“隆泉寺”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修复工作之初,有的同志主张恢复旧称“隆泉寺”。有的同志则力主称龙泉寺,理由是隆泉寺易名龙泉寺必有原因,从易名后能沿用至今未再复原,说明有生命力,已成为社会共识,不要草率更改,以防贻笑大方。“隆”者,释为高起之状,引申为盛大貌和深厚意。结合“泉”字解释,便是百脉泉水盛大浩渺,泉源深厚之意。加之从地势看,百脉泉水面高起于东麻湾的水面,乃隆起于地面之泉,故为隆泉,此其一因。二因是自古明水人,为官经商者多,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知道以龙名泉的地方很多,关外有龙泉府,江西省有龙泉县,至于龙泉寺在全国不知有多少,北京城就有个龙泉寺。怕随俗,怕重名故将百脉泉边之寺,定名为隆泉寺。
那么隆泉寺为何又易名为龙泉寺的呢?道理很简单,读来念去观形、听音、思义,隆泉不如龙泉响亮灵动,龙泉通俗易懂老少均能接受,龙泉较隆泉脍炙人口,“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明水地区民间早有传说,百脉泉源通达东海。称龙泉最贴切,因此,用龙泉名寺也就顺理成章了。另外,明水望族康姓之人,历代善堪舆之术,自古视胡山至明水之势为龙势,称其由南到北起伏绵亘的脉络为龙脉,龙泉至百脉泉结为龙穴,龙穴之泉,不正是龙泉吗?因此,寺名龙泉,当之无愧。
另有一说,属于荒诞,姑妄言之。民间传说,嘉靖中重修泉寺,李开先与其亲家康迪吉请雪蓑题写寺匾、楹联。雪蓑是个“酒鬼”,醉意朦胧中,提笔就写,不意将开首第一字“隆”字错写成了“龙”字。并无改写之意,从此便将错就错,隆泉寺变成了龙泉寺。有人则说,雪蓑早就认为隆字不妥故装醉而书,倒也符合雪蓑性格。总之,从此隆泉寺更名为龙泉寺了,一直沿用至今。
龙泉寺残存楹联、碑刻
整修梵王宫大殿地面时,发掘出的明代景泰元年(1540),初建寺时的石佛底座石刻文字,天顺五年(1461),扩建时的石佛底座文字,在前文中已作说明。嘉靖年间重修时,雪蓑题写的寺门匾额“龙泉古刹”和楹联“台榭屯阴翡翠半涵兜率殿,池涛漾玉水云深锁梵王宫”。原物早已无存。现悬挂于新建龙泉寺门上的匾额和楹联是从道光《章丘县志·金石志余》中查实后,请章丘市博物馆长、龙泉寺修复小组成员宁荫棠先生根据馆藏雪蓑书法遗迹加工修复的。其意境是,龙泉寺内亭台阁榭,古木参天,绿荫蔽日遮地,佛殿半似翡翠;百脉泉池,涌涛漾玉,水气云雾蒸腾,梵王宫如藏仙境。
由于人为的破坏,又经历史的风剥雨蚀,龙泉寺的碑刻文字资料几乎荡然无存,仍留于老人们记忆中,竖立于梵王宫右侧高出于殿檐的巨碣大碑、历代重修碑记、过往名人题刻均已不见踪影。残存者计有——嵌于大殿东外壁的石刻;明代弘治年间山东提学使沈钟的《游明水寺》诗;同游者山东臬司副史赵鹤口的《暂憩明水寺观泉》诗;陪游的时任章丘知县高远的《题明水寺诗》。
嵌于大殿西外壁的石刻:明代成化至嘉靖年间章丘名流洪汉的《题明水寺》诗;乔岱的《游百脉泉》诗;李开先的《游百脉泉——韵五首》诗;还有当时著名诗人、钧州张鲲的《百脉泉》诗。这些石刻诗版栉风沐雨五百年,虽有模糊之处,仔细顺读,仍能辩认。无论从诗歌创作角度看,还是从书法艺术方面讲,都显得弥足珍贵。这在章丘全市也称得上稀有的金石文物了。
残留在大殿抱柱上的石刻楹联是绣水村清代康熙举人,曾官河南汝州同知,曾任乾隆《章丘县志》主笔的著名学者、书法家韩尚夏所撰写,文字已亏缺,上联曰:“□□活水泼泼为珠玑流为泡影。”下联曰:“溪□绿竹青青是龟相是我如来。”既写泉,又写佛,禅味甚浓。
原泉南重修大悲阁碑,只见几块残片,殊堪痛心。令人欣慰的是清同治末年由时任知县,直隶涿州人全士锜所刻制的为保明水泉水风脉的告示碑幸存下来。关于此碑,宁荫棠先生已有论及,故不再述说。本文重点解读、铨释的是本次修复中,重新装饰镌刻的民国乙亥年(1935)重修百脉泉时砌嵌于泉池北岸壁上的石刻和浮雕——
中间的“百脉泉”三个大字,是清末民初与华世奎齐名的大书法家北平(今北京市)迟海鸣所题。两边的对联“空明通地脉,活泼见天机”,由当时的章丘县长冯云和所题。冯云和,河北三合县人,是民国年间历任章丘县长中名声较好,较有政绩的一位。特别是在保护文物,传承文化方面小有建树。除整修泉寺外,他还组织人编写县志,草拟初定,后因战乱,志稿流失,未能出版,令人抱憾。“一泓清沁尘无染,万颗珠玑影自圆”一联,取自韩尚夏《珠泉》诗;“绿筠雨过色偏好,黄稻风来香细生”一联,取自清雍正年间章丘诗人焦诜曾的《百脉泉》诗。这两副对联的题写者是当时章丘著名书法家王绍绂。边上一联“名泉经年觱沸,宝刹此日庄严”,撰联与题写者均为王瀚。王瀚,埠村人,清末举人,做过旧军孟家〓家庭塾师,参加过当时的县志编写,颇受冯云和重视。东边的一首诗:“百脉名泉一鉴开,禅关掩映起楼台。何当风雨萧湘竹,卷入涛声匝地来。”西边的一首诗:“谁开鸿蒙万窍通,泉源涌出梵王宫。眼前无限生生意,只有空明佛照中。”诗文与题写都是王海。王海,彩石(时属章丘,现归历城)人,清末举人,有文才,曾为当时编修县志之主笔,时为冯云和的写作班头。但见所有题款均署乙亥仲秋或乙亥秋八月。另有大小六块浅浮雕石刻,“泉”字两边两块小的:东为菊花,西为兰草。四块大的从东往西,依次为“杨柳黄雀”、“荷花鹭鸶”、“仙鹤牡丹”、“松柏翠鸟”。顶端和两边的石雕则象征着万业龙腾的壮观景象,给百脉泉增添了无限生机,使整个龙泉寺格调清新自然,气派庄严肃穆,足可谓集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为一体,充分体现了章丘人的聪明智慧。
修复后龙泉寺的深刻文化内涵
修复龙泉寺是从1999年6月开始的,笔者负责选编新增碑刻所用资料,翻阅大量文献,从四十多人的近百篇与龙泉寺有关的诗文中选出了具有典型意义,更有代表性的十五人的二十四篇佳作。经有关领导和专家咨询,最后精选出文三段,诗十三篇镌刻上墙。这里面既有外地作家的杰作,又有本地学者的佳构;作者中既有国家级的大文豪,也有地方上的风流才子。以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
在其《水经注》中关于百脉泉的记载为发端,体现百脉泉的悠久历史;辅之以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述加以说明;然后用元代于钦的历史名著《齐乘》中关于对百脉泉的高度评价,体现泉寺建设的历史价值。
对泉寺均有生动描绘的诗歌的选取,我们更注意了典型性。首选大文豪蒲松龄的名作《和张邑侯过明水七律八首》中的两首,作为外地作家歌咏泉寺的代表;又选当地文人中最有权威的李开先的《游百脉泉一韵五首》中的三首代表当地作者吟诵泉寺的范例;而后以历史为序选取了金末大文学家元好问的《绣江》一诗;明代大诗人王世贞的《珍珠泉宴赏》;清代当地有名的学者李慎修的《珠泉》;还选取了当时在章丘名不见经传,但诗却写得极好的秀才焦诜曾的《百脉泉》诗;还有前面已论及的韩尚夏的《珠泉》诗;及明水本村人乾隆举人康腾蛟的别出心裁的《土鼓城怀古》诗;最后是嘉庆进士、著名学者、回村人马汝舟的《游明水即事》诗。这是所选诗歌中唯一的一首在雨中游寺赏泉的诗,大意是在水气蒸腾中寻觅,到达百脉泉源,确实是别有洞天,但见,梵王宫大殿深锁在云烟中,泉中珠玑万颗,天上细雨霏霏,眼前是一片空明,如幻如化,美妙绝伦。
为了给龙泉寺打上新时代的印记,还特请泉城著名文史专家、济南教育学院教授徐北文先生撰写了《龙泉赋》:“人钟秀则才,地蕴泉乃雅。东来紫气……西接龙山……。百脉泉者,地不爱宝,明珠万斛纷涌灵沼……龙泉寺者,宝殿重修,存遗制则美伦美奂……。”徐公乃齐鲁名家,当今硕儒,才高学博,文采风流。以其生花之妙笔,论古博物,极尽铺陈,《赋》不足千字,却将章丘地位、百脉历史、古寺沿革、人文风情、囊括无余,读来韵味无穷,不亏为一代名儒,一曲美文。加之朱学达先生功底深厚的书法艺术,珠联壁合,堪称龙泉寺内又一件艺术珍品。
这次修复,建起了山门,筑起了院墙,丰富了碑刻,开辟了绿地,栽培了名木,泉和寺都焕然一新,重现了昔日风采,令人感佩不已。
细心思忖一下,龙泉寺虽然整整550年的沧桑巨变,创伤苦痛,至今还能巍然耸立在百脉泉畔,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它是明水的一个座标,它是百脉文化的一座宝库。站在宫殿前,举目远眺,则见长白峨峨,胡山翠翠,近观则是层层柳烟中的汇泉阁、濯缨亭,隔墙则与绣江亭相望,殿后即清照园。
我们相信,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会在这里发扬光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在这里扩大延伸。龙泉寺正在以全新的面貌,欢迎八方来客,高朋佳宾前来旅游观光。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载了本辑资料是一部选辑,共收录文章97篇、约31万字,分“革命菁萃”、“史海探迹”、“山川风物”、“宗教信仰”、“乱世风云”、“历史传说”等6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韩云卿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