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四阶段(一九七七——一九八五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443
颗粒名称: 四、第四阶段(一九七七——一九八五年)
分类号: F28
页数: 4
页码: 584-5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基本建设发展的第四阶段(一九七七——一九八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纠正片面追求大计划、高指标、盲目扩大基本建设规模的“左”倾错误,认真贯彻国民经济的调整方针,清理在建项目,压缩投资,控制规模,进行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基本建设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的内容。
关键词: 山东省 基本建设 第四阶段

内容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纠正片面追求大计划、高指标、盲目扩
  大基本建设规模的“左”倾错误,认真贯彻国民经济的调整方针,清理在建项目,压缩投资,控制规模,进行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基本建设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一是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初步得到控制。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〇年,根据量力而行的原则,山东省对在建项目进行了认真清理,停建、缓建了一大批不具备建设条件的项目,共压缩投资22亿元。一九八三年又停建、缓建了一批项目,压缩当年基本建设投资1.6亿元,从而使全省基本建设战线“长、散、乱”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人、财、物力得到相对集中和平衡。二是调整了投资结构。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五年,用于能源、交通、邮电建设的投资共101.6亿元,投资比重由一九七八年的43.2%上升到49.8%;用于非生产性建设的投资为63.07亿元,投资比重由一九七八年的17.6%增加到30.9%,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的住宅建设和文教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三是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资金管理方面,部分项目实行了国家建设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初步打破了投资无偿使用的“大锅饭”体制;在建筑市场管理方面,推行招标投标,打破了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分配建设任务的局面,活跃了建筑市场;在项目管理方面,推行投资包干等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进一步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在设计管理方面,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制,设计成果与设计收入直接挂钩,活跃了设计市场;在基建物资和设备管理方面,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了配套承包责任制,并逐步开放建筑材料和设备市场,取得了初步成效。四是坚持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建立健全开工报告和竣工验收制度,维护了基本建设计划的严肃性,使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得到加强和改善。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五年,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45.6亿元,新增固定资产173.3亿元,交付使用率为70.6%。在完成的投资中:农业14.34亿元,占5.8%;轻工业17.6亿元,占7.2%;重工业113亿元,占46.1%。这个阶段共有施工项目24821个,其中建成投产的11331个,占施工项目的45.6%。这个期间以能源、交通、邮电、原材料为中心的重点工程,有胜利油田、兖州矿区、枣滕矿区、邹县电厂、石横电厂、兖石铁路、胶济铁路复线、新菏铁路(山东段)、石臼港、青岛港8号码头、济南黄河公路大桥、京沪杭1800路载波系统工程、石家庄至济南960路微波干线、烟台合成革厂、齐鲁乙烯工程等。这批项目突出的特点是:第一,规模都很大。煤矿矿井能力由以往的100多万吨发展到300-400万吨,发电单机容量由12.5万千瓦发展到30万千瓦,港口码头泊位由1万吨级发展到10万吨级,铁路由单线发展为复线并向电器集中、自动化闭塞迈进,单个项目的概算投资额由几千万元发展到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第二,技术装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有的引进了成套国外设备,有的引进了技术专利,有的是与国外技术合作,有的采用了国内先进技术成果。第三,都是国家的大型骨干工程,都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打基础,为经济起飞积蓄力量的工程。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积极动员全省人民,牢固树立全局观念,集中人、财、物力支援国家重点建设,实行“五优先”,即:设计施工力量安排优先;征地拆迁优先;地方材料供应优先;交通运输、水电保障优先;生活物资供应优先,确保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新中国建立三十六年来,山东的基本建设虽然道路曲折坎坷,但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21.6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45.2亿元,新增固定资产317.5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1.3%;建成大中小型建设项目4.87万个,其中大中型项目272个;施工房屋面积1.38亿平方米。形成的主要生产能力有:炼铁261.9万吨,炼钢128万吨,煤炭开采3705万吨,石油开采370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467万千瓦,汽车4486辆,拖拉机48103混合台,合成氨131万吨,化肥426.7万吨,化学农药2.49万吨,棉纺129.7万锭,毛纺6.1万锭,自行车103万辆,缝纫机44.7万架,手表101.6万只,水泥502.6万吨,建成大中型水库167座,新建铁路正线1121.4公里,新(扩)建港口码头吞吐能力3987万吨,新建公路13678公里,高等院校大学生席位6.4万个,医院病床11万张。经过三十六年的基本建设,山东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水利、农机、化肥、农药、塑料工业的建设,使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增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有提高;石油、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机械、交通、轻纺等行业的建设,使工业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有相当配套能力的经济体系;科教、文体、卫生事业的建设,使人民的精神文明和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全省初步形成了济南、青岛、淄博、枣庄、潍坊、烟台、济宁、东营等各具不同特点、不同水平的工业基地,出现了威海、莱芜、新泰、泰安、德州、聊城、临沂、菏泽、滨州等一批初具规模的城市,为山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