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路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416
颗粒名称: 一、铁路的发展
分类号: U23
页数: 6
页码: 533-5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中国诞生后,人民铁路事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为全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贡献。三十六年来山东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在恢复中有所发展、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在动乱中维持运输、在改革中创新局面的内容。三十六年来,山东省铁路事业发展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尽管中间有曲折,有教训,但是总的来看,人民铁路事业还是有了长足的发展,成就是令人瞩目的。
关键词: 山东省 运输 铁路的发展

内容

自从一八九九年德国人为了侵略掠夺的目的,在山东境内修筑第一条铁路——胶济线开始,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建立为止,五十年内山东仅有胶济、津浦两条干线和张(店)八(陡)、薛(城)枣(庄)等支线,正线延展长度共约885公里。这些铁路设备简陋繁杂,线路质量差,运输能力很低,加上连年战争破坏,年久失修。到一九四八年九月济南解放以前,全省铁路已是千疮百孔,支离破碎,行车速度每小时最高才60多公里,能勉强维持通车的里程仅有几十公里。铁路设备也遭到严重破坏,其中90%的机车车辆和85%以上的铁路桥梁等设备残缺不全。
  新中国诞生后,人民铁路事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为全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贡献。三十六年来山东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在恢复中有所发展(一九四九——一九五七年)。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一九四八年底在济南成立了华东区铁路管理总局,接管了原津浦区铁路管理局,并在短期内很快修通了胶济线和津浦全线,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当时铁路工人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物资就运到哪里。”仅一九四八年十一月至一九四九年六月的八个月中,由济南铁路直接送往前线的物资,就有130.9万吨。
  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以后,铁路部门学习推广中国和苏联合办的中长铁路的经验,改革旧的组织机构,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开展以提高运输能力为中心的群众性的劳动竞赛,提高了运输效率,同时有计划地进行旧线改造和修建新线。通过对既有线路进行技术改造,延长站线股道,更新设备,提高了运输能力,扩大了运量。国家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拿出大量资金,进行基本建设投资,重新修复了破坏严重的磁窑一东都线,新建了蓝村-烟台线。这一时期,生产迅速恢复发展,建设速度加快,运输效率高,服务质量好,在人民群众中有很好的声誉。如果把一九五〇年的货物发送吨数定为100,一九五七年达到了213.9;一九四九年运送旅客1673.1万人,一九五八年运送3362.8万人,提高1倍多;上缴利润额若以一九五〇年为100,一九五七年为329.64。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铁路职工给国家创造的利润达5.89亿元,用这笔钱可以修建一条4000公里的新铁路线。
  (二)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
  在“大跃进”期间,由于铁路运量增长过快,铁路运量与运输能力的矛盾也随之尖锐起来,迫切需要提高运输能力,多修路,多造车,多拉快跑。在这种形势下,铁路有了较大发展,提前两年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运输指标:货物发送量完成计划的139%;旅客发送量完成计划的240%;三年共完成货运量9108万吨,客运量10029万人,分别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的总和增加82%和54%;三年上缴利润总额,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缴利润总额增加31.3%。这个期间,铁路基本建设也有了较大发展:修复了兖州一济宁线;新建了泰安-湖屯线和张北(杜科-小营)轻轨铁路;津浦、胶济两大干线的双线部分区段建成投产;扩建和新建了编组站,增延了站线和新建了一些专用线;技术设备也有了很大改善,提高了运输能力。到一九六六年,货运量由一九六二年的2600多万吨,上升到4500多万吨,运输收入增加到3.26亿元。
  但这个时期在“大跃进”期间,由于“左”的错误影响,铁路建设也出现了比例严重失调、削弱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基本建设战线拉长,设备严重失修,事故增多,质量下降,甚至许多工程废弃,造成了严重损失。
  (三)在动乱中维持运输(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
  在十年动乱期间,铁路建设和生产受到冲击,运量下降。一九六九年的货运量比一九六六年下降了24.5%。一九七四年江青反革命集团搞“批林批孔”,使铁路运量又一次大幅度下降,一九七四年的货运量比一九七三年下降了33.8%。这期间虽然也搞了几项基本建设,其中包括修建了辛店一泰安线,对张店一东营线进行了技术改造,并兴建了津浦双线和济南枢纽等,但是,工程造价高、工期长、浪费大,遗患问题多。
  (四)在改革中创新局面(一九七七——一九八五年)。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铁路部门经过整顿,运输形势一年比一年好。一九八二年比一九七八年,旅客发送量增长6.6%,旅客周转量增长40.7%,平均递增8.9%;货物周转量增长10.3%,平均递增2.5%;运输清算收入增长18.65%;行车事故总件数下降了43.7%。
  在企业整顿验收合格的基础上,铁路部门围绕简政放权、扩大运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本着精干铁路局、强化分局、搞活基层的原则,改革了管理体制,铁路局、分局、站段实行了三级分层管理;三次精简了铁路局、分局的机构,六次向分局和基层单位下放了105条经营管理权,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实行经济承包制,改变了过去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变成以路建路,层层承包,解决了铁路本身经营成果与自身发展挂钩的问题,增强了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
  突破传统模式,改革了运输组织工作,扩大综合运输能力。在运输组织方面,敞开了计划外要车和限制口接车,改革完善了运输方案、旅客列车编组站、机车运用方式、零担运输组织和枢纽地区车流的组织工作,提高了运输能力。在零担运输方面,停开了全部快零列车,开放、简化了100种归口管理物资的承运程序,封闭了105个零担办理站,停办了部分中间站的零担业务,延长了货运站的距离。仅此一项,就节省了五条半运行线和相应的货运能力,每年可多运货物332万吨,节省车辆10万多辆。通过扩大客车编组和改革乘务制度,扩大了运量。仅一九八四年就多运送旅客872万人,增加收入1386万元。
  基本建设推行了招标承包和投资包干责任制,降低了造价,缩短了工期,加快了建设步伐。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了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建成了津浦双线;胶济双线济南至蓝村间开通投产;改建了兖州-菏泽线;修建了兖州-石臼所线、新乡-菏泽线;济南西站、蓝村西站建成投产使用,使济南枢纽的改编能力增加了6400辆,蓝村西站增加了3100辆;兖州客运站双线引入工程也按期建成投产。通过深入进行改革,使运输生产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企业面貌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开始由单纯生产型向经营开拓型转变。
  “六五”期间,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比“五五”时期均有较大增长,其中换算周转量增长了38.4%,平均年递增8.5%;旅客发送量和货物发送量分别增长13.6%和12.6%,年递增分别为2.6%和2.4%;实现利润增长42.2%,年均递增17.6%;上缴税利达8亿多元(不包括营业税),年均递增14.6%。
  三十六年来,山东省铁路事业发展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尽管中间有曲折,有教训,但是总的来看,人民铁路事业还是有了长足的发展,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一九八五年,山东境内有铁路职工10万多人,设济南铁路局和下属的济南、青岛两个分局,共配属机车427台,客车911辆。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五年,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2.6亿元,修建了新铁路线十几条,正线延展长度达1563.1公里,比新中国建立前的五十年修建的铁路增长了177%。据济南铁路局统计:作为运输产品的换算周转量,一九四九年完成3175百万换算吨公里,一九八五年完成68344百万换算吨公里,增长20.5倍。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五年,旅客发送人数由1093.1万人增至5140.9万人,增长3.7倍;货物发送量由515.1万吨增至8781.9万吨,增长16倍多。全省各条铁路的干线、支线纵横交错、互相衔接,铁路的布局也由解放前那种南北、东西各一条铁路线的单一局面,逐步向鲁西南、鲁东南、鲁北延伸,从而使省内铁路分布不平衡的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