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从省情出发,循序前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710
颗粒名称:
一、从省情出发,循序前进
分类号:
D693.62
页数:
5
页码:
420-424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省情出发,学习借鉴外地和外国的经验,如果照抄照搬书本上的或是别国的模式,从省情出发,循序前进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从省情出发
循序前进
内容
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省情出发,学习借鉴外地和外国的经验,如果照抄照搬书本上的或是别国的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概括地说,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大而穷、人口多、底子薄,经历了漫长的封建主义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业大国,这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山东可以说是这种国情的典型省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建立的时候,山东全省人口中90%是农民,除个别沿海城市受殖民主义经济的影响有少许近代工业以外,整个来说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教育、科技落后的大省。山东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几次大起大落,其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对省情缺乏清醒的认识,对于改变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大省面貌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理解不深刻。当认识接近实际的时候,各项计划安排、政策措施都比较得当,就能够稳步前进;当认识脱离实际,头脑发热或畏难消极的时候,就遭受各种挫折和损失。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省情出发,脚踏实地,循序前进,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经验之一。
从山东的省情出发,走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首先要把农民问题摆到头等重要的地位。农民在全省人口中是多数,全省人民的“衣”“食”主要靠农民提供。在政治上、经济上把农民安排好了,使他们有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整个社会就安定了,就可以得到正常的发展;如果农村出了问题,各项事业都要受到重大的影响。这个道理,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造成农村动荡的后果和长期“左”倾错误给农民带来的影响,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所采取的安定农民的政策在整个经济和社会方面产生的不同结果比较一下,就再清楚不过了。因此,任何时候对农民的问题,对农村的问题都不能掉以轻心,这是山东的省情决定了的。
第二,由于山东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建设必须量力而行,循序前进,不可急于求成。困难的时候要这样做,顺利的时候也不能忘记这一点。从三年恢复时期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八年当中,虽然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一度发生过急躁冒进,但发现和纠正得比较及时,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脱离了实际可能,大办钢铁、大办交通、大办水利、大办教育、大办一切事业,把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建设,看成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幻想创造出“社会主义飞马过”“共产主义在眼前”的奇迹。结果欲速则不达,带来生产力大破坏,国民经济大倒退,造成了山东经济的第一次大起大落,不得不进行调整。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到一九六四年工农业总产值才恢复到一九五七年的水平。在克服经济暂时困难的过程中,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有所认识。但是,并没有因为这次挫折而坚定地树立起量力而行、循序前进的观念,在以后的若干年里,仍然常常出现情况稍一好转,就又头脑发热。特别是十年动乱,“左”的错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思想再度泛滥。例如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基本建成独立作战区的经济体系,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搞一个大庆、两个开滦、半个鞍钢,建成部门比较齐全的工业省等奋斗目标,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在这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指导下,使基本建设规模一次又一次膨胀,重工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挤了轻工业,也挤了农业,造成严重比例失调,不得不再度进行调整。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诉人们,经济建设,必须量力而行,循序前进,单凭主观愿望,不顾客观可能,企望一举成功,是办不到的。
第三,山东省人口多,底子薄,劳动就业始终是经济建设中的大问题,要从这种实际状况出发来确定全省劳动就业政策和技术政策。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力日渐增多。八十年代以来,每年约有近百万农业劳动者需要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转向第二、第三产业。从山东省的经济条件来看,依靠建设大批现代化的工业、商业、建筑业来安排劳动就业,要受到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即使条件允许,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大批农村劳力涌入城市,也是不可取的。
因此不能不考虑适合省情的就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在较长的时期内,既要集中相当的财力物力发展某些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和企业,又要更加注意依靠集体和个人的力量发展面广量大的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和企业。依托大中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建设好小城镇,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基本上能就地消化。这样的就业道路和技术政策是符合山东省情的,它将在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征途上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第四,山东各地、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自然地理情况有很大差别,在工作的指导上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办什么事情都不应“一刀切”。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受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办事情总想齐头并进,常常不从实际情况出发,强求一律,因而多次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如一九五八年的“瞎指挥”,全省用一个模式,采取行政命令搞运动的办法来指导农业生产,以致丰产不能丰收,导致农业生产力的大破坏,教训是很深刻的。六十年代在“学大寨”运动中,全省又不分情况的片面执行“以粮为纲”,单打一地抓粮食,挤了棉、油、麻、丝、菜、果等多种经营,使各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得不到发挥。十年动乱期间,又不断进行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使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和发展社员家庭副业等政策遭到严重破坏,全省农村经济受到更大的挫折。直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倡因地制宜发挥各地优势,改变了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制定了社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地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经济才又有了生机。
回顾三十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搞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山东的经济建设发展比较快,比较好的时期,都是因为坚持了这一点;经济发展停滞、徘徊、甚至倒退的时期,都是因为违背了这一点。经济恢复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调整时期,以及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坚持了实事求是,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的制定,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受“左”的影响,把一些超越客观实际可能的计划、指标、措施、要求,看成是最革命、最积极的,盲目加以提倡和推行,而把实事求是的思想和作法当作右倾保守来批判,结果吃了不少苦头,走了很大一段弯路,给山东经济建设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这个经验教训必须认真记取。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城市建设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