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兴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59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兴起
分类号: D648.3
页数: 4
页码: 212-215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9个单位,联合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发出倡议,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兴起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文明创建 活动

内容

一九八一年二月十五日,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9个单位,联合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发出倡议,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公安部联合发出了支持9单位倡议,积极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通知。山东省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积极响应。教育部门把文明礼貌列入政治课和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各行各业特别是商业服务业的干部群众都结合自己的实际开展了树立文明礼貌新风的活动。根据中央领导关于建设精神文明要从清洁卫生抓起,以治脏为突破口的要求,加强了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耻辱的教育,引导人们克服不讲卫生的旧传统观念,发动群众大搞清洁卫生,振奋了人们的精神。
  一九八二年,全省城乡普遍抓了治理“脏、乱、差”的工作。同年三月,开展了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学生、工人、干部、解放军指战员自觉行动,治脏保洁,整顿和维护公共秩序,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使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到了各行各业、各个单位。一九八二年底,建立了山东省五讲四美活动委员会。一九八三年九月,又调整改建为省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各市、地、县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协调、指导、监督工作。“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及创造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活动的开展,使城乡环境面貌开始改观,社会治安秩序逐步好转,服务态度得到改善,服务质量有了提高。言谈粗俗、行为野蛮、不尊重公德、不讲卫生、不守秩序的现象明显减少。
  从一九八一年底开始,中共山东省委针对当时出现的买卖包办婚姻、婚事铺张浪费、封建迷信活动和赌博活动抬头等不良现象和歪风邪气,专门发出文件,作出部署,连续三个冬春在全省城乡开展了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活动。各地广泛发动群众,破除陈规陋俗,反对封建思想回潮,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反对买卖包办婚姻、转亲换亲;提倡婚事新办、文明节俭,反对定亲结婚要彩礼、铺张浪费、大操大办;提倡计划生育、晚恋晚婚晚育,反对早恋早婚,超计划生育;提倡家庭和睦、敬老爱幼、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反对虐待老人、歧视妇女的行为;提倡相信科学,进行殡葬改革,反对搞旧葬习俗,禁止制造贩卖封建迷信品,打击用迷信活动骗财害人的犯罪的行为;提倡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反对赌博、卖淫,查禁收缴淫秽书画和音像制品,使许多陈规旧俗得到改革、歪风邪气逐渐失去市场。
  在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一些地方创造了发动群众制订乡规民约,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好形式。一九八一年底,中共山东省委在部署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活动时提倡推广了这种做法,并于一九八二年初总结推广了邹县等地的经验,在全省兴起了一个制订乡规民约、厂规厂约、城镇公约、市民公约的热潮。广大基层单位结合各自的实际,把关于移风易俗、转变社会风气的要求,以简洁易懂的群众语言规定成若干条款,形成明文章法,作为大家的行为准则。各种文明规约、守则的制
  订和实行,为人们提供了判断是非、美丑、善恶、荣辱的标准,对陶冶人们的情操,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强基层单位的综合治理,转变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到一九八四年,全省90%以上的乡镇村和城市单位都制订了自己的文明规约守则。在此基础上,全省普遍开展了创建城乡各类文明单位的活动。许多市、地、县统一制订各类文明单位的条件和创建活动规划,有计划地组织广大基层单位创建文明村、文明工厂、文明学校、文明医院、文明商店、文明车站等。一九八四年,这一活动普及到全省85%左右的村庄和93%的城市单位。一九八四年八月,在烟台市召开了山东省文明单位建设经验交流会,总结了几年来建设文明单位的活动情况,推广了烟台市、邹县、蓬莱县、莱阳县、威海市、莱芜市等地的经验,提出了关于在全省城乡深入开展建设文明单位活动的若干意见,使这一活动更加迅速地发展。到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建成文明村(镇)13800多个,占村庄总数的15.1%,文明单位17600个,占城市单位总数的18.9%。
  为了把文明单位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家家户户,山东省各地普遍注意了做好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文明建设工作,广泛开展了“四户一家”(清洁卫生户、遵纪守法模范户、科技文化带头户、双文明专业户及个体工商户、五好家庭)活动,使许多家庭自觉做到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勤劳、文明、守法治富,正确处理三者利益关系,自觉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据统计,一九八五年全省共涌现出五好家庭306万多户,占全省总户数的17%,评选出遵纪守法模范户213万多户,清洁卫生户160多万户,科技文化带头户48万多户,双文明专业户、个体户20万户。
  从一九八五年起,山东省的文明单位建设在普及的基础上侧重抓了提高质量的工作。多数市、地、县根据形势的发展修订了
  文明单位标准条件,充实了新的活动内容,对文明单位的评选命名做到了严格把关,克服凑数、拔高现象。青岛、潍坊、莱芜、临沂、蓬莱、五莲等市、县一手抓创建,一手抓整顿。有的在各县、区命名的文明单位中优中选优,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和文明单位标兵。许多市、县还对原命名的文明单位进行了复查,对其中不符合新的标准和出现了问题的单位,撤销其文明称号。
  与文明单位建设相联系,全省各地广泛开展了军民、工农、警民等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活动,运用多方“合力”对社会进行综合治理,提高文明水平。军民共建文明活动的开展,是人民解放军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突出贡献。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军民共建点发展到4700多个,共建的形式也从开始时的一般就近挂钩发展到机关对机关、基层对基层、业务部门对业务部门、党团组织对党团组织的对口共建和边防作战部队与后方地方单位的前后方共建等多种。驻山东陆海空三军部队抽出大量人力物力,支援了开发建设胜利油田、引黄济青等重点工程,参加了济南环城公园、泰山旅游风景区、青岛旅游城市开发等公益事业建设。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五年上半年,军地双方还共同培育了近20万名四化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城市建设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