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陵的佚闻逸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734
颗粒名称: 东平陵的佚闻逸事
分类号: K295.2
页数: 3
页码: 256-2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平陵的佚闻逸事、其中包括了东平陵作为两汉重城、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与当时政治形势紧密相关等情况。
关键词: 济南 东平陵 历史

内容

东平陵作为两汉重城,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与当时政治形势紧密相关。汉文帝十六年刘辟光为济南王。辟光父刘肥是汉高祖刘邦未称帝前与曹夫人所生。刘邦称帝后六年,封肥为齐王。刘肥先后有九个儿子被封为王,其中长子刘襄与次子刘章曾在平定诸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文帝时,齐王刘肥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扩张自己的王国领土和势力范围。当时为博士的贾谊看到了这一问题,提出了“众建诸候而少其力”的主张。景帝时,中央和封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着手逐步削夺王国的封地。这时刘肥的领地有6郡73县,其侄刘濞有3郡53县。如让景帝削藩计划实现,直接侵犯诸王的利益。公元前154年,暴发了“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济南王刘辟光、胶西王印、胶东王刘雄渠、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淄川王刘贤联合发兵,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其用意是为了夺取西汉中央政权,景帝开始采取妥协政策,杀了晁错,想使七王退兵,但叛军仍有进无退,景帝方恍然大悟,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兵讨伐,平息叛乱。因济南王辟光参于了这场不光彩的事件,被迫自杀身亡。
  真正在汉代干出一番事业的东平陵人,要数王莽。王莽,字原君,新朝的创建者。《汉书·元后传》:“莽自谓黄帝之后,其《自本》曰:‘黄帝姓姚氏,八世生虞舜,舜起妫讷,以妫为姓。至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十三世生完,完字敬仲,奔齐,齐恒公以为卿,姓田氏,十一世,田和有齐国,三世称王。至汉兴,安失国,齐人为之王家,因以有氏。文景间,安孙遂,字伯纪,处东平陵,生贺,字翁孺,翁孺生禁,禁有四女八男。长女君侠,次即元后政君。长男凤孝卿,次曼元卿。’”王曼即王莽之父也。王莽的故母王政君18岁入宫,为元帝皇后。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已到了衰期。农民和地主的斗争日趋激烈。以教育少年儿童刻苦学习而为榜样的那位“凿壁偷光”的匡衡,家有封地30余万亩还不满足,又暗中侵吞公田4万多亩。土地多被地主占去,农民却“无立锥之地”。哀帝时大臣龚胜说:“百姓贫,盗贼多”、“民有七死而无一生”。农民为了生存而纷纷起来反抗,于是农民起义四起。在这种情况下,王莽得到其姑母王政君的支持,建国新朝。
  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王莽宣布改制。其内容:“一、‘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皆不得卖’。‘其男儿不盈入,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二、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管。五均官负责平均物价,征收租税;六管实行官盐专卖,官铸铜钱等。三、改变币制,禁止私人铸钱。”但大量的土地都在地主、贵族手中,他们拒不执行这些法令,部分官僚和商贾也从中作梗,加上王莽缺乏坚持到底的信心,其改革失败了。他的改革不仅没有推动社会前进,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搞的天怒人怨,从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世人对王莽毁誉不一,是个有争议的人物。王莽对劳动人民确实做过些好事,受到贫民好评。如其二子王获杀死了奴隶,在封建社会主人杀死奴隶,本来不是什么大事,王莽却重责其子,令子自杀偿命。主人偿奴命,无疑受到奴隶赞扬。公元二年,郡国蝗灾,莽献钱100万、田30顷,救济灾民。并派使者扑蝗,深得民心。为保国泰民安,他将汉皇室呼池苑改为安民县,将故乡东平陵改为乐安,以扩大其爱民影响。
  公元前,约121年(汉元狩二年),东平陵出了一个叫终军的青年。终军,字子云。自幼好学,博闻强记,长于言辞,善写文章,以志向远大闻名于世,很受武帝赏识,派他以特使身份巡行各郡国。所到之处,兴利除弊,办事干练。后自请出使匈奴有功,升为谏议大夫。元鼎四年(前113),武帝欲派官员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归附汉朝,群臣多不敢担此任。终军又自请前往,对武帝发誓说:“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阙下。”这便是“弱冠请缨”成语的典故。终军至南越后,果劝其“举国内属”,完成了使命。不久南越国丞相吕嘉起兵叛乱,杀死了南越王及汉朝使者,终军殉难,年20余岁,世人称其为“终童”。现在历城仲宫的终军故里,也和济南的李清照纪念堂一样,以讹传讹。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载了本辑资料是一部选辑,共收录文章97篇、约31万字,分“革命菁萃”、“史海探迹”、“山川风物”、“宗教信仰”、“乱世风云”、“历史传说”等6个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