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业火柴公司的盛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市中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307
颗粒名称: 振业火柴公司的盛衰
分类号: F427
页数: 7
页码: 30-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振业火柴公司的盛衰、其中包括火柴实行统税、股东会议、董事会、火灾、济南解放、振业火柴公司也获得了新生、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走上了恢复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振业 火柴 济南

内容

济南振业火柴公司创办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19年的“五四”运动,日本火柴受到抵制,因此国内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振业火柴公司也兴旺起来了。丛良弼先生政治上善于与掌权者周旋,加以管理得法,因此不几年功夫,资本大增,获利甚多。1918年增资10万元,又在济宁开设了振业第一分公司,并委派迟启东为经理,注册商标为“国旗”(1928年改为童旗)。1928年又增资20万元,在青岛再建第二分公司。此时三厂资本已达51万元。同时开设了制梗工厂和铁木工厂,自行修理、制造火柴机件。1947年又在安徽蚌埠再设分公司,由哈华年任经理。济南振业火柴公司经过30多年的经营,由一个厂发展到四个厂联营的经济实体。
  1933年1月,济南振业火柴公司改组,由总协理负责制改为董事会负责制,经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七人(任期三年)。董事会主要掌握企业重大兴革事项和盈利分配,以及公司主要人员的升迁雇用等事宜。并选举监察人二名,监督董事会行使职权。在董事会中推举董事长一名,总揽公司一切事务;另选常务董事三人,轮流分驻济南、济宁、青岛三厂监理一切。丛良弼先生继任董事长。撤销管生产的后厂理事室,增设庶务处,配备主任一名,管理员若干名。各分公司分别设经理、副经理各一人,负责各厂生产和经营管理。
  振业火柴公司各分厂历任经理是:
  济南总厂经理,第一任为宋建章,第二任为郭瑞堂,第三任为丛德滋。
  济宁分厂经理,第一任为迟启东,第二任为陈养恬,第三任为刘濯之,第四任为哈华年。
  青岛分厂经理,第一任为吴心斋,第二任为臧恒甫,第三任为迟序程。
  蚌埠分厂经理为哈华年。
  同时强调并实行了各厂成本核算、生产记录、质量检查和职工考勤等制度,每年公布振业火柴公司年度营业报告和股东会议记录。当时全体股东人数已有324人,共计8541股,股金总额达100万元。三厂共有职工近3000人,企业规模之大,在当时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当时华东、华中、华北三地区的64家火柴厂,年产量为588489单箱(每单箱7200盒),而振业公司年产就达90056单箱,占三地区年产量的15.3%。振业火柴公司所产火柴质量稳定,在市场上信誉素著,民众大有非“三光”不买之势,畅销津浦及陇海、京汉铁路沿线。据1934年《济南大观》记载:济南、济宁、青岛三厂年产量97000余大箱(折合139.08万件),全系硫化磷火柴,销售区域为河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山西、河北等省。
  1931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对火柴实行统税,开始每箱陡加统税10元,火柴销路顿时停滞,造成产品积压。以后统税之大竟占当时火柴销售价的50%以上,即每大箱售价为50元,税率为25.20无。而统税前的地方税收仅为1.6%,即每大箱收税8角。由于统税过重,以致各小火柴厂相率偷税漏税。振业火柴公司由于系股份有限公司,经理不论有无股份,都属雇员性质,只能按正常渠道经营,如走歪门邪道,利润增加,股东照分红利,而一旦出现问题则由经理自负,所以振业公司顾及声誉,不肯随波逐流。又加当时日本火柴大量渗入,民族工业遭受严重冲击,振业公司困难重重,亏赔不堪,遂于1936年10月被迫暂时停产,火柴工人大量失业,不得已改行拉洋车或做肩挑小贩,以维持生计。
  1936年初,振业火柴公司股东会议在青岛改选出第三届董事会,公推丛良弼先生之次子丛贯一为董事长,李协五、贺俊生为常务董事。振业火柴公司创办人丛良弼先生则引退养老,获酬金5万元,每年领取养老金1万元,由三厂分摊,发至1940年为止。丛良弼先生晚年不为敌伪利用,拒绝出任伪青岛商会会长,发起成立青岛道院和世界红十字会青岛分会,任青岛道院统掌,兴办了慈济院、慈济医院、职工学校、女子小学和救济队等社会公益事业,为救危扶贫、造福桑梓做了不少工作。
  振业火柴公司出于民族气节,在“九·一八”以后就撤回了在日本大阪设立的原料采购机构,追回准备购买原料的大量款项。1937年“七七”事变后,振业火柴公司在敌寇铁蹄之下,停工达四年之久。这时日本帝国主义在军事侵略的同时,对我国大肆进行经济掠夺,用当时市场紧缺的火柴换取大量煤炭。为达此目的,1940年开始实行火柴专卖,并限令没有开工的火柴厂一律开工生产,否则就由日本人借用或没收。“振业”迫不得已于1940年4月恢复了生产,但也是时干时停,勉强支撑局面。
  1941年在日本帝国主义强制下,中华全国火柴产销联营社正式成立。总社设在北京,由日本人植田负责,上海、天津、青岛均设分社,青岛分社辖山东地区,由振业火柴公司董事长丛贯一为理事长。当时济南参加联营社的有振业、益华、恒泰、鲁西和齐鲁共五家,生产的火柴全由联营社统销,1942年以后,各火柴厂又因原料缺乏而濒临倒闭,济南振业火柴公司在1944年一年内只开工一个月,由于石蜡严重缺乏,曾一度用棉籽油代替石蜡,后来又用硫磺代替,这种火柴发火慢,燃烧过程中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社会上称它为“阴火”。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国民党接收大员对全市工商企业进行疯狂“劫收”。振业火柴公司也不例外,国民党敌伪产业处理局派员前来接收。那时振业火柴公司经理丛德滋从抗日战争开始就借口年事已高,闭门不出,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全由营业主任蔡吉庭代理。经过蔡吉庭多方力辩抗诉,提供证据,再三申明振业系股份公司,所有股东都是中国人,组织简章明文规定概不收外资,最后经国民党南京政府实业部调查核实,确认振业火柴公司实无日伪敌产,才幸免“充公”。不久,国民党为大打内战,把大批军队调入济南,振业火柴公司因为刚刚恢复生产,有的仓库、车间暂时闲置,成了驻军之所,驻扎了国民党军队一个团。1947年10月,因驻军烤火不慎引起火灾,整个包装处被烧毁,损失惨重,这是“振业”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火情。为了战胜火灾,公司全体职员除留工人在营业部主持日常工作外,其他全部深入车间,经过全厂人员的积极努力,很快恢复了生产,当年产量又达到2165大箱(折合3.12万件)。
  1948年9月,济南解放,振业火柴公司也获得了新生,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走上了恢复发展的道路。
  振业火柴公司的盛衰隆替状况,从它不同时期的产量上也可看出,譬如:火柴年产量1913年为25万件,1924年为34.06万件,1933年为50.88万件。到了日本占领济南的1944年却猛降到1.23万件。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不重视生产,大发“劫收”财,振业的产量一直上不去,1946年为0.23万件,1947年为3.12万件,可是到了济南解放后的1955年,却猛增到38.08万件。

知识出处

市中文史资料

《市中文史资料》

本史记述了山东济南市中文史资料第一辑、其中,本辑选编了有关史料17篇,在编撰本辑的过程中,承蒙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市中区工商联、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阅读

相关地名

宋建章
相关人物
郭瑞堂
相关人物
丛德滋
相关人物
迟启东
相关人物
陈养恬
相关人物
刘濯之
相关人物
哈华年
相关人物
吴心斋
相关人物
臧恒甫
相关人物
迟序程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