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十三章 新兴的工业城市——潍坊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686
颗粒名称:
第三十三章 新兴的工业城市——潍坊市
分类号:
K295.23
页数:
8
页码:
383-390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潍坊市南依沂蒙山区,北临渤海莱州湾,总面积17302平方公里,人口779万人。潍坊市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潍坊市
内容
潍坊市南依沂蒙山区,北临渤海莱州湾,总面积17302平方公里,人口779万人。地势南高北低,从南往北,山区、平原、沿海滩涂呈层次分布。中部的昌潍平原,面积5952平方公里,土质肥沃,气候适中,盛产小麦、玉米、棉花、黄烟、大豆、花生、蔬菜和畜产品,是山东省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南部山区属泰沂山脉和崂山山脉支系,林果资源丰富,苹果、山楂、柿子、板栗等果品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大理石、重晶石、花岗石、陶土等40多种。北部莱州湾沿岸,长年海水潮汐,形成了2400多平方公里的辽阔滩涂,枯寂的不毛之地,贮藏着总储量达183亿立方米的卤水资源,加上适宜的土质和气候条件,这里一直是山东省主要原盐产区,是较为理想的盐化工基地。
潍坊市是山东省省辖市。下辖潍城、坊子、寒亭3个区、青州、诸城2市、寿光、昌乐、临朐、五莲、安丘、高密、昌邑7县。市区面积1472平方公里,人口104.2万人。新中国建立三十六年来,潍坊工业从手工业起步,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贯彻改革、开放和对
内搞活经济的政策,潍坊市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第一节 工业生产的勃兴
潍坊市区即过去的潍县,是历史上有名的手工业县城。早在清末,就以“南苏州北潍县”而闻名遐迩,曾有“二百支红炉、三千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张织布机”之称。但解放前,潍坊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十六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潍坊已发展为一座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中等工业城市。
新中国建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民掌握了国民经济的领导权,采取积极措施发展生产,恢复和开发了一批企业,使工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一九五二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相当于一九四九年的3.4倍,平均每年递增51.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顺利地完成了对工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业生产开始有计划的发展。到一九五七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了3.1亿元,比一九五二年增长93.6%。
后来,在经历了“大跃进”的挫折后,通过认真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工业生产得到了顺利的恢复和发展。到一九六五年,全市工业产值达到4.1亿元。十年内乱时期,工业生产虽有一定发展,但经济效益很差,劳动生产率降低,全市财政收入减少。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拨乱反正,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进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全市工业生产走上了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一九八五年全市工业产值达到54.56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37.36亿元,重工业产值17.2
亿元。
潍坊市在发展工业生产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坚持自力更生,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使工业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工业基础大大加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新中国建立三十六年来,全市工业基本建设累计投资12.6亿元,占同期国民经济各部门投资的54.8%。到一九八五年底,全市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已达27.9亿元;全民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9万元,比一九四九年增长4.9倍;全市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8亿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1倍,平均每年递增11.1%。一九七八年以来,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人均创利税3419元。
产品产量和质量稳步提高。重工业产品已由一九四九年的13种增加到2000多种。一九八五年与一九四九年相比,主要产品产量成十倍、百倍、千倍的增长。如,铜材增长6807倍,内燃机增长30324倍,棉布增长20.46倍,印染布增长20.92倍,针棉织品增长258倍,皮革增长142倍,发电量增长59倍,原煤增长8.2倍,原盐增长10.3倍,卷烟增长76.3倍,饮料酒增长31倍。到一九八五年底,全市获省以上优质奖的产品达265种,其中有18种产品荣获国家金银质奖。
新行业和新产品不断增加。全市已发展有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化工、冶金、煤炭、电力、盐业、丝绸、医药等13个行业,20多个生产门类。许多产品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并有一批产品在全国或全省占有一定位置。其中柴油机、收录机、录音机芯、黄铜线等产品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印染布、拖拉机、钢窗、有缝钢管、家具锁、打气筒、镀锌铁丝、机制纸及纸板、白酒等产品产量居全省前列。拖拉机、拖
拉机配件、机制纸、棉布、化纤布、呢绒、地毯、嵌银漆器、电视天线、服装、刺绣、钢管、黄铜线、灯泡、自行车零件、食品等60多种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销往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二节 初具规模的六大行业
潍坊市在发展工业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六大优势行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机械工业。机械工业是潍坊的重要工业部门,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加工制造能力强,已形成以动力、农机为骨干,铸造、锻造、加工、电镀、制造齐全,从零部件加工到主机生产、整机装配比较完整的生产系统。一九八五年有县以上企业62个,年铸造能力4.8万吨,锻造能力5000吨,动力机械制造能力150万马力,居全省前列。机械产品质量较好,全行业有7种产品获国家金、银质奖,77种产品获部省级优质产品奖。一九八五年产值达3.94亿元,占全省机械行业产值的十分之一。柴油机、拖拉机、拖拉机配件、石油机械等产品是机械行业的优势产品。
电子工业。电子工业是潍坊新兴的工业部门,已经形成以电子计算机,收录音机,通讯机整机装配为主、整机和元器件协调发展的生产结构。主要产品有收录音机、录音机芯、电子计算机、录音磁带、晶体管、无线电话机、电视天线等。一九八五年,微处理机产量1784台,录音机芯152万只,收录音机30.5万部,晶体管419万支。潍坊电子计算机公司生产的电子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达到八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荣获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成果奖。录音机芯是全市第一个技贸合作项目,录音机芯质量达到日本同类产品水平,供应上海、天津、广州、无锡、
武汉等10多个城市的40多家录音机生产厂,部分销往国外。收录机是国家电子部定点产品,已形成35万部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优良,BSL-12型收录机被评为省优质品。
纺织工业。潍坊的纺织工业历史悠久,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全市有棉纺、色织、印染、化纤、毛纺企业52个,拥有棉纺纱锭21.9万枚、布机5358台、印染线9条、毛纺锭8352枚、麻纺锭3540枚;主要产品有棉纱、棉布、印染布、粗精纺呢绒。一九八五年主要产品生产能力为:棉纱2.74万吨,棉布1.97亿米,合纤长丝织物820吨/274万米,印染9025万米,呢绒练绒248万米,毛毯3.4万条,膨体麻袋989万条,针棉织品折纱线量3103吨。产品花色品种齐全,质量较好,其中有4种产品获国家金、银质奖,45种产品被评为部省级优质品。潍坊纺织工业已被列入全国纺织工业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改造的3个城市之一。
轻工业。潍坊市轻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分一轻二轻两个工业系统。一轻系统主要有造纸、印刷、日用机化、食品等行业。一九八五年实现产值5.17亿元,居全省第三位。造纸行业主要产品有文化印刷用纸、工业技术用纸、工业包装用纸、生活用纸4大类,50多个品种。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销往香港、东南亚、非洲、东欧一些国家和地区。食品行业主要有卷烟、饮料酒、糖果、糕点、罐头、挂面、方便面等,其中饮料酒年产量8.9万吨,居全省第三位,白酒7.63万吨,居全省首位。日用机化产品的规模是:日用玻璃制品年产7.6万吨,灯泡150万只,保温瓶335万只,洗涤剂3.84万吨。二轻系统拥有五金、塑料、皮革、家具、服装鞋帽、家用电器和工艺美术7个自然行业,主要产品140种。一九八五年完成产值4.38亿元,在全省同行业中占第四位。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为,塑料制品1.4万吨,服装1000万件,地毯10
万平方米,家具55万件,家具锁1500万把,铜丝3000吨,钢窗120万平方米,钢管2万吨,打气筒123万支。全系统有木工刨刀、黄铜线、铁锅、变压器管、花边大套等6种产品获国家银质奖和工艺美术金杯奖,28种产品获部、省级优质产品奖。塑料、五金工具产品品种多,是山东省的重点产地之一。
工艺美术行业是在解放后收集整理传统民间工艺的基础上形成的。潍坊过去是手工业县城,手工艺品种繁多,象嵌银漆器、仿古铜器、核雕、布玩具、木板年画等,在国内市场享有盛誉。为了充分挖掘和整理这些民间艺术,市里专门成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经过不断的挖掘和整理,使潍坊传统工艺大放异彩,许多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进入国际市场。一九八五年,各种工艺品生产能力已达到7550万元。潍坊风筝、机织地毯、男工地毯、嵌银漆器、布玩具等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和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特别是潍坊风筝,已挖掘整理了上百个品种,并成功地举办了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使潍坊风筝扬名中外。
化学工业。潍坊化学工业已经有基本原料化工、有机原料化工、化肥、农药、橡胶加工、化学矿开采加工、化工机械等8个行业。一九八五年主要产品产量为:烧碱1.36万吨,聚氯乙烯6307吨,癸二酸1690吨,增塑剂3202吨,录音机胶带469万条,合成氨15.8万吨。其中催化剂、溶剂、化工设备在全省占首位,癸二酸、录音机胶带、苯胺是省内独家生产。
建材工业。潍坊建材工业资源丰富,已经形成水泥、预制构件、砖瓦、建筑陶瓷、建筑装饰用材等比较齐全的生产结构。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为:水泥135.4万吨,红砖2.5亿块,平瓦2478万片,釉面砖43.6万平方米。其中,矿渣硅酸盐水泥等5种产品获省级优质品奖。
第三节 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
潍坊市在大力发展工业生产的同时,城市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解放前,潍坊城区面积不过4平方公里,城市建设布局紊乱,基础设施落后。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潍坊在城市建设中坚持走“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路子,加快了旧城改造步伐,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城市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一九七八年以来,市区共铺设整修道路175条,其中主次干道20条,共110公里,高级路面89公里,市区小街小巷多数实现了“柏油化”;延伸路灯线路54.5公里,新装路灯1565盏;铺设排污管道49.9公里。同时,在纵贯市区的白浪河、虞河新建和改建了高水位桥4座,沟通了市区主要道路,扭转了“走路难”、“排水难”的局面。
城市公用设施的建设和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在解决供水问题上,从一九七八年以来,全市投资309万元,挖掘市区地下水资源,保证了居民日常生活用水。从一九八三年开始,投资3000多万元,在距市区30公里的安丘县黄旗堡镇开辟了新水源。第一期工程已经竣工,实现日供水3万吨,缓和了市区供水紧张的矛盾。另外投资911.5万元,总规模为日供气5万立方米的煤气工程正在建设中。市内公共汽车由一九七八年的43部增加到一九八五年的60部,市区公共交通营运线路由一九七八年的4条增加到8条,营运里程增加了89公里。新建和改建了体育馆、文化宫、影剧院等十几处大型文化娱乐设施;开辟了东苑公园和白浪河游览区。
旧城改造初见成效。八十年代以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对旧城进行了综合改造,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市区人均居住面积
已由一九七八年的3.4平方米,增加到5.5平方米。一九八五年,吸收社会资金新建住宅17栋、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
城市绿化、环境卫生有了较大变化。一九七八年以来,市区共栽植各种树木286万株,新建街头绿地、街心花坛18处,到一九八五年,城市绿化覆盖率由一九八〇年的4.2%提高15.3%,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由一九七八年的2.4平方米增加到4.1平方米。环境卫生逐年改善。从一九八〇年开始,在市区设置活动垃圾箱350个,新添清运粪便垃圾车30余部,垃圾、粪便的清理基本实现机械化。
欣欣向荣的城乡经济,为潍坊工业生产的发展展现了广阔的前景。潍坊市工业发展的构想是,按照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继续搞好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发挥城乡一体化的优势,加速开发动力机械、电子、纺织、造纸、化纤、盐化工等工业。通过经济联合、技术协作、产品扩散等形式,把全市工业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带动全市经济的腾飞。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城市建设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