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轻纺工业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412
颗粒名称: 一、轻纺工业的发展
分类号: F427.52
页数: 4
页码: 521-5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轻纺工业的发展阶段,在国民经济恢复与“一五”时期,没收了官僚资本的轻纺企业,对私营工厂、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了生产改组。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五年,由于受“大跃进”、“大办钢铁”的影响,生产建设失去了控制。山东轻纺工业一方面以大量的人力、设备支援发展钢铁工业和其他重工业,一方面也盲目新建、扩建了一批轻纺工厂。十年动乱期间,山东的轻纺工业再次遭到极其严重的挫折。但是由于广大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进行了艰难的斗争,轻纺工业生产建设才得以在曲折中前进。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调整了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拉长了轻纺工业战线,并对轻纺工业实行了“六个优先”使轻纺工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九七九年以后,随着调整方针的深入贯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有些轻纺产品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促使轻纺企业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的内容。
关键词: 山东省 工业经济 轻纺工业发展

内容

山东的轻纺工业久负盛名,有些产品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章邱县龙山镇出土的四千年前的黑陶制品,泰安县和宁阳县之间“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的五千年前的陶制酒具,已被考古学家们作为划分史前文化类型的依据,著名的“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便由此而得名。到了春秋时期,淄博一带(当时的齐国)手工轻纺业已相当发达,丝麻织品精巧美观,素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渤海沿岸盛产海水煮盐,年产量达到万余吨的规模;陶瓷、玻璃技艺精湛,除了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彩陶、红陶、灰陶,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和以胎薄质坚、漆黑光亮而著名的“蛋壳陶”以外,还有淄博的唐代彩陶,明代的玻璃料器,清代的刻花瓷、内花瓶等传统工艺品驰名全国。起源很早的酿酒业兴旺发达,兰陵美酒在唐代已负盛名。山东轻纺工业的悠久历史和发展规模,为近代机器轻纺工业的兴起准备了一定的基础。
  十九世纪末期以来,帝国主义为掠夺农产品原料和占领市场,在山东开设了一些纺织、食品、造纸等工厂。当时山东的民族资本轻工业也开始产生。一八九二年,张弼士在烟台创办了张裕葡萄酿酒公司,这是中国建立最早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到新中国成立前,山东已建立了一些有一定规模的机器轻纺工厂,例如:青岛的华新纱厂,颐中烟草公司,啤酒厂,火柴厂,胶澳盐场;烟台的罐头厂,程明造锁厂,永康、宝时钟厂;济南的成大、成通、仁丰纱厂,造纸厂,酒精厂,火柴厂等。但是,由于旧中国长期受封建主义统治,再加上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战争摧残,工业发展十分缓慢。另外,在山东老解放区,为了军需民用,也建起了一些缝纫、酿酒、肥皂、印刷、食品、制盐等手工业小厂。到一九四九年,全省轻纺工业产值只有8.19亿元,相当于一九八五年山东轻纺工业十天的产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轻纺工业已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协作配套能力较强、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业体系。一九八五年,全省轻纺工业产值达到296亿元,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到54.9%,在全国居第四位。三十六年来,山东轻纺工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在国民经济恢复与“一五”时期,没收了官僚资本的轻纺企业,对私营工厂、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了生产改组。例如,青岛市由49个小厂组建成青岛自行车厂,由13个小厂组建成缝纫机厂等,后来都发展成为青岛市的重要企业。在这段时间内,各地企业广泛开展了劳动竞赛和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对于推动轻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白酒生产由原来的麦曲改为麸曲,并总结出《烟台白酒操作法》在全国推广,使全省白酒原料出酒率由一九五三年的41%,提高到一九五七的50%,节约了大批粮食。纺织工业推广了《郝建秀细纱工作法》和《一九五一织布工作法》等先进经验,全面提高了运转操作技术,并使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这个时期,由于各方面工作进展顺利,轻纺工业发展较快。工业总产值由一九四九年的8.19亿元,增长到一九五七年的28.94亿元,增长了2.5倍,平均每年递增17.1%。
  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五年,由于受“大跃进”、“大办钢铁”的影响,生产建设失去了控制。山东轻纺工业一方面以大量的人力、设备支援发展钢铁工业和其他重工业,一方面也盲目新建、扩建了一批轻纺工厂。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〇年的三年间,轻纺工业投资达1.94亿元,超过了前八年的2倍。这一时期,由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造成建设工程质量低,加上农业上欠收,原料、燃料等物资供应严重不足,一九六一年不少工厂停工待料,生产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全面紧张。从一九六一年起,经过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关停并转了一批生产条件差、质量次、消耗高、浪费大的轻纺企业。同时有计划地对重点行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从一九六三年开始,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山东轻纺工业生产水平逐步回升,一九六五年比一九六二年产值增长了74%。
  十年动乱期间,山东的轻纺工业再次遭到极其严重的挫折。但是由于广大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进行了艰难的斗争,轻纺工业生产建设才得以在曲折中前进。围绕支援农业和提高省内自给水平,全省在各地兴建了一批小造纸厂、小糖厂、小丙烯晴厂等,还采用老厂办分厂的办法,在工业薄弱地区办起了一批纺织、搪瓷、保温瓶、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灯泡、电池等工厂,对于改善全省轻纺工业的布局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这期间仍然存在着盲目追求速度、忽视经济效益和一哄而起等问题。看起来速度不慢,但是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花色品种减少,成本增高,效益很差,给后来的生产造成了很大困难。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调整了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拉长了轻纺工业战线,并对轻纺工业实行了“六个优先”(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新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使轻纺工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一九八五年与一九七五年相比,轻工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6.7%上升到54.9%;产值增长2.5倍,每年平均递增13.2%,超过重工业递增9.7%的速度;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新产品大量增加,高档消费品越来越多。
  一九七九年以后,随着调整方针的深入贯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有些轻纺产品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促使轻纺企业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从产销隔离、不问市场,转向产销结合、面向市场;从单渠道、多环节、慢周转,转向多渠道、少环节、快周转;从只顾生产、不讲经营,转向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例如,山东服装行业首创的“面料直供办法”,是服装行业的一项重大改革。一九七八年和一九七九年一季度,山东服装行业由于面料不足,服装产量下降幅度较大。一九七八年比一九七七年减少10%,一九七九年一季度又比上半年同期下了28%,当时全省有一半以上的服装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群众对“买衣难”的意见很大。针对这种状况,山东省经过调查研究,确定从一九七九年四月开始实行“面料直供”试点,规定在企业隶属关系不变的原则下,二轻系统的服装厂,凡省内生产的面料,由印染厂按出厂价直接供应服装厂,服装厂销售采取厂店挂钩办法,根据产销合同,按批发价直接从服装厂进货。经过一年试点,取得了显著效果。一九八〇年服装产量比一九七九年增长55%,全省服装品种一年内增加了3000多种,服装经营环节由原来6个减为4个,加快了商品流通,密切了工商关系,活跃了市场。这种做法受到了国家经委、轻工业部的热情支持,并在各省、市作了推广。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