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原材料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40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原材料工业
分类号: TB3
页数: 24
页码: 485-5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矿产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有铁、钛等黑色金属矿,有金、铜、铝、铅锌,镁、钴、镓等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有自然硫、磷、重晶石、硅藻土等化学矿,有石膏、石墨、石英、金刚石、大理石、石灰石等非金属矿和建筑材料矿,为发展原材料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的原材料工业有了迅速发展。
关键词: 山东省 工业经济 原材料工业

内容

山东省矿产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有铁、钛等黑色金属矿,有金、铜、铝、铅锌,镁、钴、镓等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有自然硫、磷、重晶石、硅藻土等化学矿,有石膏、石墨、石英、金刚石、大理石、石灰石等非金属矿和建筑材料矿,为发展原材料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旧中国,山东的原材料工业却寥寥无几。冶金工业几乎是空白,可以说是“手无寸铁”;化学工业技术落后、设备简陋、工艺简单;建材工业都是以手工劳动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的原材料工业有了迅速发展。
  一、冶金工业
  山东冶金工业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已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战国、秦汉时期,山东境内的冶铁作坊相当发达;隋、唐、两宋以来,胶东、鲁南采金业大盛,不仅能淘沙取金,而且已经大量坑采脉金;元、明之际,山东曾出现全国较大的冶铁中心。但是到了清代,由于清政府实行禁开矿冶的政策,加之列强侵略,绵延久长的山东手工冶金业的历史遂告结束。中华民国以来,军阀割据混战和帝国主义的武装侵占,严重地阻碍了现代冶金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山东省除帝国主义为掠夺资源而强化开采的金岭铁矿和玲珑金矿外,没有什么冶金工业。纵观历史,旧中国近代的山东,既无铁,又无钢,更谈不上有冶金工业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冶金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仅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旧中国连“寸铁”都不能生产的山东,一九八五年已建设成为年产钢铁超百万吨、黄金几十万两、焦炭160万吨、耐火材料50多万吨的冶金工业省份。冶金工业已成为山东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山东冶金工业的建立和发展。
  山东具备发展冶金工业的自然资源和条件,劳力资源也十分充裕。但是,旧中国没有留下冶金工业的家底。新中国建立以后,各行各业都急需大量钢铁,而单靠国家调拨又满足不了省内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山东冶金工业的发展,只能依靠自力更生,走地方冶金工业建设的道路。
  “一五”期间,为建立山东冶金工业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从一九五三年开始,对部分地区的冶金地质情况进行了勘察,完成钻探工程量11万米,探明了一部分矿产储量,为建设冶金工业提供了依据。金岭铁矿恢复生产以后,多次进行分期基建,到“一五”末期,铁矿石年产量已达40多万吨。一九五四年,山东耐火材料厂经过调整以后,成为耐火材料专业生产厂。这个期间,还新建了郭店铁矿,筹建了淄博铝矾土矿。到一九五七年,全省年产铁矿石达到50多万吨、氧化铝12万吨、耐火砖6万多吨。同时开始筹建济南钢铁厂和济南铁厂。这些都为山东冶金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山东冶金工业的全面建设是从一九五八年开始的。“大跃进”和“全民大炼钢铁”运动,超乎寻常地加快了冶金工业的建设速度。济南铁厂第一座84立方米炼铁高炉于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建成投产,流出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全省第一炉铁水。此后,该厂另外3座84立方米高炉和济南生建钢铁厂1号、2号55立方米高炉以及济南钢铁厂第一座255立方米高炉,相继建成投产。当时作为全国重点建设项目的山东铝厂,于一九五八年进行三期扩建工程的同时,先后开始了四期、五期扩建工程。这一年还先后筹建了张店钢铁厂、黑旺铁矿、明水浅井粘土矿、掖县镁矿、烟台钢管厂、青岛第三钢铁厂、福山铜矿等,并恢复和新建了6座金矿。山东冶金工业的骨干厂矿,基本上是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
  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一九五八年秋开展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全省动员了300万人大炼钢铁,有几十万人上山找矿、开矿、搞运输,很快建起了数以万计的小土炉、小高炉、小转炉。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〇年,全省又发动了“一、二、五、十”运动,即要求全省达到日产生铁1万吨、焦炭2万吨、铁矿石5万吨、煤炭10万吨的高指标。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促进了山东冶金工业的发展。据一九六〇年统计:全省共建立起冶金企事业单位306个,其中铁矿山52个,钢铁厂104个,焦厂57个,耐火材料厂45个,有色金属矿(含黄金)26个,共有职工33万人。山东冶金工业虽然迅速创建起来,但是问题很多:骨干厂矿的主要设备,大多是突击建成、简易投产,前后左右不配套,生产能力发挥不出来:小高炉、小转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盲目追求产量,不惜工本,不问质量,带来了严重后果,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严重浪费。当时全省生铁产量中70%以上是小高炉生产的,其中大部分是不合格品;全省平均每吨生铁成本高达338元,亏损严重。
  从一九六一年起,遵循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省冶金工业进行了调整。首先压缩了基建投资,当年比一九六〇年压缩了80%,一九六二年又比一九六一年缩减了50%,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解决骨干厂矿主要设备的薄弱环节,使之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其次,对那些没有原材料来源,消耗高、质量差、成本高、长期亏损的单位,大部分进行关闭,有的暂停生产,有的与其他企业合并,个别单位转产其他产品。经过初步关停并转,到一九六一年底,全省冶金企事业单位从306个减为92个,职工由33万人减至12万人。一九六二年,根据中央继续缩短工业战线的指示,山东省对初步保留的冶金企业又进一步精减,关停并转企业66个,只保留了27个骨干企业、职工3.43万人。从一九六三年起,对保留的企业进行了必要的充实配套,以提高生产经营配套能力。一九六四年、一九六五年又逐步恢复了一部分原来停产保点的企业,对一些骨干企业进行了扩建,先后完成了大中小型技术改造项目34个。经过调整充实的山东冶金工业,企业数和职工人数大幅度减少,但产品品种、质量和经济效益都有很大提高。一九六五年底,全省冶金工业职工人数为一九五八年的7.8%,而钢产量却是一九五八年的2.4倍,钢材是1.3倍,生铁是81.5%,黄金是1.7倍。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八年,山东冶金工业的发展,又经历了一个起伏曲折的时期。“大打钢铁翻身仗”和盲目进行“三线建设”,重蹈了过去基建战线过长、比例关系失调的覆辙。由于十年动乱的冲击,生产指挥系统被破坏,经济上的损失十分严重。这个时期虽然冶金工业主要产品生产水平和能力都有增长,但经济效益很差,全省冶金工业亏损企业数与亏损额连年增加。
  山东是全国黄金生产的重点省份之一。一九七五年六月和八月,国务院副总理王震两次到山东视察黄金生产,并亲自主持会议,制定了一系列发展黄金生产的措施,使山东黄金生产进入大发展时期。
  一九七六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山东冶金工业生产形势逐渐好转。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冶金行业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先后停缓建了14个单位的32项基建工程,压缩投资3.67亿元;关停并转了16个消耗高、亏损大的企业;调整了生产结构,端正了服务方向,重点为发展轻纺工业、为发展农业、为发展能源交通薄弱环节服务。
  (二)山东冶金工业在改革中前进。
  经过一九七九年以来一年多的调整、整顿,山东冶金工业的企业管理有所加强,但生产格局变化不大,产品销售不畅,企业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很低,无法改变生产面貌。原因之一是,冶金企业的管理体制和隶属关系相当复杂。全省75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分为以部为主,部、省双重领导的企业,省直属企业,省冶金厅直属企业,地、市属企业和县(市)属企业。其管理办法又各不相同,如省冶金厅直属企业,一种是人权和党的关系归省厅领导,另一种是人权和党的关系归地、市领导。地、市属企业也有两种管理办法:一种是产供销归省冶金厅管理,另一种是仅产品分配归省冶金厅管理,等等。这种复杂的、多头的管理体制,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不利于中间产品调拨,也难于统一规划进行技术改造。因此,实行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为全省冶金工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一九八一年七月,省政府决定成立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将原来由省冶金厅直供原材料和统一分配产品的25个企业收归总公司直接领导,连同冶金厅原有的6个直属企业和莱芜钢铁厂共32个企业,作为总公司直属企业。
  总公司成立以后,实行了上交利润递增包干和上交产品包干的办法,为冶金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上交利润递增包干,第一次是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三年,以一九八〇年总公司企业上交省财政的利润为基数,每年递增3%,一定三年不变;第二次是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五年,每年上交利润递增10%;第三次是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五年,以一九八五年实际上交省财政的利润为基数,每年递增10%,一包十年不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山东冶金工业总公司不断简政放权,已逐步过渡成为一个行使管理职能的联合实体性经济组织,形成了一级法人,逐步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生产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山东冶金工业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1.钢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能源消耗下降。“六五”期间主要冶金产品都提前两年完成“六五”规划。一九八五年全省完成钢124.32万吨,比一九八〇年增长37.78%;钢材100.87万吨,增长31%;生铁166.7万吨,增长17.8%。其中总公司生产的钢、钢材、生铁,分别比一九八〇年增长31.11%、37.1%、21%。一九八五年能耗总量247.27万吨标准煤,比一九八〇年的243.83万吨标准煤只增加了1.4%。
  2.对国家的贡献愈来愈大。“六五”期间,总公司共计上交国家钢材45.43万吨,比“五五”时期增长3.77%;上交省统配钢材235.85万吨,比“五五”时期增长29.45%。“六五”期间上交利润1.15亿元,交纳税金3.73亿元,上交利税合计4.88亿元,再加上从留利中上交的能源交通开发基金0.4亿元,共计5.27亿元,占实现利税总额的60.63%。(见表20)“五五”期间只上交国家利税1.47亿元,但在同期国家返回投资和补贴5.41亿元。“五五”期间五年累计上交与国家返回相抵,国家还倒贴3.94亿元。国家由“五五”平均每年倒贴7867万元,到“六五”平均每年上收1亿多元,一反一正,国家每年实际多得1.8亿元。山东冶金工业从亏损大户变为盈利户,由靠国家投入和补贴过日子变为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为国家做出了较大贡献。
  3.增强了企业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从一九八一年起,国家取消了对山东冶金工业的投资。总公司运用上交利润递增包干政策的优势,立足现有企业,依靠自我积累,走挖潜、改造、配套、扩建的路子,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六五”期间,总公司与企业从留利中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2.22亿元,连同提取的折旧基金和矿山维修费1.71亿元,共计3.93亿元。这些投资安排了604个技术改造项目,新增固定资产3.26亿元,提高了装备水平,扩大了生产能力,其中铁矿山新增生产能力140万吨、炼钢85万吨、轧钢45万吨。耐火企业围绕为全国各大钢厂配套,新建成了高纯镁砂、莫来石砂、砧和连转机用的特殊耐火材料等生产能力。从一九八四年以来,共引进国外先进设备11条生产线。这一系列自我改造,不但保证了“六五”计划的提前完成,而且增强了企业自我发展的后劲。
  4.随着生产建设的不断发展,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较大改善。“六五”期间,总公司新建职工宿舍和集体福利设施38万平方米,是“五五”期间的两倍多。一九八五年全公司职工平均年收入1247元,比一九八〇年的874元增长42.7%。
  山东省黄金工业在贯彻中央改革、搞活方针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一九八三年开始,黄金工业系统实行了工资、用工、干部管理体制改革;一九八四年在部分企业中推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如对招远金矿、焦家金矿、新城金矿、沂南金矿实行每两黄金工资含量包干,即根据完成黄金产量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情况,按核定的每两黄金工资含量计提工资额。通过包干,黄金产量上升,利润增加,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国家多受益,个人多得利。对地方群众采金,也制定了优惠政策。对于有黄金资源的集体开采,只要手续完备,均颁发“采矿许可证”,确保资金需求,物资优先供应,并在技术上给予指导。
  二、化学工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的化学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一九四九年,省内只有少数技术落后、工艺简单、设备简陋的硫酸、颜料、医药、橡胶加工等小化工企业,人员不足4000,产值仅0.41亿元。经过三十六年的建设,山东化学工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到一九八五年,已形成包括化肥、农药、染料、油漆、医药、石油化工、橡胶加工、有机和无机化工原料、化工机械及医疗器械等行业,能生产2800种、近1.7万个不同规格化工产品的基础工业部门。一九八五年,全省共有县属以上化学、石油化工、医药企业496个,比一九四九年增长5倍;职工25.7万人,增长66倍;工业总产值74亿元,增长288倍;实现利税16.66亿元,占全省工业利税的16.15%。一些主要产品,如轮胎、运输带、胶管的的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原油加工居第二位;纯碱、合成氨、化肥居第三位;冰醋酸、染料、油漆、农药、合成橡胶、烧碱、胶鞋居第四至第六位。解热镇痛药是全国的主要生产基地,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在全国医疗器械企业中被称为“四大支柱”之一。一九八五年,全行业有17个专业研究所,100多个厂办研究所、室,12个专业情报站,7个质量监测中心,专业科技队伍3000余人。“六五”期间共鉴定科技新成果近千项,其中385项获部、省级以上科技奖;研制新产品1100多个,其中12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64项填补省内空白。从一九八〇年到一九八五年,共获得54项国家质量金银质奖,有466项产品被评为部、省级优质产品。
  (一)支农化学工业。
  山东的支农化学工业,起步于五十年代中期,六十到七十年代之间有较大发展,其特点是大中小并举,以小为主,发展呈阶段性起伏前进。
  一九五五年至一九六七年是山东化肥工业建设的试点阶段,相继建设了济南、鲁南2个中型氮肥厂和明水、历城、即墨等18个年产800吨、2000吨、3000吨、5000吨的小型合成氨厂,还建成了磷肥骨干企业——济南裕兴化工厂及近20个小磷肥厂。当时发展小氮肥受到设备的限制,都是国家统一分配,满足不了省内的实际需求。为了加快发展步伐,由省里统一组织力量,克服了设备制造中的种种困难,终于生产出了年产3000吨的小合成氨成套设备,为小氮肥的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八年,是山东化肥工业大发展的十年。在此期间,除了在齐鲁石化公司先后建成了年产8万吨合成氨的中型氮肥厂和现代化的30万吨大型合成氨厂外,平均每年都有十几个小氮肥厂投产。从一九七三年起,对已建成的百余个小合成氨厂分别进行了挖潜改造,先从3000吨扩大到5000吨,又从5000吨扩大到7000吨。在磷肥生产方面,除建成了莱芜硫酸厂和青岛钙镁磷肥厂2个骨干企业外,小磷肥厂也大量增加。到一九七八年,全省化肥企业猛增到215个,生产标准化肥600万吨。其中,氮肥厂136个,合成氨产量140万吨,折标准化肥532万吨;县以上磷肥厂79个,生产标准化肥68万吨。小化肥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均占全省化肥工业的65%以上,对支援农业起了重要作用。省内生产的小化肥,按耕地面积计算,一九六五年每亩平均只含1.1公斤,一九七八年增加到30公斤,即十三年时间亩施小化肥数量增加了26倍。但由于这些小化肥厂规模小,加之在建设布点上不考察各方面的条件,致使许多企业生产不正常,消耗高,质量差,亏损严重,小化肥行业成为全省第一亏损大户。这些都给后来的调整、改造增加了困难。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省通过贯彻调整、改革方针,对小化肥生产采取了“调减厂点,提高单厂规模和装备水平,稳住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政策。“六五”期间,先后关停并转了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的44个小氮肥厂和33个小磷肥厂;对保留的企业,在全面整顿、加强管理的同时,地、县、厂共投资近2亿元,分期分批地进行了以节能降耗、提高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使企业面貌大为改观。到一九八五年,全省保留的90个小合成氨厂经过改造以后,平均单厂规模由过去的0.7万吨扩大到1.1万吨,基本上淘汰了型号小、牌号杂、性能落后的旧设备,使每吨合成氨的原料、燃料煤和电的消耗,比一九八〇年分别下降431公斤和153度。在累计增加支出近2亿多元的情况下,小氮肥行业由“五五”净亏4.74亿元,变为“六五”盈利1.73亿元。这是山东化肥行业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方针的一项重要成果。
  山东省支农化工的另一个重要行业——化学农药也有较大发展。到一九七六年,省内农药厂点发展到25个,生产能力达到4.86万吨,产量3万吨左右。但“六六六”、“滴滴涕”等高残留农药占75%以上,药效也不理想,不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六五”期间,加强了农药生产的技术改造,农药品种的更新换代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到一九八五年,尽管农药厂点调减为17家,并淘汰了产量比重占得很大的“六六六”和“滴滴涕”,年生产能力下降到3万吨,产量减少到1.72万吨,但由于增加了近20个高效能、低残留的新产品,提高了药效,基本上适应了农业的需要。农药的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由一九七六年占全国第七、第八位,一九八五年跃入前四位。“六五”期间,由于主要病虫害防治及时,全省平均每年挽回粮、棉、花生损失价值约9.5亿元,而每年用药价值仅为1.9亿元,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二)石油化学工业。
  山东省的石油化学工业,是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崛起的。为了充分利用胜利油田丰富的油气资源,国家于一九六六年开始在淄博市辛店筹建胜利炼油厂,以后又相继建成了化肥、合成橡胶、催化剂等厂,并逐步发展成为国内现代化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齐鲁石油化工公司。至一九八五年,全公司有职工3.13万人,占地2.41万亩,固定资产原值近10亿元,拥有炼油、化肥、橡胶、催化剂、机械6个生产厂和科研、设计等12个事业单位,成为生产、科研、教育一体化,生产、生活和文化设施相配套的现代化大型石油化工基地。一九八五年,该公司拥有34套先进的生产装置,年加工原油600万吨,合成氨38万吨,尿素59万吨,顺丁橡胶1.5万吨,炼油用催化剂7300吨;能生产50余种主要石油化工产品。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23亿元,实现利税9.01亿元,创出了建厂以来的最好水平。
  齐鲁石化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各类工程技术干部5000余人,占职工总数的18.9%。公司研究院、设计院与各生产厂的研究室、设计室互相配合,联合攻关,先后解决了生产中的大量技术难题,并在石油、化工、催化剂、沥青、防腐等方面,开发成功20多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六五”期间,该公司有4种产品分别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银质奖,16种产品被评为部或省优质品。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自七十年代初以来,远销欧、亚、非许多国家和港澳地区。
  “六五”末期,国家决定以46.5亿元的投资,在齐鲁石化公司分两期兴建30万吨乙烯工程。在全国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援下,经过5万建设大军的艰苦奋斗,一期工程于一九八七年五月投料试车,二期工程到“七五”末可相继建成。
  在兴建齐鲁石化公司的同时,为了利用省内的散井油和落地油,先后在济南、青岛、德州、惠民、东营等地建成10个小炼油厂。经过不断扩建和技术改造,到一九八五年,这些企业的生产能力、装备水平和加工深度均有显著提高,原油年加工能力达到250万吨,年产量达130万吨左右,产值约3.5亿元。其中济南炼油厂已成为原油年加工能力达150万吨、产值达2.26亿元的中型企业。
  (三)橡胶加工工业。
  山东省橡胶加工工业是从三十年代开始萌芽的,但发展很缓慢,到一九四九年产值仅有680多万元。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对原有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适当地进行了扩建,并相继建成一些新企业。到一九五七年,已在青岛、威海、济南形成5个骨干橡胶厂和几个规模较小的公私合营企业,年产值达到1.6亿元,初步形成了以青岛为重点的橡胶加工工业的格局。由于“左”的思想指导,加之橡胶加工产值高、利润大,自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先后出现了两次“大办”的热潮。第一次在一九五八年,许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纷纷转产橡胶制品,当年生胶消耗量和产值都比上年翻了一番多,但产品质量差,消耗高,浪费严重。后来经过三年的调整,同时加强了集中统一管理,橡胶加工工业才逐步转入正常发展的轨道。第二次在一九七〇年,又形成一股“橡胶热”,除省里统一安排的一些大中型橡胶厂还搬迁部分设备和人员,在肥城、枣庄、东平建起了分厂外,各地又先后建起了一批橡胶加工厂。到一九七八年橡胶厂点增至51个,产值达到8.2亿元,比一九五七年增长4倍多。但却出现了多厂争相生产高利产品,而社会急需的微利品种却无人干的现象,造成产需脱节,轮胎、胶管、运输带出现滞销积压,而力车胎、自行车胎等产品则供不应求。针对上述问题,自一九八〇年起,加强了行业管理,调整了企业的产品方向;压缩了轮胎等产大于需的产品产量,扩大了手推车胎、自行车胎、胶鞋等短线产品的生产能力;用新技术改造了骨干企业的炼胶、成型、硫化等工序的工艺和设备,积极研制应用钢丝、合成纤维等作为新的骨架材料,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开发了一批高中档新橡胶制品。一九八五年,省内橡胶厂点发展到64个,产值达到12.26亿元,实现利税3.27亿元,成为国内第二大橡胶加工基地。其中,青岛第二、第六、第九橡胶厂和同泰橡胶厂生产的轮胎、骆驼牌力车胎、双星牌胶鞋、胶管、运输带等名优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畅销不衰,蜚声中外。烟台市的橡胶加工工业在“六五”期间迅速崛起,一九八五年已有橡胶企业12个,产值约占全省橡胶行业的20%,继青岛市之后,成为山东省第二个新兴橡胶加工基地。
  (四)医药工业。
  山东省的医药工业在三四十年代开始出现,日本、德国的商人在青岛、烟台等城市开办过一些小药厂,但以后相继倒闭。新中国建立以前,在青岛、济南仅有少数私人小药厂,设备都很简陋。在老解放区,为了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建立了一些制药小工厂,生产过一些简易药品和器械。山东中药虽然历史悠久,但发展缓慢,到新中国成立前,中药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一九六二年前,根据全国统一安排,山东重点发展新华药厂的解热镇痛药和新华医疗器械厂的注射针、手术器械,并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的生产基地。“三五”、“四五”期间,老厂又有新发展,增加了一些新的品种,如长效磺胺、强的松龙、磺胺咪、庆大霉素、X光机设备等;同时采取老厂办分厂的办法,在济宁、蒙阴、聊城建起了一批药厂、药械厂,增加和扩大了抗生素、针片剂生产。一些中药厂还逐步改造为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这期间各地办起了一批小药厂,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生产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医药工业认真贯彻国务院“医药行业要治乱”和《关于加强医药管理的决定》等指示精神,改革了医药管理体制,将山东省医药管理局改为医药总公司,在13个市、地建立了医药管理机构。山东省医药总公司成立以后,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医药工商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先后关停并转了不符合制药条件的厂(点)37个;重新评价、审批了药品品种;调整了产品结构,合理安排定点生产。通过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了医药工业的发展。“六五”期间,新增原料药生产能力2700吨,抗菌药分装2.7亿支,针剂3.1亿支;发展了一批中药材紧缺品,饮片成方率由70%提高到90%以上。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达6.5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长1.37倍,平均每年增长18.8%;化学药品年产量6403吨,占全国第一位;中成药年产量6648吨;手术器械年产量80方件,占全国第六位。
  到一九八五年,山东省共有制药企业88个,职工3万余人。其中,山东新华制药厂已发展成为以解热镇痛药等合成药物为主的综合性制药企业。一九八五年,该厂工业总产值达到1.52亿元,实现利税4214万元,是全国“四大制药企业”之一。济宁抗生素厂已发展成为能生产土霉素、链霉素、青霉素、麦迪霉素原料药以及片剂、针剂等系列产品的综合性制药企业。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能生产手术器械、注射穿刺器械、医用消毒设备、放射治疗设备等系列产品的1047个品种规格,是全国医疗器械工业“四大支柱”之一。济南中药厂主要生产蜜丸、膏剂、冲剂、酊剂、糖浆、针剂、片剂等11个剂型、150个品种,是全国重点中药厂之一。
  山东医药工业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一支科研队伍,创出了不少科研成果。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五年,医药行业共完成科研项目506项,荣获国家科委、山东省科委、国家医药管理局科研成果奖164项。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五年研制成功的戎烯松、心功能运动试验器、优福定、烟酸甘露醇酯、瘤普霖、西红花、复合义齿新材料等产品,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青岛第三制药厂与山东省海洋学院研制成功的藻酸双酯钠(PSS),治疗脑血管病疗效高,为国内首创。到一九八五年末,全省医药系统有12种产品荣获国家金银质奖,其中新华药厂的葡萄糖酸钙、东阿阿胶厂的阿胶、新华医疗器械厂的金属注射针等3种产品获金质奖,9种产品获银质奖。
  (五)基本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
  山东丰富的海盐、石灰石和多种无机矿产,为生产无机化工原料提供了有利条件。无机化工原料——酸、碱、无机盐、氧化物及气体单质产品,在新中国建立以前的较长时期内就有土法生产,但品种、产量很少。从新中国成立到一九六五年,无机盐发展较快,但大部分是小企业生产的;酸、碱的生产在技术上不过关。一九六五年省内仅生产硫酸1.8万吨,烧碱2.5万吨,盐酸1.3万吨,纯碱5.3万吨。此后,为了提高化工原料的自给水平,通过扩建改造,5000吨小硫酸、3000吨小电解烧碱、万吨小纯碱生产技术相继突破,产量迅速扩大。一九八五年,全省生产硫酸27.4万吨,烧碱15.44万吨,纯碱26.9万吨,盐酸11.2万吨,均进入国内同行业前六位;全省能生产17个系列、百余种无机盐和10余种单质产品,总生产能力35万吨,产量25万余吨,硫酸铝、碳酸钡等11种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有较大优势。其中,钡盐产量占全国的一半,铬盐占三分之一,硫酸铝占五分之一。生产硅胶的青岛海洋化工厂和生产氟硅酸钠的青岛泡花碱厂,都是全国产量最大的生产厂家。
  以电石、“三苯”)纯苯、甲苯、二甲苯)、“三烯丙烯、丁烯、”)丁二烯)、“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为代表的有机化工基本原料,七十年代前,省内只能生产电石一种产品,其他都是伴随石油化工和焦化工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到一九八五年,省内有机原料生产厂点已有70余家,品种增加到100多个,总生产能力45万吨,实际产量35万吨;主要品种有电石、纯苯、甲苯、二甲苯、丙烯、丁烯、丁二烯、合成橡胶、塑料、合成纤维单体、脂肪烃、芳香烃等。这些化工原料,除部分供应全国和出口外,主要供本省自用,品种、数量满足省内需要的70%左右,有力地促进了化学工业、特别是精细化工的发展。
  山东的精细化工——农药、医药、染料、油漆、各种试剂和助剂等,七十年代前因受化工原料的制约,发展不快,水平不高。随着化工原料配套能力的增强,七十年代有较大进展。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山东省把精细化工作为振兴化学工业的战略重点,在把本省化工科研力量集中到精细化工开发上来的同时,与省内外50多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实行经济技术联合,先后研制投产了214项精细化工新产品,使精细化工产品的产量、品种、档次都登上了新的台阶。到一九八五年,全省染料产量居国内同行业第四位,品种发展到14大类、100多个,其中高档染料占50%以上。青岛染料厂已成为全国染料生产的重点企业,效益、质量、消耗等指标居全国领先地位。山东的油漆产量居国内同行业第六位,品种有15大类、200余个,其中高档品种占70%以上。各种催化剂、增塑剂、热稳定剂、橡胶加工助剂、印染助剂、建筑化学品、油田化学品、有机和无机化学试剂等,主要品种已发展到200多个,产量约5万吨。精细化工产品的迅速发展,在轻纺、电子、食品、军工、建材、油田开发、科研、文教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建筑材料工业
  山东的建筑材料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五千多年前,耐火土就被人们作为建筑材料营建居室;三千多年前,已生产出了陶瓦;传统的秦砖汉瓦长期沿用,年代久远。山东的建材工业虽然起源很早,资源也很丰富,但在旧中国一直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只能生产砖、瓦等传统的建筑材料,而且多是手工劳动为主,品种少,质量差,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一九四九年,全省建材工业总产值只有1896万元。
  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建材工业坚持自力更生、土洋结合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由小到大,由土到洋地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建材行业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了技术改造的步伐,建材工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到一九八五年底,全省乡镇以上建材工业企业已发展到4138个(其中县属以上企业359个),职工12.1万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1.98亿元,其中由预算内和省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产约占20%,由各地、市和企业自筹部分所形成的约占80%;建设和改造了包括济南水泥厂、山东南墅石墨矿、山东水泥试验厂、山东铝厂水泥分厂在内的一批骨干企业;产品品种发展到118种,其中有6项新产品荣获国家银质奖,26项产品获部优质奖,46项产品获省优质奖;取得了23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4项为国内先进水平,1项省内先进水平,5项填补了国内空白,13项为省内独创。一九八五年全省建材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89亿元,比一九四九年增长161.7倍;有20多种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达2653万美元,占全国建材产品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综合能耗降到134公斤,居国内先进水平。山东建材工业已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布局比较合理、产品品种比较齐全、机械加工有一定基础、原料基地初具规模、基本上适应城乡建设要求的工业部门,是山东的优势行业之一。
  (一)水泥工业。
  山东的水泥工业是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和一九六六年后发展“五小工业”的基础上,经过两次调整、整顿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九四九年,全省只有年产水泥1500吨的济南水泥厂。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中,有原料资源的地区大都办起了小水泥厂。一九五九年,全省小水泥厂增加到212个。但由于土法上马,设备简陋,工艺落后,耗能量大,多数小水泥厂产品质量低,生产能力小。六十年代初,山东对小水泥厂进行了全面调整、整顿,到一九六二年全省只保留了17个企业。“三五”、“四五”时期,在大力发展地方“五小工业”、提高省内自给水平的过程中,山东水泥工业又一次得到了较大发展。一九七六年全省水泥生产企业增加到392个,但这些企业规模小,耗能高,效益差。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东的水泥行业又作了第二次调整,同时加强了企业管理,进行了技术改造,提高了机械化水平,使水泥工业走上了稳定发展的轨道。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水泥的需要,山东本着就地取材、就地就近供应的原则,制订了一些鼓励政策。特别是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以来,进一步调动了各级政府办水泥的积极性。除了重点水泥厂生产能力有较大增长外,县、乡镇也办起了大批水泥厂。到一九八五年,全省水泥及制品企业发展到1129个,其中县属以上水泥企业131个,总生产能力900万吨。一九八五年全省生产水泥总量达1121.8万吨,居全国第四位。山东铝厂水泥分厂发展成为全国高标号水泥生产的重点企业之一。
  在山东水泥工业中,地方水泥占有重要位置,这是山东水泥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九八五年,山东地方水泥产量达到1010.5万吨,占全省水泥总产量的90%。在发展地方水泥工业中,本着全面规划、重点发展的原则,对企业的布局和生产规模作了适当调整:将80%左右的县属以上水泥厂建在靠近原料基地和水电、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区;根据小水泥企业工艺水平低、耗能量大、成本高、质量差等状况,主要发展8.8万吨到30万吨的水泥企业。同时在加强企业管理、推进技术进步、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使地方水泥企业的面貌有了较大变化。到一九八五年,全省有80%的地方水泥厂采用了库底配料皮带秤这一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工艺,将原来的98座普通立窑改造为机械立窑,消灭了蛋形窑,进一步提高了煅烧水平,对于保证水泥质量、降低能耗起了重要作用。全省在诸城水泥厂试验的“机械化立窑闭门操作和微机自动控制”新技术效果良好,为实现立窑操作仪表化、自动化创出了一条路子,使机械立窑进入了自动控制的新阶段。
  水泥行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显著效果。一九八五年,全省水泥出厂合格率平均达到99.92%,在全国名列第一。其中,济南水泥厂已连续二十八年、青岛水泥厂连续二十三年、潍坊市16个县以上水泥企业连续四年保持100%的水泥出厂合格率。济南水泥厂的黄河牌水泥和青岛水泥厂的青岛牌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都荣获国家银质奖。能源消耗也有较大下降。一九八五年全省水泥生产吨熟料耗标准煤平均为144.96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公斤。栖霞水泥厂熟料标号平均544号,而煤耗只有107.92公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九八五年获国家节能金牌奖;招远水泥厂获国家节能银牌奖。为了改善了劳动条件,80%的县以上水泥企业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防尘工作,其中15%的企业基本上达到了文明生产的要求。胶县水泥厂成为山东水泥工业扬尘点治理第一个全面达标的企业。胶南水泥厂已建成花园式文明生产厂,被评为全国文明生产先进集体。一九八〇年联合国工业开发机构组织水泥考察团到这个厂参观,大家都赞不绝口,一位丹麦专家激动地说:“这是我在世界上看到的水泥厂中最干净的一个!”
  (二)平板玻璃工业。
  山东的平板玻璃工业是从六十年代开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采用“滚雪球”的办法,由小到大、由土法工艺到先进工艺,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九六五年全省只有威海平板玻璃厂一家有槽垂直引上窑,年产玻璃仅11万标准箱。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日益发展,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四年,先后建起了青岛、胶南、临沂、德州等4个玻璃生产厂。这些工厂仍是采用比较落后的工艺,能耗高,质量差,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一九七八年以后,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相继新建一批平板玻璃厂,并对两个老企业进行挖潜改造,使平板玻璃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已发展到9个平板玻璃厂,平板玻璃产量达到344.58万标准箱,居全国第四位,不仅满足了本省的需要,而且销往其他兄弟省、市。威海平板玻璃厂试制成功的茶色热反射玻璃,填补了中国平板玻璃行业一项空白。
  山东平板玻璃工业发展较快,主要是靠自己的力量,自筹资金发展起来的。列入建设计划的五个平板玻璃企业或车间,国家投资部分的固定资产总值只占全部固定资产的30%左右。充分调动各部门发展平板玻璃的积极性,是山东平板玻璃工业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全省9个平板玻璃工业企业,属于建材系统内的只有5个,其余都是其他系统建设的。
  (三)非金属矿。
  山东的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很大。到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已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为45种,占已发现矿产68种的66%,占全国已发现矿产82种的51%。其中金刚石、石墨、滑石、粘土、大理石、石灰岩、菱镁矿等矿种的储量均居全国前列。新中国建立初期,山东只有南墅石墨矿、诸城云母矿、栖霞滑石矿等为数不多的非金属矿企业。六十年代建设了日照石棉矿、海阳滑石矿、掖县滑石矿等企业。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特别是“六五”期间,山东非金属工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为供应国内各行业生产建设和出口需要作出了积极贡献。一九八五年,全省非金属矿产品出口创汇额约2400万美元,占全省建材工业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90%以上。山东盛产的大理石、花岗石,早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就己用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等十大建筑工程;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碑体是用青岛崂山花岗石雕凿而成的;建造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地铁、宋庆龄纪念碑用的花岗石,都是由济南花岗石厂特选提供的。南墅石墨矿的优质磷片高炭石墨,荣获国家银质奖。一九八三年,该矿引进的日本彩色电视机显像管石墨乳生产线,年设计能力100吨,产品质量优良,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一九七六年,在临沐县发现了中国第一颗特大钻石——“常林钻石”,重158.786克拉,在世界上占第九位。蒙阴金刚石矿是国内唯一的原生矿床,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四日,在这里发掘出一颗重119.01克拉的晶体八楞形完整的优质钻石,连同胞衣俱在。它不仅是国宝,而且为原生金刚石成因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四)新型建筑材料工业。
  山东新型建筑材料工业起步较早,于六十年代就开始生产粉煤灰密实砌块,七十年代初已能生产灰砂砖、煤矸石空心砌块、空心石膏板等,并形成了40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但由于当时对新型材料的认识不足,发展盲目性很大,加上灰砂砖、煤矸石空心砌块、空心石膏板等材料销路不畅,致使许多企业被迫转产。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高层建筑的兴起,促使新型建筑材料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全省已具备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初步形成了新型建筑材料生产体系。到一九八五年底,烟台的框架轻板建筑已基本上形成年产6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济南、青岛的加气混凝土也已逐步推开;涂料生产已在全省普遍开花;高中档的保温材料,如微孔硅酸钙、泡沫石棉、硅酸铝耐火纤维等,也已批量生产。在石材加工方面,掖县、平度、莱阳已引进大理石生产线,解决了过去不能生产大板、薄板的问题。胶南、青岛引进水磨石生产线,促进了全省水磨石质量的提高。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五)建筑卫生陶瓷工业。
  山东地处华北丘陵地带,有丰富的陶土资源,能源、交通条件较好,便于开发利用。早在五十年代初,山东就曾生产过卫生陶瓷,但因销路不好,一度下马。七十年代初,山东建筑卫生陶瓷又逐步发展起来,建起了一批新企业,但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差。一九七八年以后,经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和引进先进技术,建筑卫生陶瓷产品数量迅速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到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已发展到近40家,乡镇以上卫生陶瓷产量达到2.96万吨、61.9万件,釉面砖233.91万平方米,墙地砖42.26万平方米。这些产品不仅供应省内需要,而且有相当数量销往外省或出口。
  山东的卫生陶瓷生产,大部分企业仍沿用老的生产工艺,设备陈旧,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因此,今后的技术改造任务还很繁重。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