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计划生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56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计划生育
分类号: D923.97
页数: 9
页码: 159-167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鉴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密度高的特点,搞好计划生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计划生育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计划 生育

内容

山东省是全国人口众多、密集的省份之一。一九四九年总人口为4549万人,到一九八五年末已达7695万人,三十六年共增长3146万人。人口总数仅次于四川、河南两省,为全国第三人口大省。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503人。鉴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密度高的特点,搞好计划生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安定,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人口出生率也急剧上升,死亡率逐步下降。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五七年,山东省人口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期。这四年中,全省共出生740万人,平均每年出生185万人,年均出生
  率为36‰,自然增长率为23.5‰。全省人口到一九五七年末达5373万人。解放后八年中净增的人口,比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九年十三年中净增的人口还高出12%。人口盲目增长,给国民经济各项事业都带来很大困难,农民中多子女的家庭生活艰难。妇女深受早育、密育、多生劣育之苦,许多人要求避孕节育。一九五六年,通过贯彻《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提出的“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的要求,于一九五七年初在全省城乡开展了计划生育宣传。首先在济南、青岛、烟台、济宁、淄博等城市和文登、福山、曲阜、单县等县的农村,进行了计划生育试点。卫生部门开展了节育技术指导,对多子女夫妇作了一批男扎手术,大面积推广了避孕隔膜和节育环,揭开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序幕。但是,一九五八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片面的强调“人多力量大”,忽视了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计划生育主张遭到批判,致使这一工作没有持续开展下去。
  在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三年平均递减率为9.7‰,山东人口发展进入低谷期。但是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充实、整顿、提高,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人口又出现补偿性生育,一九六二年到一九七二年全省出现了第二次生育高峰。这十一年,全省出生2238万人,年均出生203万人,年均出生率为34.4‰,自然增长率为25‰。其中一九六三年出生244万人,出生率高达44.2‰,自然增长率32.4‰。人口过猛增长引起全社会关注。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指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使生育问题由毫无计划的状态,逐渐走向有计划的状态,这
  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既定的政策”。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指示,一九六三年成立了山东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同时,成立了省计划生育办公室。各地、市、县也成立了计划生育组织,开展了计划生育宣传活动,培养了节育技术人员,进行了避孕药具的科学研究和生产供应工作,使计划生育由点到面地开展起来。一九六四年,全省做节育手术24.2万例。工作开展最早的文登县,全面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创造了农村工作的基本经验,成为全国计划生育试点先进典型。一九六五年六月在文登县召开了全国计划生育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后,计划生育在山东省城乡普遍展开。一九六六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初步开展的计划生育工作方兴即衰,人口的增长又处于无政府状态。
  一九七一年,周恩来总理在国民经济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指出: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并提出“四五”期间内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要降到15‰以下。为了加强领导,一九七二年,省、地、市、县各级人民政府都相继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建立了计划生育办公室,狠抓了思想、组织、政策、计划、措施五落实,并提出了“晚、稀、少”的基本要求,即鼓励青年晚婚晚育,提倡男25、女23周岁以后结婚生育,一对夫妇一个孩,两胎间隔四五年。这样一来,尽管有“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一个在国家指导下的有计划控制人口增长活动在全省城乡的普遍开展,使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从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七年,全省人口出生率年平均降到了21‰。一九七七年人口出生率已降低到18.17‰,自然增长率降到9.72‰。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把计划生育工作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动员广大党团
  员和干部带头响应国家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成为全省人民政治、经济及家庭生活中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一九八〇年省人民政府制定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具体政策规定、规划和措施,建立了人口学会,壮大了人口理论队伍,加强了人口理论的研究。由于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得到有效地控制。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五年计划全省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1‰左右,执行结果控制到了9.28‰。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年平均出生121万人,比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每年少生81万人,比“四五”期间每年少生45万人。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已有不少地区和单位走上了人口按计划增长的轨道,全省人口已从五、六十年代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类型,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类型。
  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广大干部、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和积极分子,不怕苦,不怕难,勤勤恳恳,忘我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并涌现出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自一九八〇年以来,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先后召开了4次计划生育先进代表会议,表彰和奖励先进集体、先进个人7800多名,并有1115个先进集体和个人荣获国家表彰奖励。国务院授予烟台市为全国计划生育红旗单位,授予济南市、青岛市、潍坊市、泰安市、淄博市和荣成、文登、黄县、莱芜等县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单位。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推荐文登县作为全国计划生育的10个典型之一,号召全国学习。荣成县南车村妇女主任崔培华热心计划生育工作,全村连续十一年无计划外生育,被群众誉为计划生育“贴心人”。一九八四年,她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她省劳动模范称号,并出
  席了全国计划生育先进代表会议。全省还涌现出一大批做千例、万例节育手术无事故的医务人员。阳谷县人民医院院长刘永祜安全做1万多例节育手术,受到群众的赞扬。
  二、积累和创造了丰富经验
  山东省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中,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工作道路,坚持“服务全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指导思想,总结了许多好经验。
  贯彻国家指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原则,把宣传教育作为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各地在宣传教育中创造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如层层开展算帐对比教育,就是算中国建立以来人口增长与耕地、粮食对比帐;算人口增长后,国家集体家庭需要花费抚养变化帐;算独生子女与多子女家庭生活对比帐;算实行与不实行计划生育不同结果的对比帐;算控制人口与实现到本世纪末经济翻番和小康水平关系的帐,使群众懂得计划生育利国、利己的好处,提高自觉性。在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工作中,荣成县创造了宣传教育与经济限制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节育与人工流产以避孕节育为主,经常工作与突击活动以经常工作为主的“三为主”的工作方法。这一经验,已被国家定为搞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在全国推广。山东省各级计划生育部门从转变工作作风入手,积极改进工作方法,广泛开展了宣传教育服务、技术服务、药具服务、咨询服务和家庭生活福利服务等各项服务活动。广大基层单位把计划生育纳入创建“文明村”、“五好家庭”的活动中去,使群众树立计划生育光荣的新风尚。各地还广泛开展了“五访五问”活动,即访独生子女夫妇,访计划生育战线上的模范人物和积极分子,访做了节育手术的人,访超生受罚户,访新婚夫妇,问寒、问暖、问母子健康、问家庭生活、问对工作的意见,提高了
  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在政策措施上,山东省采取立法的、行政的、经济的措施,鼓励晚婚,奖励独生,限制多生。对终身只要一个孩子的夫妇,发给独生子女证,奖给儿童保健费,并在入托、入学、就医、城市住房和农村宅基地分配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对计划外二胎和三胎,则按超生胎次,征收超生费。实行有奖有惩措施,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执行控制人口政策的自觉性。
  在技术措施方面,山东省注意了认真做好节育技术指导,实行避孕药具和施行节育手术全部免费,给予节育者充分物质保证。山东县以上各级医院和大部分乡镇医院都可开展男女结扎、放环、人工流产手术,并且实行节育手术优先,到医院可随来随做。各地广设避孕药具供应网点,有的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还主动送药具上门,进行节育技术指导。一九八五年,在全省1380多万育龄夫妇中,已采取各种节育措施的有1190万对,节育率达85%以上。其中,男女结扎占47%,宫内节育器占42%,采用避孕药具或其他措施占11%左右。
  为了达到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山东省已建立了三级妇幼卫生保健网。一些有条件的医院建立了优生咨询门诊。省、地、市还建立了计划生育科研所,开展了生命科学和节育优生科学的研究及宣传普及,同时加强了优生、优育、优教、围产期保健,以及新生儿保健,独生子女的教育。
  为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省、市(地)、县(区)都设计划生育委员会,作为组织管理计划生育的常设机构,各乡、镇设计划生育办公室,村设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并按居住远近每10户育龄妇女组成一个计划生育联系小组。全省县、乡、村大都建立了计划生育服务站(室),形成了一支贯通上下的计划生育工作宣传、技术、
  药具服务队伍。许多县还从上到下建立了一档(育龄夫妇卡片档案)、六簿(出生、死亡、新婚、一孩、节育措施和分类汇总簿)等,实行科学管理,使计划生育工作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变人们精神面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大力提倡晚婚和计划生育,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有所提高,早婚现象正在逐步改变。据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山东省妇女五十年代平均初婚年龄为19.46岁,六十年代为19.8岁,七十年代为22.8岁,一九八二年为23.49岁。从妇女生育率来看,已逐步降至较低水平。山东省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即每对夫妇平均生育胎次率)五十年代为5.43,六十年代为5.24,七十年代为3.45,一九八二年为2.03,一九八五年为1.7,已达到发达国家总和生育率2.0的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4.6的平均水平。
  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不仅较好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而且促进了移风易俗,更新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在孔孟之乡的山东农村,几千年来“男尊女卑”、“早结婚,早得贵子”、“多福多寿多男子”的旧传统观念正在逐步改变,晚婚、计划生育、少生、优生、优育形成了新的文明的社会风尚。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成为许多青年夫妇的愿望。一九八五年,山东省已有321万对夫妇领取了独生子女证。人们新的生育观念的形成,是计划生育工作呈现新局面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人们已普遍意识到多子女的大家庭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因素。城乡居民“四
  世同堂”“儿孙满堂”的大户人家已寥寥无几。城乡家庭结构正逐渐趋向小家庭发展,一般户是一对夫妻加1个孩子或2个孩子的3人或4人家庭。据全省第三次人口普查,一九八二年全省总户数为17390221户,总人口74419152人。其中家庭户17335083户,72111815人,平均每户4.16人;集体户55138户,2307337人。在家庭户中,城市家庭户2125215户,平均每户3.8人,县以下家庭户15209868户,平均每户4.2人。
  全省人口有效地控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山东省年出生人数由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前的一九七〇年的216万人,到一九八〇年降为年出生116万人,出生率由一九七〇年33.89%,下降到一九八五年15.10‰,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6.55‰下降到9.28‰。从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五年,全省累计少生1136万人,相当于少增加20个50万左右中等县的人口。少生这些人,按平均每人年消费粮食200公斤计算,每年可减少消费粮食22.7亿多公斤;按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基金平均每人每年360元计算,一年就可减少消费开支40.89亿余元;按城乡每个儿童抚育到16岁计算,可减少抚育费654亿余元。至于在教育、住房、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等方面,都会大大减轻社会的压力,显示了计划生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巨大作用。
  山东省人口得到有效的控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这一重要成就,受到国家的肯定,也得到国际计划生育组织的公认和赞扬。但是也应看到,从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由于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初生育高峰间出生的人将陆续进入婚期,全省面临着一个长达十余年新的人口出生期,控制人口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必须从各方面继续加强工作,继续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严禁生育超计划,才能做到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城市建设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