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剧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720
颗粒名称:
剧种
分类号:
J80
页数:
2
页码:
229-2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剧种、其中包括了五音戏、在新中国成立后等情况.
关键词:
戏班
京剧
五音戏
内容
在绣惠境内,广为流行的剧种有周姑子(五音戏)、迷戏(吕剧)、京剧等。
五音戏:五音戏原名“周姑子”。相传因有姓周的尼姑最善唱而得名。清未民国时期,受文祖镇青野一带五音科班的影响,五音戏在绣惠境内民间流行。一般是在休闲时,爱好者不化装,不配乐,随便打坐一唱,叫“盘凳子”。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在人民剧场兴建以后,邓洪山、王化同等组建的淄博市五音剧团经常来绣惠演出,一时形成“周姑子热”,大人小孩都会哼几句。《王小赶脚》剧中的唱段,几乎达到普及的程度。有些农村业余戏班也唱起了五音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刘村的徐克敬、徐玉凤、徐玉莲兄妹的家庭戏班,经常在年节义务演出,无板式,几个曲牌套上词就唱,很受欢迎。演出剧目有《小姑贤》、《拾玉镯》、《宝玉与黛玉》等,经过约4年,60年代初解体。
吕剧:俗称迷剧。据考证流传百年以上,最早为石家村的吕剧戏班。1929年(民国18年),武定府(今惠民县)一老艺人宋振庆经常在城西一带说书卖艺,石家村的刘延德、刘延生、徐右生等几个年轻人便拜师学艺,组建了迷戏班,在年节喜庆期间演出。“文化大革命”时期禁演传统戏,只排练了现代戏《红灯记》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传统戏,《小姑贤》、《孔雀东南飞》等十几种戏剧纷纷上演。
京剧流传时间较久,但不如上述两剧种广泛。过去,女郎山顶建有戏楼,每年山会都唱大戏。章丘城内城隍庙、关帝庙前,均建有戏楼,经常唱大戏;有些村的豪绅富户有重大喜庆之事,也唱大戏。京剧成为人们喜爱的剧种之一,有些戏迷也学唱某些唱段。绣惠人在外地谋生者较多,在外经常学唱京剧,节假日回家后相互交流,这一剧种发展很快,促成了城关京剧团的产生。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女郎山庙会改为物资交流大会,每年春季在城内举行,时间6天,选场所、扎台唱戏,外来剧团多来助兴,很是热闹。有力地促进了京剧的发展,也涌现出几个较有名气的票友,如东南隅的王广仁,西关的高兆炎、刘玉信,东关南村的赵会青,北关村的张文贞等。
在新中国成立后,城关学校的师生还排练了一些话剧、舞剧、歌剧等,如《赤叶河》、《小二黑结婚》、《杜鲁门与李承晚》等,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载了本辑资料是一部选辑,共收录文章97篇、约31万字,分“革命菁萃”、“史海探迹”、“山川风物”、“宗教信仰”、“乱世风云”、“历史传说”等6个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