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出版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57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出版事业
分类号: G229.27
页数: 14
页码: 187-200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相沿数千年,使得凝聚着齐鲁贤哲和劳动人民思想、文化科学成果及劳动生产经验的大量宝贵典籍与著述得以保存下来、传播开去,出版事业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出版 事业

内容

山东的出版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相沿数千年,使得凝聚着齐鲁贤哲和劳动人民思想、文化科学成果及劳动生产经验的大量宝贵典籍与著述得以保存下来、传播开去。远如《诗经》、《论语》、《春秋》、《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齐民要术》等等,不胜枚举。迨至近代,山东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萧条,文化落后,出版事业濒临绝境。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的出版事业与其他百业一样,有如久旱得甘霖,呈现出勃勃生机。
  一、健康发展的出版事业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出版事业走过了规模由小到大、能力由弱到强、水平由低到高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恢复和调整发展的阶段(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七年)。一九四九年二月,华东新华书店总店由山东省临朐县迁驻济南。同年六月一日,华东新华书店总店改称山东新华书店总店(山东省新华书店的名称几经变更,以下统称山东省新华书店),其内部设编辑部、出版部和发行部等,是当时山东省三位一体的出版机构。出版的图书主要是通俗读物,也根据中央出版部门的纸型翻印干部学习读物。编辑部的人员大部分从事通俗读物的编写工作,并与山东省文联、团省委合作,创办了《山东文艺》、《山东少年儿童》等刊物。仅一九五〇年上半年,就编印或翻印各类通俗读物94种,翻印干部学习读物186种,共印制880余万册,满足了广大干部、群众政治学习和文化学习的需要。
  一九五一年一月一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全国出版事业的指示》,实行了出版、印刷、发行专业化分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山东省新华书店编辑部的基础上成立了综合性地方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山东省新华书店印刷二厂也分离出来,正式定名为山东新华印刷厂;而山东省新华书店,则成为单一的图书发行机构。至此,出版、印刷、发行各自独立,统归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领导,并执行国家出版总署“造货数量由出版社决定,印刷工价由印刷厂决定,订货数量由书店决定”的规定。经过调整,山东出版工作开始走上了正规,无论是出版机构的设置,还是经营管理的方式,都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三年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图书品种稳定增加。一九五六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年出版图书520种,其中新版图书342种,总印数达到5088.2万册。
  (二)建立机构、曲折发展的阶段(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五年)。为了对出版、印刷、发行实行集中统一领导,一九五八年五月十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山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局。它与山东人民出版社合署办公,形成局社合一的出版管理体制,统一组织图书的编辑、印刷和发行工作,并对全省的图书市场和社会出版实行统一管理。从这个时候开始,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山东出版事业进入一个曲折发展的阶段,八年来全省共出版图书3509种,总印数62393万册,平均每年出书438.6种,印制7799万册,比一九四九年分别增长306.1%和298.3%。
  这个阶段,由于片面地强调地方化、通俗化、群众化的出书方针,严重地束缚了地方出版事业的发展,无法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特别是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出版界、著译界的一大批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给出版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接踵而至的共产风、浮夸风,又使出版工作者陷入盲目追求出书高指标,盲目扩大图书进货量。结果,出版物的质量严重下降,大批图书积压报废。一九五八年和一九五九年,出书品种分别高达912种和879种,此后又连年收缩,到了一九六一年,出书只有224种,比一九五〇年才多1种,还不到一九五八年的四分之一。
  (三)惨遭浩劫的阶段(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山东的出版事业同其他事业一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当时的山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局名存实亡,局机关、编辑室、山东省新华书店的许多工作人员和业务骨干被下放到农村,大批图书资料被查封。除了一九六六年九月十三日成立的毛主席著作出版办公室负责印制毛主席著作、毛主席语录,以及印刷少量的小学课本外,其他图书的出版趋于零,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书荒。一九七一年,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出版局宣布成立;一九七三年,撤销了山东省毛主席著作出版办公室,恢复出版少量一般图书。
  (四)开创新局面的阶段(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五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的出版工作经过拨乱反正,在迅速恢复与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健康稳定发展的新阶段。突出标志是:首先,建立了完整的出版体系。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山东省政府通知将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出版局改为山东省出版局。一九八三年二月,在机构改革中,山东省出版局撤销,改为山东人民出版社,成为厅局级事业单位。一九八四年七月五日,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改为山东省出版总社,并按照不同的条件,将一九七五年八月成立的14个市地出版办公室分别改为出版分社、办事处和设在市地新华书店内的出版科。与此同时,以原山东人民出版社的政治经济理论部为基础,组建成专业性的山东人民出版社;并在此前后,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齐鲁书社、山东地图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明天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山东友谊书社相继建立;山东画报社也恢复出刊,从而结束了全省只有一家出版社的历史。截至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共有10家各类出版社和1家画报社。书刊印刷厂已由五十年代的1个发展到5个,连同山东省印刷物资公司统由山东省书刊印刷公司领导。发行单位除了130个省市地县新华书店外,又成立了山东省外文书店、东方图书公司、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山东分公司。此外,还建立了山东印刷技工学校、山东出版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和山东印刷技术研究所。为了加强全省的出版和版权管理工作,还在山东省出版总社内设立了山东省出版管理处和版权处,代省人民政府行使管理职权。至此,在全省形成了一个门类和功能齐全的编辑、印刷、发行、物资供应、出版管理的出版体系,为出版事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出版工作总方针。在这个方针指引下,山东省出版总社联系地方出版工作的特点,提出了“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原则,把为本省服务作为整个出版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坚持以出版通俗读物为主的同时,出版一些具有较高学术、艺术价值的专门著作,从而发挥了出版潜力,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格局。八十年代以来,山东每年出版的图书有55%以上销往省外或国外,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第三,在改革中迅速发展。一九八四年,在全面改革的新形式下,山东省出版总社经过调查研究,适时地提出了正确处理立足本省与面向全国、质量与数量、通俗读物与学术专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四个关系,狠抓提高图书质量、缩短印刷周期、扩大图书发行量三个突破口,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四、三、一”改革要求,使山东省的出版改革工作得以健康顺利地进行,收到了实效。一九八五年下半年,山东省出版总社针对当时全国图书库存上升,订数萎缩的现象,以“坚持改革、狠抓质量、协调发展、稳步前进”为指导思想,积极协调编辑、印刷、发行内部关系,合理调整内部经济政策,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出书的品种和数量成倍增长,图书的内在质量和印装质量显著提高,图书的发行量大幅度增加。
  山东出版工作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归结到一点,就是把党的出版方针同山东出版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坚持“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方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标准,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进行出版改革。这是山东出版工作的基本经验,也是今后山东出版工作应该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富有特色的专业出版社继一九七八年九月四日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成立之后,到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又成立了8家出版社,连同原有的山东人民出版社共有10家专业出版社。这些出版社根据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以齐鲁大地为依托,以7000万山东人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紧紧围绕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经过不断的开拓、创新、实践,在发挥山东地方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一)肩负共同使命。全省10家出版社虽各有自己明确的分工(即出书范围),分别编辑出版不同层次读者需要的各种学科、各种表现形式的通俗读物和学术专著,但共同承担着“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播一切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三大任务。各个出版社出版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的图书,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士在我心中》、《法制教育丛书》、《高等教育(物理、化学)自学丛书》、《教育学》、《教师心理》、《飞向明天丛书》、《历史小故事丛书》、《教宝宝丛书》、《农业技术普及读物丛书》、《怎样看机械图》、《电子技术基础》、《旅游文学丛书》等,在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之际,山东省出版总社直属各出版社通力合作,编辑出版的《可爱的山东丛书》,全面介绍了山东的历史与现状、政治与经济情况,为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材。
  (二)注重发挥地方优势。山东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了继承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山东各出版社挖掘整理出版了二十四卷抄本《聊斋志异》(接近手稿本)、《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兖州府志》(海内孤本)、《山东汉画像石选集》、《泰山经石峪金刚经》、《诗切》、《同文尚书》、《山东古国考》等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的图书;以及王统照、李广田、杨朔、臧克家、李苦禅、俞剑华、于希宁等现代、当代山东籍著名文学家、国画家的《文集》;同时还整理出版了《针灸穴位解剖图谱》、《点穴疗法》、《山东树木志》、《山东农林主要病虫图谱》、《山东蔬菜栽培》、《实用妇科学》等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图书。
  (三)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山东出版界在“立足本省”但又不囿于本省的思想指导下,还陆续出版了一批反映国内某些领域或学科研究水准的宏篇巨帙,如《中国古代(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资本论〉研究丛书》、《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孔子评传》、《王力文集》、《成仿吾文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齐鲁谈艺录》、《刘开渠美术论文集》、《大杠杆——震撼世界的第二次革命》、《国民经济管理学》、《新编法学词典》等。这些套书、丛书、文集、专著,或集全国专家数十年研究之成果,或立一家之言,均系传世力作,受到读书界的欢迎和好评。图书出口量也逐年增加,仅据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五年统计,累计出口山东版图书902种、19.9万册,平均每年出口图书226种、近5万册。
  根据资料统计,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共出版各类图书13683种,印制520646万册;平均每年出版图书369.8种,印制14071.5万册。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不仅在出书品种和数量上有大幅度增加,图书质量也有明显提高。七年来共出版图书4892种,印制186513万册,平均每年出版图书699种,印制26645万册。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五年,山东版图书在各类评比活动中获奖的图书计有312种,其中获全国奖的19种,获部分省(地区)奖的13种,获全省奖的148种,获省出版总社奖的132种。被选作全国大、中专教材的29种;被各种读书活动选作读本的21种;被改编拍摄成电影、电视的文学作品6部;参加一九八五年在香港举办的“中国书展”的山东版优秀图书800余种。
  三、改革创新的书刊印刷业
  五十年代,山东省只有山东新华印刷厂1家专业书刊印刷厂。六十年代初期,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过程中,经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把初具书刊印刷条件的潍坊印刷厂、莱阳印刷厂、德州印刷厂和临沂印刷厂划归山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局。经过改造、扩建或重建,建成了山东新华印刷厂潍坊厂、山东新华印刷厂莱阳厂、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山东新华印刷厂临沂厂,并分别于一九六三年(潍坊厂)和一九六四年(其他厂)投入书刊印刷生产。一九六五年的生产量为:铅字排版4115万字,铅印印刷20.6万令纸,平印印刷6.5万对开色令纸,书刊装订25万令纸;工业总产值1053.6万元。
  一九七二年建成的山东人民印刷厂是一个战备印刷厂,其生产骨干主要来自于山东新华印刷厂莱阳厂。山东人民印刷厂投产后,莱阳厂又划归地方。
  一九八一年,山东省书刊印刷公司成立,统管5个书刊印刷厂和山东省印刷物资公司,并同40多家具有一定书刊印刷能力的社会厂建立了横向联合的关系。山东省印刷物资公司与全省以至全国数十家造纸厂、印刷器材厂建立了业务联系,加强了印刷物资供应工作。这样,印刷部门既是整个出版事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又自成一个体系,安排指挥印刷生产。
  多年来,山东的印刷技术处于极为落后的状态,制版、装订主要靠手工操作,印刷方式比较单一,凸印占大多数。这种状况与书刊出版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形成尖锐的矛盾。为了提高印刷生产能力,在“六五”期间,山东书刊印刷业一是加快印刷技术改造的步伐。在本着先急后缓、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六五”期间先后有计划地引进和购置了25台大型换代设备,其中电子分色机3台,书刊胶印轮转机5台,对开四色胶印机5台,全张四色胶印机1台,还有柯尔布斯糊壳机,精装连动单机等数十台小型设备。这些设备的投产,使书刊印刷生产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另外,山东潍坊计算机公司研制成功的华光Ⅲ型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受到书刊印刷厂的欢迎。
  二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山东书刊印刷厂根据国家的统一要求,对印刷字体、标题字型、排版字架进行了改造;同时采用了多种蒙版法和铅基预涂感光版(PS版)、感光性树脂版等新型版材。“六五”期间,学习和推广了电子分色制版技术、自动激光照排系统技术、胶印印书技术、铅印薄版技术等,使排版、印刷、装订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不仅能较好地完成书刊印刷任务,还能印制高档精美印刷品。
  通过技术改造,山东书刊印刷业在印刷周期、生产能力、工业产值、产品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九八四年以前,印刷周期一直在200天以上,一九八五年缩短为164天。一九八五年铅印排版19339万字,分别比一九六五年和一九七八年增长389.6%和259.6%;铅印印刷87.5万令纸,分别比一九六五年和一九七八年增长324.8%和73.6%;平印印刷73.8万对开色令纸,分别比一九六五年和一九七八年增长1135.4%和196.4%;书刊装订81.8万令纸,分别比一九六五年和一九七八年增长227.2%和24.7%。一九八五年工业总产值(按一九八〇年不变价格计算)为5787万元,分别比一九六五年和一九七八年增长449.3%和
  126.4%。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五年,在各种评比优质产品活动中获奖的产品有628种,其中获全国奖的优质产品50种,获华东地区奖的优质产品73种,获全省奖的优质产品304种,获山东省出版总社奖的优质产品201种。
  四、迅速发展的图书发行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新华书店在方便读者买书和扩大图书发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图书发行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一)进行恢复性整顿和建设性整顿。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各级新华书店在当地党政部门的领导下,首先调整健全了领导班子,恢复了业务秩序和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接着,根据一九八四年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新华书店工作会议的精神和文化部批转的新华书店总店《关于全国新华书店进一步开展企业整顿的意见》进行了建设性整顿,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书店内部的经营责任制,健全了定额管理和质量管理制度,整顿了劳动纪律和财经纪律,健全了劳动组织和财务制度。截至一九八五年底,经过层层验收,全省各级新华书店基本完成了整顿任务,有122个新华书店合格,有30个县级书店被评为文明单位。
  (二)改革图书发行体制。变图书发行单一渠道为多种渠道。进入八十年代,新华书店在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注意开辟多种发行渠道,贯彻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调动了社会发行力量的积极性。新华书店支持出版社自办发行,支持出版社与部分城市书店或专业书店实行特约经销;支持、扶植集体、个体书店和书摊、书贩以及农村个体售书户的发展;尤其加强了农村发行网点的建设,活跃了农村图书市场。截至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共有各种图书网点5304个,其中省市地县新华书店130个,国营售书点699个,社会发行力量售书点1811个,集体和个体书店、书摊2664个,网点布局也趋于合理,遍布全省城乡。
  改革图书发行购销形式。五十年代形成的图书征订包销制度,在图书发行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出版社和出书门类的增加,以及图书发行多渠道的形成,单一的购销形式必然要打破,“隔山买牛”式的征订包销必须改革,而向着开放、搞活的多种购销形式发展。一九八五年,山东发行系统根据国家出版局和山东省出版总社的要求,对部分图书进行了分配寄销或征订寄销。同时,推行了发样订货和看样订货的做法,产销对路,扩大了发行量。
  书店内部的改革,以建立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实行经济承包为重点。一九八二年以来,这项改革由试点取得经验到全面展开,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三)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一九七九年以来,全省性图书发行优质服务活动形成了制度,每年集中进行一次。各地书店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图书展销活动,这是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的一种好形式。一九八五年七月在青岛举办的“青岛夏季图书博览会”,历时20天,接待读者7万人次,销售图书130余万册。有些基层书店为了方便读者,组织了流动供书队或设立了流动售书亭。为了便于读者购买专业图书,陆续开办了一批专业图书门市部和开架售书门市部。到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共设专业门市部19个,其中科技图书门市部2个,外文图书门市部6个,少年儿童读物门市部5个,图片门市部3个,课本门市部1个,古旧图书门市部2个。先后开设了72个完全开架和部分开架售书的门市部,其中完全开架售书的门市部33个,部分开架售书的门市部39个。
  (四)不断扩大图书发行量。山东各级新华书店把扩大图书发行量作为图书发行工作改革的突破口,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广大读者的需求为己任,使图书发行量迅速增加。一九八五年,全省图书销售总金额首次突破了2亿元;销售图书总册数为41469万册,全省人均购书2.65元。这三项指标分别是一九四九年的119.7倍、25.2倍和53倍,比一九七八年分别增长275.6%、82.9%和239.7%。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七年的时间,全省图书累计销售金额为87688万元,册数为243738万册,占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六年总和的56.1%和38.9%。从这些数字对比中,可清楚地看到人民群众对图书需求的增加和图书发行工作的发展。
  一九八〇年一月一日,山东省外文书店成立,为山东的科学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和大企业提供了一批反映国外新科学、新技术的外文图书和资料。六年来累计销售外文图书198.3万册、销售金额1424.9万元。
  五、不断壮大的出版队伍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省出版队伍不断壮大。(见表39)总的情况是出版队伍的壮大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同步进行。
  [=此处为表格(表39山东省出版队伍发展概况表单位:人)=]
  一九八五年与一九七八年比较,出版队伍的总人数增长了39.0%,出版社、印刷厂、新华书店的职工分别增长了52.1%、11.0%、61.9%。
  出版队伍的壮大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素质的提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指出:“为了适应开创出版工作新局面的迫切需要,加强出版队伍特别是编辑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培养一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重任务。”根据这个精神,山东出版系统采取多种形式充实调整、培训提高出版队伍。据一九八五年底统计,全系统有组织地参加各类学习的人员有1500多名,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400多名,已毕业的有104名。山东印刷技工学校、山东省出版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建校以来,为出版系统培养初中级印刷、发行、财会和管理干部1000多名。山东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和山东印刷技术协会一九八四年成立后,在广泛团结出版工作者、印刷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出版管理人员方面,在信息交流方面和促进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针对出版工作的实际,这两个协会已组织学习研究会和学术报告会8次,开展技术练兵和竞赛活动4次,开阔了出版队伍的视野,提高了技术水平。随着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和有计划地培训学习,出版队伍的人员构成和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九八五年,专业出版社具有大专以上水平的知识分子已占到干部总数的67%。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六年中,山东省的出版事业发展很快,成绩卓著。但是,由于长期“左”的思想影响,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深刻反映时代精神的图书为数还不多,印刷、发行技术设备落后的面貌还没有根本转变,图书发行体制还有待进一步改革等。随着全省、全国两个文明建设的深入进行及上述问题的解决,山东省的出版事业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城市建设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