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祠与戴公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146
颗粒名称: 周公祠与戴公祠
分类号: K295.2
页数: 5
页码: 165-1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周公祠与戴公祠、两祠都属名胜古迹、戴宗骞建立等情况。
关键词: 周公祠 戴公祠 山东

内容

在济南城区西关制锦市街迤东,周公祠街中间路北,原来有两座祠堂,东为周公祠,西为戴公祠,两祠都属名胜古迹。
  周公祠是为周盛波和周盛传而建立的。周盛波字海舲,安徽合肥人,周盛传是其弟。清咸丰年间(1853年),太平天国起义军打倒安徽,攻陷省城安庆。周盛波兄弟六人,组织武装抗击起义军,兄周盛华及其弟三人均战死。唯存周盛波及周盛传二人,率军曾与起义军陈玉成作战数年,因有功,被李鸿章收为“淮军”,称“盛字营”。
  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之“淮军”奉命赴援江苏,并令周盛波及周盛传同往,在上海、无锡一带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交战,曾数次获胜,而升为提督。
  同治四年(1865年),捻军在河南、安徽一带攻城陷镇,气势甚盛,周盛波奉令赴河南、安徽镇压捻军获大胜,颇得李鸿章赞偿。周盛传率“传字营”,在江苏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有功,升任广西右江镇总兵。光绪八年(1882年),调升湖南提督,两年后病死。清帝随即调其兄周盛波继任湖南提督,光绪十四年(1888年)病卒。
  周盛波、周盛传因在山东镇压捻军有功,宣统元年(1909年),清帝令山东济南为之立祠纪念,称周公祠。
  戴公祠是为为国捐躯的戴宗骞而建立的。戴宗骞字孝候,安徽寿州(今寿县)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治运河有功,著有《海上屯田志》。此时,帝俄于咸丰年间,强行霸占我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领土,仍不甘心,得寸进尺,屡入侵我国东北边境。戴宗骞义愤填膺,请缨抗俄。光绪六年(1880年),遂调防吉林边境,防范帝俄侵扰。到任后,建筑防御工程,派兵严守,并令军民屯田垦荒,丰衣足食,军民皆称赞,还设立制造局,充实武备,开采金矿,以图富国强兵。
  光绪十八年(1892年),又调升陆军统将,驻防威海卫。他为加强海上防务,建筑炮台,分兵驻守。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寇海舰猛攻威海卫,戴宗骞率师英勇抗击,发挥大炮威力,伤其日舰四艘,打得日寇狼狈逃窜。后来日舰又屡次进犯,皆被击退。
  继而,旅顺、大连相继沦陷,威海势孤。由于清政府腐败妥协,致使日军在荣城登陆。海陆夹攻,威海守军腹背受敌。戴宗骞被迫率军退守刘公岛,与副将张德山共同抗敌,不料张惧而无战意,日军乘势攻击激烈,在危难中戴宗骞宁死不屈,以身殉国。宣统元年(1909年),清帝令山东济南为之立祠纪念,称戴公祠。
  周公祠建筑宏伟壮丽,三楹高大辉煌的大门,红柱花棂,相映生辉;前厦飞出,檐上猫头瓦,行行并列,栩栩如生。红漆大门两旁,宽大的石柱上刻有两幅大对联。院内大殿雄伟壮观,殿内有周盛波,周盛传的高大塑像。戴公祠相比之下,大有逊色,大门一间,形如普通居民之门户。院中大殿也不如周公祠壮丽,好在殿中塑像,神态雄伟,气魄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两座祠堂均在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造,但从建筑规模明显看出清廷当局对两个人物评价和对待上很不一样。两祠随着时间的流逝,民国初年在此建立了久兴铁工厂,解放后改为齐鲁针厂,不久改建为周公祠小学。1984年旧建筑全部拆除,修建了两座崭新大楼,宽敞明亮,成为现在的天桥实验幼儿园。两座祠堂已荡然无存,唯有周公祠街人们还知道,其来历也很少有人知晓。
  周公祠之主人是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的魁首,而戴宗骞是抗击日寇侵略,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对两人的功过是非应重新评价,建议有关部门重修戴公祠,以纪念他的功绩,并把对周公与戴公不公正的对待,重新颠倒过来教育后人。

知识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选辑

《天桥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述了山东济南天桥文史资料选辑的第二辑、其中,本辑选编了有关史料二十二篇,奉献于众,以飨读者。编写中,承蒙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谨致谢意。由于水平所限,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恳望批评指正。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